第143章 可造之材
供销,就是供应和销售。
字面的意思。
这个时代,除事业单位,几乎个个单位都有供销科,所做的事大同小异。
但身为县级供销社的供销科,与别处不同。那就是供既是销,销既是供。
前文说了,供销社的定位之一,就是城乡交换。顾名思义,就是把城市里的工业品送往乡下,把农村的各种产出输送往城市,承担中间商的作用。
前者在城市立场上来说就是销,站在农村立场上就是供,后者依然。
而原西县供销科的作用,就是管理。
具体到目前。
所谓“供”,就是通过大大小小的各种收购站,把农村的各种产出收集起来,然后经过自有渠道输送出去。
所谓“销”,就是通过分布与各公社的供销社门市部、各大队的代销网点,把来自城市的各种工业品,和农村自身的一些产出,销售出去给农民。
毋庸置疑。
若是供销社思想抛锚,屁股坐歪。
对于广大的农村来说,其作用不亚于一台巨大而恐怖的抽水机。
巨量的营养会通过它,日夜不停的流向城市肌体,肥了城市,瘦了农村。
比如某行。
二十多年岁月,两合两分,博弈凶狠,但依靠那个永远不变的定位——
农民自我服务的合作经济组织。
供销社最终还是倔犟的坚持住了自己的立场,从一味的索取变成了服务。
成为了一个惠民的组织。
想惠民而不得法,这个时候,孙少杰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
他通过理论建设,完成了思想启蒙,帮助两位大佬理顺了里面关系。
首先是应用产业链思维,在做好城乡交换的同时,重塑和改造农村产业链。
通过仓储、运输、深加工等措施,尽可能多的留利润在农村。
这样势必就会催生出农业工人,完成部分农民的身份转化,促成城镇化。
继而发展下去,就能改善农村营商环境,从而孵化并推动乡镇企业发展。
最后,一定会是农民彻底的自己动起来,成就百业兴旺,实现欣欣向荣。
这样,农民就多了一条获取现金的途径,不是非要进城打工不可。
当然,那需要供销社完成二次进化,建立健全农村系统,成为护法神。
“菜篮子”工程,则是另一种实践。
那就是整合农村资源,通过主动服务城市创造农村就业,集聚更多财富。
有财则力强,力强则气壮。
气壮就能做更多的事,证明供销社有想法,也有能力自主完成他的使命。
如此,就能通过八十年代初期的改开窗口期,乘乡镇企业东风获得长足发展,并且保护乡镇企业不被城市蚕食。
但从孙少杰的角度看,只这些还是不够,因为供销社说到底还是企业。
它的作用是整体,比如气候之于植物,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面效应。
具体到农民自身,还是少一种贴身关怀,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规整的农田之外,也要有野花野草陪衬,才是一个完整的田野。
孙少杰想做的,就是为农村里百业发展提供某种保护和支持。
稍微有些判断能力的就能看出来,这是一种投资长、见效慢,吃力不讨好的事,具体来说,就是社会效益显着,经济效益一般,非智者所为。
但孙少杰来钱容易啊。
不怕这些。
只要他愿意,有供销社做靠山,还真没有人会拦、能拦的住。
这些,都是他在思考贺秀莲那醋厂未来发展的时候,想到的。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不想让醋厂做大做强,因为那样太累了。
那就让他像野花一样生长好了。
就像某些牛逼的小生意人,每天就是两锅羊汤,卖完拉倒。
不多熬,不少熬,不开分店。
高兴了就熬上两锅,不高兴了就东家歇业,累了就旅游两天,闲了就开门做几天生意。
那样,才是生活。
在农村,要有这样的百业传承下去,才会欣欣向荣,才是真正农村。
广大农村,有的是能人,有的是可造之材,会有很多人愿意做这个事。
而他,就是提供一个机会。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
孙少杰想为农民在种地、成为农业工人、办乡镇企业、进城打工之外,多留一条路。
一条自由职业者之路。
而不是如后世一般,只有进城打工一个办法,到最后搞得连地都种不了。
等商品经济大潮冲垮农村百业,大家坐等资本按照城市模式来整合农村、农业,搞得农村不像农村,农民不像农民,既融入不了城市,又回不了农村。
最后成为边缘人。
城市化对乡村的无尽而贪婪的索取和无情的破坏,都太大了。
所以,孙少杰才想上班。
想通了嘛!
送走了王满银,孙少杰直接回了原西,把那辆样车,送给了李建国。
“领导,这辆车你可要收好了,以后一定会很值钱。”
李建国在欣赏这辆明显粗壮了一圈的自行车,他刚才骑了,很“利”。
“还真是不可貌相,看着粗粗笨笨的,没想到竟然如此灵活轻便,感觉比市面上的那些车还省力出路。”
“当然,里面有科技的。”
“你刚才说甚?值钱?值多少钱?”
“按现在算,预计上市定价会在三百到四百之间,最贵超不过五百。
但若是放个十几二十年,怕是五万都有人买,而且还有价无市。”
“啊?竟这么值钱?为啥?”
“你看钢印编号,飞鸽重骑1型,划时代产品,国产首批样品,总共也就生产了五辆样车。
其中三辆,正在做破坏性测试,最后铁定完蛋;剩下两辆,一辆在王满银手里,他去了浙省,骑它做鸡毛换糖,走村过镇的,最后肯定会不成个模样。
你这一辆,不但编号为‘1’,还是车况最为完好的,全国唯一一辆。
那李厂长现在还没有回过味儿来,否则,他铁定会上门找你商量。”
孙少杰不知道。
此时,那李卫国已经后悔了。不只是因为样车,还有那10%的提车比例。
因为样车出来以后,他平京的老朋友来访,一眼就看出了这辆车的价值。
远超李卫国的心理预期。
“至少百万辆市场!”
这就是他那位朋友的预判。
李建国就很明白了,“相对于这辆车,我更看重这份合同,每年一千辆计划外指标,能做的文章太多了。还有这个10%的重骑数量,更是厉害。”
“那,这辆车还归俄?”
“你想吃屁呢!供销科我给你看了这么长时间,头发都掉了不知道多少,难道还不能要点补偿?”
“你不是看不上嘛。”
“我是那个意思吗?你就坏吧,鸡毛换糖!还一年!嘿嘿嘿,哈哈哈哈……那王满银若是知道你在整他,不知道会有多后悔……”
“宝剑锋自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是为他好!过了这一关,他就真的成了可造之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