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章 太白醉仙,诗稿
孙少杰还不知道,亲弟弟和田千里联手,悄咪咪给自己挖了一个大坑。
他也在和别人一起吃饭。
是个四人局。
请客的是张秘书长,陪客是武主任和酒厂厂长,客人只有他一个人。
目的似乎很是明确,就是谈事情。
无论请客的,还是陪客的,都深谙请客之道,人多的局只能谈情,大多图个热闹而已,只有人少时才好论事。
这是规矩,也是道理。
这两位要谈的事,就是那胭脂醉,上次办高凤阁,孙少杰送了他们一坛。
张生民就在乔伯年身边工作,对书记夫人的情况了如指掌,自那以后,神奇的胭脂醉他是馋了好久,再后来得了东西,亲身体验后,更是如获至宝。
虽然那只是简版。
这样的人,得了好东西,立刻就会想到把他利益化,所谓奇货可居是也。
比如巩固现有地位、权力,比如收获更大的利益——例如金钱。
若是没有乔伯年那一出,胭脂醉的对外出口只会有商全和监督两个地方。
孙少杰是不会把胭脂醉轻易暴露于人前的,但乔伯年那边既然已经无法推辞,那就要考虑处理因为暴露带来的隐患问题。
乔伯年自然不会外传。
所以,唯一的口子就在张生民那里,从随后的招待,他就感觉到了。
除了简版的门槛外,孙少杰也想到了一个鱼目混珠的办法。
那就是直接进入保健酒领域。
一箭三雕。
首先,能隐蔽的挣上一些钱。
这样,就可以为自己的未来资金来源,找一个能说得出去的合适理由。
毕竟,工具箱里的黄金早晚是要拿出来用的,巨额资金来源不明,应景时可就是大罪。
原是准备等条件成熟后走玉石、金店路线的,但收入多元化岂不是更好?
其次呢,也能很方便的堵住走人情索要胭脂醉的口子,若是花点钱就能很方便的得到,谁还愿意欠人情呢?
至于简不简版,谁会知道呢。
涉及到人的身体感受,那是谁都没办法清楚的去衡量和证明的。
同样是感冒,有人喝点水就过去了,有人却要住院花好几千块,他们上哪里说理去。
三呢,孙少杰可以通过在保健酒方面的合作,让以张生民他们为代表的团体长期有求于他,借他们力量为助力。
无论是自己做事,还是帮助田福军、商全等落实他关于农村的规划,都会有很大作用的,这叫营造工作环境。
如此一来,经过几次接触和试探,成功传递邮包后,这件事也就促成了。
张生民先亲自带他去了酒厂。
长安老窖就在长兴路上,过去并不需要太多时间。
一上午功夫,他们连车间到酒窖,包括配料间在内,全部都看了一个遍。
总体来说,还算满意。
“怎样,还有哪里需要调整的?”
见张生民问,孙少杰也不客气。
“一、坚持做传统工艺纯粮食酒。
二、从选料到工艺,都要坚持精益求精,在这方面要有持续的投入。
三、最好有固定的优质水源和粮食基地。有条件的话,从水源地保护到水质检验和输送,从粮食选种、种植、采收到收储和使用,都要有监管和保护。
四、质量优先。不要为降低成本偷工减料,不要为提高效率降低质量,更不要片面的追求产量,一切能提高质量的措施,都要持续强化;一切能降低质量的因素,都要坚决杜绝。
五、限购。每年推出固定数量的酒,或招标,或拍卖,但绝不增产。
六、产品分男女、分系列、分档次,以等级分群体,也就是市场。
七、推出不投放市场的限量特供酒,作为酒厂公关用酒……”
孙少杰越说越多,张生民越听越懵圈,他身边的厂长倒是越听眼睛越亮。
所谓隔行如隔山,就是这个道理。
但张生民有办法。
所以,到了吃饭的时候,屋里就多了一个书记员,专门记录谈话内容。
等孙少杰一条条解释完,记录就变成了以后落实工作和监督检查的圭臬。
到起名字的时候,大家又犯了难。
最后还是少杰拍板,长安老窖作为基酒,提升质量以后名字不变;胭脂醉调制好的酒分为唐宫金凤、太白醉仙两个系列,分别对应男女两个市场。
具体分级让他们自己看着办。
“西边陈仓有类似的酒……”
厂长小声提醒。
陈仓在秦岭最高峰太白山那边,有山有水自然有酒厂,质量好厂也不少。
孙少杰自然也知道这些。
“还是有差异的嘛,他们是唐,我们是唐宫,他们是因地而名太白,咱们是因人而名太白醉仙,能注册就好。
再说了,那里也是个产酒的好地方,而咱们的唐宫金凤和太白醉仙的产品规划,可都是有系列的……”
孙少杰点到为止,没有再说下去。
在坐的都是明白人。
张生民哈哈大笑道:“这个办法好,寓意也好,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嘛,要知道,大唐可是威服四海的,李白也曾经云游天下过……”武宏全也赞同的附和,“对!对……大唐威加海内,太白名传天下,外没有比这更好的兆头了。”
事情就这么定下来了。
孙少杰在省城呆了一个星期,除了配制胭脂醉进入封坛陈化,还特意留出时间去作协观察那个未来的古诗人。
他老婆是个小学教员,人不出色,也不大管他的事,特点就是老实。
结合贾冰的情况,孙少杰一瞬间就明白了他们做这样选择的原因。
攘外必先安内。
不但能获得一个“糟糠之妻不下堂”的美名,还能安稳的享受自由。
文人嘛,自然爱惜羽毛。
至少,表面上是。
尤其是伪文人。
文人是真的清高,品性如此;伪文人则是为了浑水摸鱼。
对于后者来说,名声是护身符,名声也是敲门砖,名声更是利益来源。
既然好名,那就好办。
某一天,古风铃在档案馆翻阅资料的时候,偶尔翻到了一个小本本。
纸页已经稍微有些发黄了,似乎放了很多年的样子,上面潦潦草草的写了很多的诗,看样子像是以前的诗稿。
诗稿夹在那些年没收上来的一些报纸里,纸张很差,有钢笔有铅笔的。
卖相很是不好看。
只是,那些诗实在是太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