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风随即笑了笑:“当然,这林凡并不是林冲的后人,但是其祖上却与那林教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当下,李峰便跟我们详细讲述了一下他所知道的事情:
据说最开始,水泊梁山上的喽啰只有千余人,而林冲则是最早上梁山的一位好汉。
他原本就是八十万禁军的枪棒教头,为了提升梁山上喽啰的战斗力,于是林冲便自己亲自教学。
后来,随着水泊梁山逐渐壮大,山上的军士也越来越多,从几千到几万,一直到后来的将近十万。
林冲觉得自己教不过来,而如果分批次教的话又太慢了,所以,他便从军士中挑出了八个人,打算教好这八人后,让他们去替自己教习。
而在这八人之中,便有那林凡的先祖,这八人都不是特别强壮的类型,相反都很精瘦,但是身体却十分灵活,手脚利索。
林冲先是让这八人每天扎马步,从很短时间到后来的一炷香、一个时辰甚至是更久。
等到这八人,都能长时间扎马步而腿不抖的时候,林冲又让八人两腿夹住大腿粗细的木桩,让他们练习蹦跳,并要保证木桩不掉下来。
这些基础功都扎实后,林冲便开始着手教这八人枪法。
不过一般人教枪法,那都是要人随枪而动,但是林冲却不让这八人动起来练枪。
反而,林冲还是让他们保持扎马步的姿势夹住木桩,之后原地不动地进行刺、戳、挑、打、拨、以及倒刺、倒打、扭腰左右使枪等一系列动作…
到最后,林冲又让这八人去练习:连续七次刺中前靶心后再突然转身,去刺中身后的靶心。
同样,他们的下半身还是不能动,只能上半身完成扭转动作,等到这些全部完成后,林冲又让这八人骑马练习。
说来也奇怪,这八人本来马术不精,但是上了马后,居然丝毫不觉得颠簸不适。
而且使枪也十分麻利,完全不像初学者那般慌乱。
他们哪里知道,林冲之所以让他们扎马步、夹木桩、下半身不动而上半身使枪,就是为了让他们能够适应上马使枪。
林冲看他们的基础已经牢固,便把自己“林家枪法”的一部分,包括最后的杀招,也就是“回马枪”传授了下去。
其实,这八人前面练习的连续七次刺中靶心后,再突然转身,刺中身后靶心的招数,便是回马枪,只是他们不知道而已。
很快,一年的时间就过去了,林冲便决定考核这八人。
林冲在木桩前扎了马步,两肩处各放一枚铜钱,头顶也立一枚铜钱。
他命令这八人,必须骑马跃过自己的头顶,但跃过之前,要刺中他肩膀上的铜钱,不能伤其衣服,也不能打落铜钱。
而待纵马跃过之后,必须用回马枪刺中他头顶的铜钱,同样不能伤到他的发肤。
这八人不负林冲期望,一一骑马跃过,先是两枪刺中他肩膀的铜钱,而后回马枪刺中他头顶的铜钱。
考核完成之后,林冲还加大了难度,比如必须跃马之前刺中四枪、六枪;跃马之后,则需要左右各一次回马枪,刺中两次目标等……
当然,那时候林冲就用草人做目标了,不再以身犯险。
后来这八人上了战场,各自都能带领一队,为梁山立下了很多功劳。
此后的日子,这八人便继续跟随林冲练习枪法,之后便要替林冲去教导梁山上其他的兵士。
只不过到后来,那“及时雨”宋公明为了自己的招安大业,亲手在林冲面前,放走了那奸贼高俅,以至于让林冲从此落下了心病。
从那以后,林冲便一直郁郁寡欢,这无法为自己和娘子报血海深仇的魔咒,也是一直困扰着林教头。
甚至在水泊梁山率领大军征讨方腊的路上,林冲更是患上了风瘫,这身体也是越来越不好。
林冲知道自己可能命不久矣,临死前,他不想让自己的“林家枪法”就此失传,于是便找来了当初那八人之中,枪法最为优秀的一位。
此人便是那林凡的先祖,这林凡的先祖,不仅自身的枪法在那八人之中、是最为拔尖的存在,自身也是忠义两全的人。
此外,他与林冲的关系也最为亲近,基本上就属于是林冲身边的贴心护卫,和林冲几乎形影不离。
于是,林冲便将自己的三十六路“林家枪法”倾心传授,甚至还把压箱底的招数“龙转身”,包括“回马枪”的一些未传心得,也一并教给了林凡的先祖。
这便使得林凡的先祖直接掌握了完整的“林家枪法”,甚至于林冲还把“林家枪法”这么多年的理解和心得,也全都授予了林凡的先祖。
而林冲则是最终在六合寺病逝,林凡的先祖在为林冲守灵三年后,便彻底了归隐了山林。
从那起,这完整的三十六路林家枪法,就这样被林凡的先祖一辈一辈的传承了下来。
李风说到这,则是唏嘘了一声:“如今,这林家枪法得以流传至今,并被那修为高深的林凡所继承,简直就是让那林家枪法在自身的基础上,又拔高了一个台阶,实属是令人羡慕啊!”
这李风所讲,听的我们一个个都是惊叹不已,没想到林凡的先祖和那“豹子头”林冲,还有这样一段不为人知的往事。
怪不得我见到那林凡的第一眼,就觉得此人非同小可,绝对是个硬茬子。
这一身浑厚的修为、手持一杆丈八蛇矛枪、再配上这顶级的“林家枪法”,估计他想不当“枪王”都难。
此时,万国会的那一众高手,已经将所有的浮尸都给解决了,一时间那水面上也是飘满了浮尸的残肢断臂。
“奇怪了,难道只有万国会一方势力前来吗?”
李风这时不停的观察四周,但是由于这会是黑夜的缘故,就算有人隐藏在暗处,估计也是很难发现的。
“快看!那水里好像还有东西。” 苏俊豪提醒了一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