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9章 有阴谋
“铜城矿务局三十年间掘进的巷道,连起来相当于三条铜城到平京的地下隧道,所开采的煤炭,三十吨位的火车皮,可以绕地球赤道转两圈还多……”
矿上宣传部的人请省报来的记者们吃饭,上菜间隙,他解说着矿上的事。
“但煤矿就是个战场。这里每出产百万吨煤,要献出两三条人命,人没有就没有了。活着没有鲜花和锣鼓,死了也没有报告团,但工人们对这一切都视为平常,常说‘活着干,死了算’……”
“……无数人一代又一代前赴后继,勇敢的献身于这个事业,截止目前,国内仅国营煤矿就有四百六十多万职工,加上他们家属,总人数超过一千万,数量上已经相当于外面一个小国家了……”
是的,煤炭很重要!
没有煤,这个世界就会瘫痪。
这是田晓霞现在的认知。
没来之前,田晓霞根本不会想到,在这样的一些荒凉的山沟里,在几百米深处的地下,这些流血流汗、黑得只露出两排白牙齿的人们,竟然创造出了如此惊人的价值。
“这里的工人都是英雄,他们应该享受鲜花和掌声,那是他们该得的!”
宣传部长苦笑着说道:“别说鲜花和掌声了,连献花的姑娘都找不到。”
“怎么会?”田晓霞不大相信。
她是以己度人了。
“是真的。”老杨肯定道。“你们也下井去看了,这个工作不但又脏又累,还很危险,下井之后能不能再上来都是两说,加上工人的家属都是没有工作指标的,所以,没人愿意嫁给他们。”
宣传部长接着补充道:“所以,他们收不到爱慕英雄的少女们写来的求爱信,恰恰相反,再没有比煤矿工人找对象更难的了!”
话虽然像诗,但内容却全是苦水。
少平道:“这里工人们的收入还不错,做一个月,顶外面揽工两个月了,养家是不成任何问题的,对象之所以难找,说到底,应该一是危险,二是工作指标问题,难道就没有办法解决吗?”
宣传部长和老杨对视一眼,对这个出生牛犊不怕虎的后生很是敬佩。
“怎,你有想法?”老杨代问。
孙少平挠挠头,不好意思的说道:
“危险是工作性质决定的,我是没有太好的办法,因为不专业。
但想来应该可以通过规范管理和大规模机械化采掘来降低事故率,尤其是后者,需要依赖科技的进步,但工作指标应该不是很难吧?”
宣传部长大为惊奇,听说话不外行啊,现在的小记者已经这么厉害了吗?
他看了眼老杨。
老杨秒懂,但他也好奇啊!
除了后面那句话得真实性夸大得有些让人怀疑,其它没毛病。
田晓霞已经习惯了。
孙家三兄弟就没有正常人,这个三娃常出惊人之语,平时虽不大吭声,但分析问题思路独特,说出来每每中的。
别看平日里似乎很怕她,但这小子很有主见的,拿定主意很难改变。
尤其是大事情,越大越敢做决定。
为了弄清楚一个问题,堂堂一个大学生,居然敢请假出去揽工。
常人能想象得到?做得出来?
没办法,少平有个奇怪的二哥。
他们兄弟自小生活在一起,这么多年以来,耳闻目染之下,不知道受到过多少影响,早已变得跟原身大为不同。
跟少安一样,孙少平也进化了。
最典型的就是视野特别开阔,分析问题有一套独特的方法,很管用。
所以,尽管是外行的事,他仍然能通过数据和逻辑找到问题之关键。
宣传部长很感兴趣的问:“前者不说,工作指标的事,你有什么看法。”
煤矿是男人们的天下。
这里很难有适合女人的工作,既使有也不是很多,大多还是宣传、机关口的岗位,都是需要一定文化水平的,根本解决不了煤矿工人们家属的问题。
工人都不识字,家属更是。
再说,煤矿也是要效益的。
“具体方法还不确定,但你刚才讲了,全国煤矿有四百六十万,将近五百万职工,算上家属超过一千万人,工人们工资不低,还敢花钱,用营销学的理论来说,这是一块巨大的市场……”
“营销?市场?”宣传部长眼睛里直冒问号,老杨倒是听到过这些名词儿。
由于工作原因,他的信息来源很广。
老杨早知道黄原有个商专,面向全国招生,但具体到理论术语,也仅限于知道几个名词儿而已。知道大约意思,清楚讲出来不可能,运用更是别想。
“你问他,我是不清楚的。”
老杨看宣传部长又看他,双手一摊,耸肩做了个外国人的动作。
表示他无能为力,爱莫能助。
宣传部长道:“你刚才说得没错,咱们煤矿的采掘技术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目前的全员工效平均0.9吨煤,远远低于国外2~10吨的量,既使露天采矿,也不到两吨,国外最多达百吨……
没办法,人家机械化程度太高了。
在鲁尔矿区,那里的矿井生产,都是用电子计算机控制的。
这是咱们目前难以想象的,也是短期之内无法赶上的。
这就是差距,但这也是现实。
煤矿是工业原料,不可能卖太高的价格,必须要讲效益,平均不到一吨的工效,是没有办法养活太多人的。”
“不会增加煤矿的成本。”少平说道:“若是处理得好,应该还能挣钱。”
“什么?”
田晓霞倒是见怪不怪,宣传部长和老杨却一起瞪大了眼睛。
“我看过资料,这里的铁路线串起了东西两面二十多个矿区,交通很是便利,每个矿区都有上万名工人,连同他们的家属在内,人口几乎超过了一个山区县城的规模,这么多有消费能力的人口,应该是有很多文章可以做的。”
“快!说说你的办法。”
宣传部长简直兴奋得要跳起来了。
没办法,少平说得太头头是道了。
没想到的是,小记者却摇了摇头,“我没有那个本事,但有个人应该能。”
“谁?”
“是他二哥!”田晓霞接话道。
“说不定他还真的行,反正,从小到大,就没见过能难得住他的事。”
竟还有这样的人?不说宣传部长,连老杨都有些不信了。
“你们还别不信……”
田晓霞继续为某人做广告,似乎她的信心比少平还要足上一些。
“知道黄原商专吧?”晓霞问。
老杨点头,给宣传部长解释道:“三年前黄原建起来的学校,全名叫供销总社黄原商业高等专科学校。”
“那所学校就是因他而建的。”
田晓霞说道,语气淡淡的,烘托得少平他二哥的逼格一下子高了起来。
这就有些厉害了。
铜城矿务局是个市级单位,直属上面管理,省里都管不了,身为矿务局的宣传部长,他还是知道一些事情的。
老杨占身份便利,更是清楚。
他们两人都知道,这几年,供销社内部正酝酿着巨大的改革。
而且老杨还知道,这个学校就是在储备人才,看黄原紧锣密鼓的动作,快则两年,慢则三年,一定会有大动作。
晓霞尤自在鼓吹。
“学校里面的很多课程,尤其是关于营销的,大都出自于他的手笔,想来,矿上区区几十万光棍汉的幸福问题,也难不住他。”
少平见晓霞越说语气越轻描淡写,越说内容却越离谱,心里禁不住猜测。
晓霞怕是在算计人,有阴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