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宫的后院,阳光透过淡薄的云层,洒在新搭建的简易作坊里。作坊内弥漫着一股潮湿的气息,胡亥眉头紧锁,紧紧盯着眼前那堆晾晒失败的“纸张”。这些本应轻薄柔韧、适宜书写的纸张,此刻却如干裂的泥块,粗糙又脆弱,一碰就碎。第一次造纸试验,宣告失败。
“怎么会这样?每一步我都按照记忆中的方法来做的啊。”胡亥低声呢喃,声音里满是不甘与疑惑。他蹲下身子,拿起一片失败品,仔细端详,试图找出问题所在。一旁的福生满脸沮丧,小心翼翼地看着胡亥,不敢出声。
“福生,把参与制作的工匠和小太监都叫过来。”胡亥站起身,神色凝重地说道。福生连忙应下,匆匆跑开。不一会儿,一群人战战兢兢地走进作坊,在胡亥面前站成一排,低着头,大气都不敢出。
“你们都抬起头来。”胡亥的声音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众人缓缓抬起头,眼中满是忐忑。“这次试验失败,不怪你们。”胡亥接着说,“造纸本就是一项前所未有的尝试,失败乃成功之母。大家都说说,在制作过程中,有没有发现什么异常之处?”
一位年长的工匠犹豫了一下,上前一步说道:“陛下,依老奴看,在舂捣原料的时候,虽然尽力将其舂成浆状,但总感觉这浆的细腻程度还不够,里面似乎还有些小颗粒。”
胡亥微微点头,陷入沉思。他回想起舂捣的过程,由于缺少现代化的设备,全靠人力使用杵臼,确实很难将原料舂捣得极为细腻。“还有其他问题吗?”胡亥又问。
一个小太监怯生生地开口:“陛下,在晾晒的时候,小的发现这纸张干得太快,表面很快就结了一层硬壳,里面却还没干透,会不会是这个原因导致纸张干裂?”
胡亥心中一动,觉得小太监的话很有道理。在现代,造纸有专门的烘干设备,可以精准控制温度和湿度,而在这里,只能依靠自然晾晒,难以把控。
“大家都辛苦了,先退下吧。此事我会再仔细琢磨,等有了新的方法,咱们再继续尝试。”胡亥挥了挥手,众人如释重负,缓缓退下。
待众人离开后,胡亥独自在作坊里踱步,脑海中不断复盘整个造纸过程。“原料的处理和晾晒环节问题最大。看来,得调整一下配方和工艺。”胡亥自言自语道。
他首先想到的是原料的配比。之前按照记忆,采用了树皮和麻为主的原料,但效果不佳。或许可以增加一些其他纤维,比如稻草。稻草纤维柔软,说不定能改善纸张的韧性。于是,胡亥叫来福生,让他去收集一些干燥的稻草。
接着,胡亥又思考起舂捣工具的改进。他想起在现代看到过的一些古代水力舂米工具的资料,或许可以借鉴其原理,制造一个水力舂捣设备。这样既能节省人力,又能提高舂捣的效率和质量。胡亥找来宫中的能工巧匠,向他们详细描述了自己的设想,工匠们听后,面露难色,但还是领命而去,开始着手设计和制造。
在晾晒环节,胡亥决定搭建一个简易的烘干棚。他让工匠们用竹子和布帛搭建起一个封闭的空间,在里面放置炭火盆,通过控制炭火的大小来调节温度和湿度。同时,还准备了一些湿布,挂在棚内,以增加湿度。
几天后,福生带着收集来的稻草回来了,水力舂捣设备也初步制造完成,烘干棚也搭建好了。胡亥再次召集众人,准备进行第二次造纸试验。
这次,胡亥亲自调整原料的配比。他将树皮、麻和稻草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在一起,放入水槽中浸泡。浸泡完成后,放入水力舂捣设备中舂捣。随着设备的运转,原料被舂捣得更加细腻均匀。
接着,胡亥将舂好的纸浆倒入大桶中,加入适量的水搅拌均匀。他拿起竹帘,轻轻舀起一层纸浆,均匀地铺在竹帘上,然后轻轻摇晃,让纸浆分布得更加均匀。
随后,胡亥将竹帘上的纸浆倒扣在木板上,小心翼翼地揭开竹帘,将木板放入烘干棚中。他密切关注着烘干棚内的温度和湿度,不时调整炭火的大小和湿布的位置。
经过漫长的等待,纸张终于烘干完成。胡亥紧张地走进烘干棚,轻轻揭下纸张。这一次,纸张虽然还有些瑕疵,但已经比第一次成功了许多。纸张的韧性明显增强,表面也不再干裂。
“成功了!”福生兴奋地大喊起来,众人也纷纷围拢过来,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胡亥看着手中的纸张,心中感慨万千。从试验失败到总结经验、调整配方和工艺,再到如今的初步成功,这一路走来充满了艰辛,但他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未来,他还要不断改进造纸技术,让纸张真正在大秦普及,为这个古老的帝国带来文化和科技的双重变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