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桂在哭天喊地之中,被大汉将军拖了下去。
散朝之后,勋贵们有些惶恐地拦下徐辉祖。
“魏国公,王显已经被押入诏狱。”
“不知陛下准备如何处置我等?”
徐辉祖看着面前惶恐不安的勋贵们心中不由冷笑。
你们早知如此何必当初?
你们敢搅乱陛下的计划,就要做好被陛下收拾的准备。
现在好了,王显玩了一套公子献头的计谋,你们就像无头苍蝇一般。
王显在诏狱中连枷锁都没有,皇帝肯定迟早要用他。
你们呢?废拉不堪的东西!
“陛下要如何处置你们,我倒是有所耳闻。”
“不过我劝你们还是主动些请罪吧。”
听了徐辉祖的话,勋贵们拱手恳求道:“魏国公,救救我等吧!”
徐辉祖也不卖关子直接说道:“陛下有意要外放一部分五军都督府的官员。”
“你们...”
联系之前徐辉祖说的话,勋贵们瞬间明白过来。
“还请魏国公赐教,我等要那些地方容易将功赎罪?”
徐辉祖笑了笑说道:“如今九州安泰,唯有北疆不宁。”
“你们若想要将功赎罪,最好的去处便是北疆。”
“其次便是辽地清剿女真!”
“不过容易将功赎罪的地方,都不是安泰之地。”
“你们可要做好准备!”
勋贵们点了点头不再多言。
一将功成万骨枯这道理他们还是懂得。
目送勋贵们离开后,徐辉祖径直前往内阁当值。
刚刚走入内阁便看到双喜在里面。
双喜看到徐辉祖后连忙拱手说道:“魏国公,陛下召见!”
徐辉祖跟着双喜来到御书房。
只见御书房内皇帝皱着眉头在看公文。
待皇帝看完了公文,徐辉祖方才上前行礼。
朱允炆摆摆手示意其免礼,随即说道:“魏国公,如今应天内的店铺基本清查完毕。”
“那些和王显合谋之人,没有一个是干净的。”
“朕要外放这些人,你认为应该把他们外放到什么地方?”
徐辉祖闻言连忙跪下说道:“陛下,就在方才散朝之后,他们便求臣帮他们破局。”
“臣让他们主动请求外放,又告诉他们最好的选择是北疆和东北。”
见徐辉祖对自己没有隐瞒,朱允炆抬手说道:“如今北疆不宁,他们若是去也不是不行。”
“不过他们舍得把脑袋别在裤腰上吗?”
“罢了,既然魏国公已经告诉他们了,就看他们自己的选择了。”
言毕,朱允炆将面前的公文推到徐辉祖面前。
“常州府送来的折子,说是朝鲜平定有天降瑞禾。”
朱允炆有几分不屑地说道:“魏国公你就走一趟去看看所谓的瑞禾吧。”
“若是恭维朕的东西,就直接拿人问罪即可。”
“如果真是瑞禾,你马上回京禀报,朕要亲自走一趟!”
徐辉祖连忙拱手应诺正准备退下,却被朱允炆叫住。
“魏国公稍等,朕还要颁布吏制革新的诏令。”
“双喜你去把内阁众爱卿都请过来。”
内阁众人来到御书房后便被赐座。
朱允炆将自己设计好的新吏制拿出来和众人商议。
“诸位爱卿,此番吏制革新,是为天下士子增加一条报效朝廷的新路。”
朱允炆一边说,一边让双喜将抄写好的新制章程交给众人。
朱植和朱济熺两人对于此事并不太上心。
他们两人只是简单扫了一眼,查看这些新制章程有没有什么漏洞。
徐辉祖和沐昂则更加关心五军都督府的改制和可能建立的应天军事学院。
情况和两位王爷类似。
而四名文臣则是抱着手中的新制章程一个字一个字的查看。
方孝儒甚至掏出了类似后世眼镜的叆叇认真查看。
看到方孝儒手中只有镜片的叆叇,朱允炆心中也有了些想法。
很快,四名文臣提出了自己的疑问。
担任吏部尚书的解缙直言问道:“陛下,士子若考为小吏,是否还能够参加科举?”
朱允炆直接摇了摇头说道:“不可,既然成为了考为小吏,便只能走此途。”
“否则便失了朕开此途的初衷。”
解缙又继续问道:“陛下,要做十年小吏才可考试授官是否有些太久了。”
“臣建议将十年缩短为六年,经历两次巡察,六次勘验。”
朱允炆思索后点了点头,却又补充道:“若是如此,那么做满六年能够参加授官考试的小吏,必须六次勘验必须在中上、上下、上中、上上四等之内!”
“两次御史巡察,必须都在上下、上中、上上之列。”
“若是六年内无法达到这样的标准,则依旧是做满十年小吏且巡察和勘验皆为中等以上,方才能够参与授官考试。”
负责礼部的方孝儒则是询问了一番有关小吏考试和授官考试的细节和内容。
朱允炆也一一作答。
郑赐和郁新则没有什么疑问,对朱允炆表示了支持。
不过众人也都有所顾忌,希望朱允炆现在应天府试验,然而在推行全国。
很快朱允炆的诏书便送到了应天府衙门。
暂代应天府府丞的朱高炽当即派人将张榜公告。
很快百姓们便围拢过来,查看告示。
然而便有士子大叫道:“陛下竟然要让我等去做小吏?”
周围的百姓看到身穿儒衫的士子,心中也都非议几句,却还是给他让开了路。
这士子见状上前,继续看下去,脸色却是突变。
“怪哉,陛下这是有要复唐时明经明法之旧制?”
此时又有一名士子上前摇摇头说道:“陛下这是想要革新吏制。”
“也算是给我等读书人又开了一条报国忠君之路。”
“我若以童生之身做得六年的小吏,顺利获得授官考试的资格。”
“再顺利通过授官考试,我二十六岁便和同进士出身一般。”
“可若要走科举之途,又不知何日才能出头。”
听了此言,周围的百姓也多少有些兴奋。
原来是陛下给读书人的好处,尤其是那些家中供着儿子念书的人家。
“秀才公,这是条明路吗?”
士子们闻言轻笑一声。
“人各不同,是不是明路只有自己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