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今,把她带回车里去,你在旁边看着,不准任何人靠近她。”
她不想走,实在对这个怪人好奇的很,他到底是个身份,能让季宴清这么紧张。
吴今木着脸,“宁娘子,你别让我为难。”
宁兰不情愿跟着吴今回去,一路都在偷偷回头看后面的两人。两人好一会才开口说话,她离得有点远,听不到声音。
回到马车附近,她被不想进去。
吴今铁面无私 ,“殿下让你回到车里面。”
看着不肯半点通融的样子,大有她不回去,学沉音把她打晕的架势。宁兰无法,只得坐上去,“我上来了,行了吧。”
但是立即把头从车窗探了出来,压低声音道,
“吴都尉,方才那个怪人是谁?他是怎么出现在这的,你们不是有侍卫巡逻吗?他怎么就这么‘嗖’的一下,出现在我们面前了?”
这人一下子就出现在两人面前,她实在好奇的很。
*
吴今不想回她问话,只无声的往边上挪,离宁兰远了些。宁兰看他这样子,作势要下车,“你不说算了,我去问别人。”
看她真要下车,吴今连忙道,“你坐回去,我给你讲就是了。”
宁兰连忙坐回去。他是季宴清自小的伴读,这么多年形影不离,季宴清的事肯定他知道的最多。
再说了,别人也没他这么好骗啊。
其实吴今知道的也不多,只听家中长辈说过一些,此人俗家名字叫做张清徽,当然是他自称的。
他身上颇有些神通的。
当年大梁还未建朝,先皇,也就太子殿下的祖父,当时还是个前朝城防营的小兵卒。
当时叛乱四起,叛军来攻城,他奉命守城,只是没人没粮,败局难改,叛军攻入城抢完钱财便撤走,只留下一城的残垣断壁。
朝廷下旨说他们刺史平叛不利,要进京受审。刺史一怒之下便带着剩余的兵士落草为寇,而后躲进附近大山中。
外面乱成一锅粥,饿殍遍野,慢慢的刺史竟也拉起了几百人的队伍。后来看他们势大,朝廷派兵来围剿。
刺史阵亡,他们余下几十人走投无路时便遇到这个老道。
此人当时尚且年幼,不过垂髻小童,寄住在山中的和尚庙里,说是小沙弥却不愿剃头。整日胡言乱语,不着边际。
先皇他们一群人吃不上饭,来庙中求吃食,他在人群中说先皇身上有黄龙缠身。人群哄堂大笑,自是不肯信这种话。
这小和尚便指着南向一个山坳道,“这有个百年古墓,里面金银财宝无数,去挖了便可起兵。”
看他说的信誓旦旦,一行人无事干便去挖了,倒是真挖出来一个古墓,竟是真如他说的,挖出来大批金银财宝。
他当时朝着先皇道,“你是真龙天子,拿着这笔钱起兵,便可建立不世功勋。”
绝处逢生,先皇毅然决定起兵,用上这笔钱招兵买马。先皇本就擅长征战,用兵奇绝。
加上这老道指引。一路下来简直如有神助,不到十年便平定四方,结束了乱世。
大梁建立后先皇有意封他做国师,让他辅政。
可是他留书一封,只说合适时候会在出现,便消失不见了,后来许多年他都在无踪迹。
直到三年前,先皇临终弥留之际,他又去了一回皇宫。
不知道他同先皇说了什么,先皇留下临终的圣旨,由当时的太子也就殿下父皇继承皇位。
礼法上是由当时的太子继位并未不妥,只是,这位先皇可不是什么尊重理法的人。
这些年他一直带着殿下亲自教导文韬武略,结果本以为殿下会直接继位,没想到最后是竟是这样的结果。
唯一的变数就是这个老道。
*
看着这老道,季宴清忍不住磨牙,颇有些忌惮的离他远了些才开口,“你这回又想做什么?”
那老道没回话,反倒是把目光放到小娘子放下的那盘兔腿上。几步过去,毫不在乎的拿起来直接用手捏着吃了。
吃完一盘笑吟吟夸了一句,“这兔腿烤的真不错,不老不柴,火候刚刚好。”
吃完犹不满意,又从火堆旁拿了别个兔腿吃了起来,吃了一口便吐了出去,“呸,这个火候不行,太老了。”
嫌弃的把啃剩下的兔腿扔了回去,
“小友面色红润,一看就过的不错。不过,我的徒弟前些日子瞧见你,说是看出你杀孽太重,我就来瞧瞧你。”
“什么徒弟?”
老道盘腿坐下,“他好像有个法名叫真一,说是在利州佛诞节碰到你了。”
季宴清忍不住嗤笑他,“他是和尚是佛门,你一个不着边际的假道士,一不受戒二不着袈裟,你怎么是他师父?”
“哎,小友此言差矣,所谓佛家道家是一样,都是大家,还分什么你我。对于江山社稷有利的事我都要掺和掺和。”
“又不是你的江山社稷,你掺和什么?”
“小友怎可如此狭隘,世界大同,民众不过求的是一碗饭可食,一箪席可睡。谁能让他们实现,这江山社稷便是谁的。”
往日先皇对他的话奉为圭臬,他在外云游曾传信给先皇,预言一些事,颇为精准。
此人颇有些能耐,不到万不得已季宴清不愿意与他为敌,但是也不耐烦同他绕圈子,“你这次来又想做什么?”
“来看看小友过的如何,看来小友如儿时一样聪慧能干,看来那时我没看错你,对了,方才那小娘子你可还满意?”
说到宁宁,季宴清心中一紧,“你少打她注意,不管她是什么,都用不着你多话。”
---------------
晚上更新照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