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明无奈地摇摇头。
”
鄙视它;理解它;然后成为它。
\"
突然一声洪亮的宣布从上方传来。
“任命王平为中书府长,全面主管驿路修建事务。”
这一刻,陆明的脑子就像被猛锤一击,嗡嗡作响。
“中书府长?”
险些直接从座位弹起!
他几乎毫不犹豫地喊了出来,为何?
中书府长可与财政密不可分,更是仅次于国库总管的重要角色。
“陛下,请三思!”
连续思索都省了,直接脱口而出!
怎么三思?这完全是无法接受!
自始至终,我都以为皇上是个厚道人呢……
现在居然连根锄头都要用来挖墙角。
把才从冯丞相那挖出来的王平又调回去了!你当是种人参玩儿的吗!?
陆明哀怨无比,“阳老,您这是不近情理啊,微臣实在难受!”
.
“陛下,确实委屈。”
陆明真的感觉到很委屈。
以往都是他在挖别人的墙角,
哪里有反过来被人挖的道理!
再说了,
王平明明是他刚从冯丞相那里挖过来才十几天,连人都还没有适应,就再次被转走?阳老爷子这么做真的好吗?
\"委屈?何来之有?\"
\"王平为秦建路架桥劳绩卓着,
提拔升迁乃法度所允准。
\"
这个时候李程开口道,一直眯着眼睛看戏的脸上闪过一丝得意的微笑。
看着别人也有这样的境况,李程内心充满畅快,这种滋味简直妙极了。
并非出于权力或官场的斗争,单纯就是复仇般的快意感。
“不错!”
皇上笑道,“王平原职就很合宜了。”
假如有王平在此间,想必皇上会走到王平旁边,轻轻拍着肩头示意,顺便再让陆明难堪一下。
如此场景,使得原本就不安的陆明年更觉得气恼。
这两个老狐狸联合起来耍他的手段
两位公子……千万可不能出事啊!
然而,高台上坐着的那位秦王依旧一脸从容不迫。
“启禀陛下,由于安邑赈灾工作的影响,两位公子的巡查路线略作调整,途经陇西郡。”
“当队伍到达陇西边界时,遭遇了羌人叛军的袭击!”
锐士自怀中取出一管铜制密筒,内含紧急军事文书,双手敬举过头顶。
殿中的顿若赶紧从高台下来接过密筒,取出其中的文书,恭恭敬敬放在秦王桌案上。
“可恶!李信这个废物,到底干了什么!这帮羌人都解决不了吗?!”
“两位公子……遭袭了?”
“哎呀……他们不会真有什么不测吧?”
“因为赈灾原因改变了路线,这两位公子爱民之举值得赞扬,但李信为何如此无能?”
“一个败阵的将领,果然是个废物!”
朝堂之上一时嘈杂四起,尤其是那些曾经随秦王南征北战的老将军们更是气得吹胡子瞪眼,杨端和直接破口大骂“废物”
。
在大秦,即使像全胜的柳白都被看不起,就更别提经历过失败的李信。
只怪武安君白起立下的标杆太高,让后来者连跟人打招呼都有点难为情。
“不过,两位公子率领军队剿灭了那群叛匪,并且生擒了首领。”
“行进至临洮时,陇西侯前来相迎。”
锐士声音沉静,接着汇报消息。
听到这里,在场文武百官面面相觑,开始猜测究竟是扶苏还是彻儿所为。
“继续说下去。”
秦王平淡开口,似乎对自己儿子的表现毫不惊讶——对于历经无数次危机的人来说,这样的情况早已不足挂齿。
此刻他更关心的是陇西的整体局势。
“两位公子同陇西侯会晤并商讨平定羌人的方案,详情记载于急报中。”
“卑职送达此信,并未完全明了详细内容。”
这一句话说出后,众位臣子终于领会到此次报告的重要性不在于遇袭而是对羌人的平定。
……
关于为什么赵白先知道陇西的消息:这是因为他在地方拥有自己的情报网络,可以在第一时间收到类似的消息;而正式军事急报,则需要等到事件处理后由官方发出。
“我儿无恙。”
高台上,秦王阅毕手中书卷微微点头示意满意。
负责递呈密奏的武士已经被安排领奖休整。
“陇西之战已初见成效,大多数叛乱已经瓦解。
公子扶苏与嬴彻遇到攻击也只是小股流寇所为。”
“现已有对应方案,众卿请放宽心吧。”
秦王语气温和却带着不可反驳的力量宣布道。
李信如果无法在陇西平复局面,恐怕大家都会坐立不安的。
\"陛下,请问是采取了什么样的平乱方策?\"
一向直言不讳的杨端和立刻追问道,并流露出几分急切和跃跃欲试。
“抚恤政策。”
这两个字如重锤落地,在朝中引起了强烈的波澜——文武两派都沸腾了起来:“不妥啊陛下,”
“自秦国治理陇西数十载以来,羌人反复无常全国上下人尽皆知,怎么可能仅靠安抚就能解决问题。”
“李信不懂战争就算了,连维持基本秩序都做不到也太让人失望。”
“下臣杨端和恳请您允许亲自挂帅出战。”
显然不只是杨端和一人有这般情绪,几乎每个臣工内心都在喊:大秦国一直以实力立足天下,面对内乱居然要用这种软性办法?
而此时,另一位大臣——三川郡守赵怀真经过片刻思考说道:“圣意深谋远虑,我等应慎重对待此事。”
他继续解释到:“我们应看到,用温和方式解决当前内部纷争不仅符合长远利益而且有利于将来对抗外患。”
相较于只会叫嚷出征的杨端和,赵怀真的战略眼光更为高瞻远瞩。
考虑到西部边陲的重要性及其在未来战争中的地位,“现在稳定西北才是关键”
,这一点正是当今天下所需的大局观。
李斯也不禁暗暗称赞其见解,假如没有遇见柳白的话,赵怀真确实能成为一位能够扛起国家重任的人,虽称不上独当一面。
随后,始皇看着两人,命令侍从取来奏折让顿若宣读:
陈凯目光一转,立刻读懂了王铭的意图。
说穿了,这根本不是一道令人头疼的选择题,而是一道简单的计算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