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那边儿的天可蓝了,倒是比咱们京城的景色好。”
“母后,你说那地方真的比咱们京城好吗?”
该不会是大哥在吹牛,这天底下什么地方,能比得上大明的北平和应天?
“不好说。”景舒沉吟了一下,笑道:“各地有各地的好,锦衣卫说的是景色好,而咱们北平是天子脚下,所以是繁华的好。”
这俩的好,是不一样的。
她看着朱祁钰身上的衣裳,眼底都是喜欢。
“刚好合适,倒是不必再改了。”
孩子大了,该成家了。
她作为嫡母的责任,也差不多全部完成了,剩下的路,便该由着孩子自己去走了。
对于朱祁钰这个孩子,朱瞻基对他的感情其实很复杂。
一方面呢,喜欢这孩子的善良,感谢他和于谦在历史上的力挽狂澜。
而另一方面呢,他又怕这孩子影响锦儿的地位,所以他是既喜欢,又不敢过于喜欢。
如今他要成亲了,他便迫不及待,想让其去交趾就藩。
景舒却多少有些舍不得:“陛下,咱们要不再等等吧,不如让他和铭儿一块儿走吧?”
他才十七,还是个孩子呢,在现代也不过是上高二的年纪。
朱瞻基叹道:“若是他像二叔那样,起了什么不好的心思怎么办?”
到时候,该怎么收场?
“不会的。”景舒很认真地道:“我自己养大的孩子,我知道,他绝对不会像汉王那样。”
何况,她们从未给朱祁钰画过饼,锦儿也活得好好的,身体倍棒,她怎么可能莫名其妙想上位?
“好吧!”
朱瞻基想了想,最后还是妥协了,其实他也相信朱祁钰不会,既然妻子舍不得,就再等几年吧。
乾清宫的内殿里,景舒一边在软榻上躺着看着话本子,一边竖起耳朵听皇帝、太子和内阁商量事宜。
只听杨士奇道:“废除贱籍,本是仁政之举,对咱们新政推行也有好处,臣原本是不该说些什么,可是陛下、殿下……”
“如今山西、陕西、北京的乐籍,大都是些曾经不肯归附太宗的家眷,其余的先不必说,只是那些签了世仆的奴婢们,买主都是花高价买的。”
“若是咱们废除贱籍,恐怕违反了太宗皇帝的意思,还需要补偿买了世仆买主们的银子,否则,怕是会引起各大家族的不满和动荡啊。”
你想想看,你花二十两,买了一家人给你家世代为奴、代代服侍,现在皇帝上嘴皮子,碰碰下嘴皮子,就给人家恢了良籍,你心里高兴吗?
户部尚书李昶秒懂,立刻道:“陛下、太子殿下,这几年的天儿不好,虽说有东瀛运回来的银子,但臣觉得,还是应该做好应灾准备……”
他话还没话说,就被朱瞻基抬手把话给他堵住了。
“行了,你别说了,朕知道,你就想说国库没有银子补偿呗?是不是?直说呗,绕那么大的弯做什么?”
他开口要银子了吗?
自作聪明!
景舒把话本子放下,真心觉得朱家的户部尚书真好玩儿,都跟铁公鸡似的,对着皇帝都一毛不拔。
李昶连忙闭嘴,他就是这个意思,你别看他已经当了十几年的官,可实际他是一毛钱都不敢贪。
家里到现在用的还是普通奴婢,想让他给那些享福的人补钱?
不好意思,一个子儿也没有!
除非皇帝把刀给架在脖子上……
杨荣这个小机灵,不怪太宗朱棣从前最是喜欢他。
只听他道:“臣觉得,太宗皇帝当初也不过是为了,暂时震慑住江南那帮人才不得不为之而已。”
“如今大局已定,若是赦免那些人,想必太宗在天有灵也是高兴的。”
“至于补偿,臣觉得,其实朝廷大可不必补偿,世代为奴,本就是不义之事,朝廷这是解救万民,为何要给补银子?”
“臣觉得,天下的黎民会感念陛下,邪不胜正,贵族们再怎么不满,定然也是比不过百姓之拥护的。”
不满就不满呗!
他们有炮么?有抢么?有军队么?百姓会支持他们么?
没有就闭嘴!
果然,这番话让朱瞻基眉飞色舞,立刻指这他笑道:“好你个杨勉仁,不错,甚得朕心。”
小朱有个毛病,他高兴了就会喊大臣们的字,比如杨荣的字就是勉仁。
心情一般的时候喊名字,不高兴了就喊人家官名。
杨荣一听,就知道自己说到了皇帝的心坎里。
于是再接再厉,拱手表忠心:“臣愿意,从臣做起,解散世仆,把臣的良田分给他们耕种。”
不就是良田嘛,只要皇帝高兴了,以后还能少了他的吗?
当然,他的世仆也就那么七八家,就算一家分个五亩地,他也还有近八十亩的田地呢。
怕啥?
杨荣是内阁最有钱的,这一点大家都心知肚明。
所以朱瞻基也没跟他客气,不过还是象征性赏了些东瀛拿回来的,唐朝时期的宝贝。
杨士奇他们自然紧跟其后,跟几个奴仆比起来,自然是官身要紧,孰重孰轻他们还是分得清楚的。
新政推行的风头还没过去,紧接着贱籍制度的废除,让整个大明都有点懵,随着军户制度也给废除了。
“陛下有旨,废除军户籍,恢复军户普通良籍。”
“军卫所的田地全分给军户耕种,一户人家四亩地,军官百户可留六亩,千户可留十亩,多出来的全部充公。”
“所有军户登名造册,分的田地不允许买卖、抵押,凡有违者,仗一百,家中所有土地充公,没收卖地所得银两。”
“感念于大家对朝廷的奉献,朝廷特免除原军户前三年的赋税。”
“自即日起,所有军户可以科举、从工、从商、从农。”
“但希望,若是国家有难的话,儿郎们能踊跃报国,为大明边疆的安宁贡献一份力量。”
这是大明日报编辑的大白话,军户们听着那叫一个激动。
虽然现在这个时候,他们的地位比明末时候远远要高出很多,可他们日子过的如何还是要看运气。
遇到个好军官还好说,若是遇到个不好的。
那日子可就难过了。
再说了,若是可以,谁愿意让自己的后代生生世世当兵鲁子,靠卖命来过活日子呢?
他们难道不想享福,不想让儿孙科举中第、光宗耀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