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日早朝过后,丞相和苏文景走在一起,二人谈论龙元建国以来的第一春闱。“苏大人,童试结束了,马上就是春闱,此次你觉得哪个郡县的学子会拔得头筹?”丞相捋着胡须问道。
苏文景沉思片刻,恭敬地回答:“下官以为,北州渠县谢佑危会拔得头筹。”
丞相诧异:“苏大人,如此看好此人?他说起来算是天子门生吧?陛下眼界远超常人,所实施的政策都是利国利民的好政策。教出来的学生只怕要大放异彩了,北州再出才俊,陛下麾下将如虎添翼,朝堂只怕此后再无前朝老臣的一席之地。”
“是天子门生,当初陛下推行教育改革的时候,也是此人最先响应号召,并积极参与其中。他是响应者,也是受益者,此人聪慧好学,且心怀天下,有着一腔报国之志。前朝老臣思想迂腐,且目光短浅,陛下需要的是敢想、敢干不畏强权的纯臣。丞相不就纯臣,您眼下可是陛下跟前的红人啊。”苏文景眼神中透着赞许。
丞相摇头失笑道:“老咯!老咯,能有年轻的才俊辅佐陛下,老夫也能安心告老还乡,享天伦之乐,不过听你这般说来,这谢佑危倒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只是不知其品行如何?”
“下官有幸和此人有过几次交集。谢佑危为人谦逊,对待邻里乡亲极为友善,常以自身所学帮助他人解决难题。家中虽不富裕,却也时常救济穷苦之人。”
丞相露出欣慰之色,“若真如此,那这谢佑危确实有望成为国家栋梁之才。不过会试竞争激烈,各方才俊云集,还需看他临场发挥。”
“丞相所言极是。但下官相信,以谢佑危的学识和心性,定不会被考场压力影响。”苏文景信心满满地说道。
“你倒是信心满满,听你如此一说老夫倒是对着谢佑危颇感兴趣了。”丞相想到家中的孙女已经及笄,如若此人真这般优秀,倒是不失为一个最佳孙女婿人选。
“丞相大人何不拭目以待!此人得陛下教诲,还能差到哪里去?”苏文景笑着回应。
“哈哈哈,那老夫就拭目以待了。”丞相笑着和苏文景往宫外走。
而御书房,白夜宴也在询问赤焰此次北行的情况。
“陛下,北州此次一共有三十五名学子参加会试,属下把他们都安顿在同一酒楼,好相互照应。”
白夜宴满意的点头:“此事你办得很好,好了你且先下去休息,这几日安排人暗中保护好这些学子们,这洛城总有那么几颗老鼠屎,别搅坏了一锅粥。”
赤焰闷笑,那吏部尚书可不就是老鼠屎。“是,属下已经派人监视,如若他们敢动手,那属下定会抓他个人赃并获。”
白夜宴满意,主仆二人又谈及家事,白夜宴沉思,不是他不愿把亲人接进宫,而是眼下他还有一个最大的的敌人在虎视眈眈,他们暂留北州,那里是他的大本营,那人的手伸不了那么长。是对她们最大的保护。
春寒料峭,京城的清晨还带着几分清冷。谢佑危站在客栈门前,望着远处的礼部贡院,心中既紧张又期待。今日,他将踏入那座决定无数士子命运的考场,参加会试。
“子澄兄,你紧张吗?”同窗汤询站在他身侧,有些紧张的咽了咽口水。谢佑危深吸一口气,答道:“些许紧张在所难免,但更多的是兴奋。”
汤询拍了拍他的肩膀,“子澄兄之才,必能高中。我就可怜了。”说罢,他自顾自的叹了一口气
谢佑危几人来到贡院外,与众多举子们一同等待入场。贡院外人头攒动,嘈杂声不绝于耳。
考生们有的面带紧张,有的神情笃定,还有的在低声交谈,试图缓解心中的压力。
谢佑危深吸一口气,努力让自己平静下来。他手中紧握着自己的考篮,里面装着笔墨纸砚、干粮和简单的衣物,这是他接下来三天两夜的全部家当。
终于,随着一声锣响,贡院大门缓缓打开。考生们依次排队入场,接受严格的搜身检查。搜身的吏役们一丝不苟,从头到脚,从衣袖到鞋底,甚至连头发都要翻开查看,以防有人夹带作弊的书籍或纸条。
谢佑危站在队伍中,耐心等待着,他知道这是为了保证考试的公平公正,是每一个考生必须经历的考验。经过漫长的等待,终于轮到谢佑危入场。他顺利通过搜身检查,踏入了贡院。
贡院内一片肃穆,高高的围墙将这里与外界隔绝,仿佛隔绝了尘世的喧嚣。考生们按照号舍的编号,找到自己的位置。谢佑危运气好,他的号舍在第二排,他走进号舍,放下考篮,开始打量四周。
号舍狭小而简陋,仅能容身,但谢佑危明白,这就是他接下来三天的“战场”。
随着考官一声令下,考试正式开始。谢佑危坐在号舍中,铺开宣纸,拿起毛笔,心中默默祈祷自己能够发挥出最好的水平。
四书文题目是《大学》中的一段经典:“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谢佑危凝神静气,脑海中浮现出自己研读《大学》时的心得体会,他提笔写道:“大学之道,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笔锋流转间,他将自己对儒家经典的深刻理解融入文字,力求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据。
五言八韵诗题目是“春日登高望远”,要求考生以五言八韵的形式,描绘春日登高时的所见所感。
谢佑危闭上眼睛,脑海中浮现出他与白夜宴一起春日登高的画面:青山绿水间,繁花似锦,远处的山峦在云雾中若隐若现。他提笔写道:“春山青霭里,登高望眼开。繁花迎客笑,翠鸟隔林来……”诗句中既有对自然美景的描绘,又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展现出他深厚的文学功底。
策问:题目涉及当朝的时政问题,要求考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建议。谢佑危看到题目后,心中微微一震。他知道,这不仅是对知识的考察,更是对自己治国理政理念的考验。他沉思片刻,提笔写道:“臣闻治国之道,在于民安国泰……”他从民生、经济、军事等多个方面,结合自己多年的学习和对北州实施新政后的改变,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建议,字里行间透露出他对国家和百姓的责任感。
他笔锋流畅,洋洋洒洒地书写着自己的见解。一旁的监考官走过,瞥见他的作答,不禁暗自点头。随着时间推移不少考生面露难色,而谢佑危却始终镇定自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