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宫的后院,阳光轻柔地洒在那座简易的造纸作坊上,仿佛为其镀上了一层希望的金边。作坊内,弥漫着一股混合着草木与烟火的独特气息。胡亥站在烘干棚前,心脏剧烈跳动,手心里全是汗,他的目光紧紧锁住那扇紧闭的棚门,那里头,正晾晒着第二次造纸试验的成果,成败在此一举。
身旁的福生也是满脸紧张,不停地搓着手,时不时偷瞄一眼胡亥,又将目光移向烘干棚,小声嘟囔:“陛下,这次肯定能成,肯定能……”胡亥微微点头,却没说话,此刻,他的全部心神都系在了那几张尚未露面的纸张上。
终于,烘干棚的温度降到了合适范围,胡亥深吸一口气,抬手缓缓推开棚门。一股温热潮湿的气息扑面而来,他快步走到放置纸张的木板前,微微颤抖着手,轻轻揭下那层承载着无数期待的纸张。
当纸张完整地展现在眼前时,胡亥先是一愣,随即眼眶泛红,嘴角上扬,大笑出声:“成了!我们真的成了!”这纸张虽说表面粗糙,颜色也不够洁白,还有些纤维分布不均形成的小疙瘩,但它坚韧不破,实实在在就是纸的模样。
福生凑上前,瞪大了眼睛,看着手中的纸张,激动得声音都变了调:“陛下,这……这真的是纸啊!比上次好太多了!”周围的工匠和小太监们听到动静,纷纷围拢过来,看到纸张的那一刻,瞬间欢呼雀跃,“陛下圣明!”的呼喊声此起彼伏。
胡亥压了压手,示意众人安静,声音中满是难以抑制的兴奋:“这次能成功,全靠大家齐心协力。从原料的挑选、配比,到舂捣、晾晒,每一步都至关重要。大家都辛苦了!”众人纷纷跪地,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
胡亥仔细端详着手中的纸张,虽说它比不上现代的纸张那般精致,但在这秦朝,已然是一项了不起的发明。他知道,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在小范围内推广,让更多人见识到纸张的便利,为全面普及打下基础。
首先,胡亥想到了宫中的文书房。这里承担着整个皇宫的公文书写、记录等工作,每天消耗大量的竹简,若是能用上纸张,不仅能节省空间,还能提高效率。于是,胡亥带着几张成品纸张,来到文书房。
文书房内,几位老吏正埋头在堆积如山的竹简中忙碌着。看到胡亥进来,纷纷起身行礼。胡亥笑着摆摆手,说道:“诸位爱卿,今日朕带来一样新奇物件,或许能为你们减轻不少负担。”说着,他将纸张递给一位年长的老吏。
老吏接过纸张,满脸疑惑,小心翼翼地摸了摸,又凑到眼前仔细查看,忍不住问道:“陛下,这是何物?看着不像布帛,却又能写字?”
胡亥笑着解释:“这是纸,朕近日带领工匠们研制而成。它轻便易携带,书写起来也比竹简方便许多。你们不妨试试。”
老吏连忙铺开纸张,拿起毛笔,蘸上墨汁,小心翼翼地在纸上书写起来。刚开始,他还有些不适应,毕竟习惯了在竹简上刻字,但写着写着,他的眼睛越来越亮,惊喜地说道:“陛下,这纸果然奇妙!书写顺滑,字迹清晰,而且一张纸能写的内容,比好几片竹简还多!”
其他老吏见状,也纷纷围过来,抢着体验。一时间,文书房里充满了惊叹和赞叹声。胡亥看着这一幕,心中十分满足:“既然诸位爱卿觉得好用,那往后文书房就逐步用纸来书写记录。有任何问题,随时向朕汇报。”众人纷纷领命,眼中满是对新事物的好奇与期待。
为了让纸张更好地被接受,胡亥还安排了工匠,在宫中举办小型的造纸演示会,邀请各部门的官员前来观看。演示会上,工匠们熟练地展示着从原料处理到成品纸张的整个制作过程,详细讲解每一个步骤的要点。官员们看得目不转睛,不时提出问题,现场气氛热烈。
“这纸是如何做到如此轻薄又坚韧的?”一位年轻的官员好奇地问道。
工匠耐心解答:“大人,这主要得益于原料的精心挑选和处理。我们将树皮、麻、稻草等按比例混合,经过浸泡、舂捣、抄纸、晾晒等多道工序,才制成这纸张。”
演示结束后,胡亥让官员们亲自体验造纸的乐趣,还赠送了一些纸张给他们。官员们拿着纸张,兴奋不已,纷纷表示要将这神奇的物件带回自己的部门试用。
看着纸张在宫中逐渐被认可和接受,胡亥知道,这只是小范围推广的第一步。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