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既然争取了金元公主暗助,当然会贯彻更善之策,而不会行风险之计,他施行的那些声东击西之策有两个目的,首先让金元洗清嫌疑,同时迷惑大君,让他做出错误判断,以为旖景已经脱困,彻底放弃警备。
关于计划核心,那封由肖蔓转交的亲笔已经详诉。
紧跟着就是安排夏柯率先离境。
这当然需要安瑾与金元协助,并且要有合适的时机即使虞已然离境,西梁王城仍在戒严,夏柯没有办法出城。
不过西梁的秋狩也到了时候举行。
正如虞所料,大君仍然没有放弃,他甚至辞请缺席秋狩,借口仍然是庆氏逆党尚未落网,又因罪逆甚至做出伏击大隆使臣的重罪,西梁王也甚为关重,于是并没驳斥大君小题大作,允准他在王都留守。
夏柯是混迹在金元随扈当中,堂而皇之从王城脱身。
然后又在安瑾的掩护下与虞安排的商队汇合,经过简单的易容,顺利出关。
夏柯当然没走距离大京最近的关隘,甚至未行赣望关,而是绕向西梁与其属国交界之途,颇经坎坷辗转才回到大隆。
与此同时,大君果然安排了亲信潜入楚州,打探王妃行踪。
几乎就是在楚王返国同时,楚州市坊间立即传开了一条消息。
在楚王出使西梁之前,一直着重于剿灭前朝余孽,追察王妃下落,虽然剿灭之行大获全胜,但王妃的下落仍然成谜,这让不少闲来无事关注楚王家事的民众唏嘘不已,大多以为王妃不能幸存,而随着前朝大部余孽惨遭血洗,唯有阴山娘子一脉是最后才被察明。
但楚王因突奉圣令出使西梁,不得不先放下剿灭余孽一事。
哪知楚王刚刚才功成告返,“阴山娘子”竟主动发布传言,称楚王妃在她手中,倘若楚王愿意与她和谈,便即交返王妃。
阴山娘子广布此信,当然是为了逼迫楚王言出必行,免得她将王妃毫发无损送回,却难逃清剿血洗的下场。
且不说楚州民众对这条传言大是惊疑毕竟余孽乃朝廷钦犯,楚王又怎能为顾私情而纵容重罪?
只说这消息传到大君耳里,又让他颓然跌坐了一回。
大君早料到虞清剿余孽之行是在为旖景归去“正名”而备,那么这时突然有王妃下落的消息,无疑是虞已经与旖景团聚,为她从余孽手中完好归来造势。
这回,大君安排薛东昌亲自潜去楚州,一来确定传言真伪,再者,打听一下阴山娘子的故事。
这么又耗废了一月时间,已到八月桂香浮沉。
薛东昌带回的消息让大君彻底绝望。
那阴山娘子为了虞相信王妃果然在她手中,交返了王妃贴身婢女,就是夏柯。
薛东昌处心积虑,好不容易才想到计策,引夏柯出府,亲眼目睹确为夏柯无疑。
虽然这时王妃还未被送返因事关君令,虞不能自专,故而当然要事先呈情上表,恳请天子意下。
但是大君自然清楚,这无非就是虞的障眼法而已,旖景势必已经回到楚州。
这时,才是胜负已定。
大君一败涂地。
薛东昌又禀报了一番阴山娘子的事迹这位的祖父原为东明肖相府中侍卫,后东明灭国,肖氏被虞氏清剿,虽肖相身死,族人基本丧命,但仍有不少追随肖氏之顽冥不化的党羽藏匿山野之中。
又因东明也有闲散宗亲逃脱,起初与余孽串联,还企图颠覆虞姓江山恢复东明国号。
这当然是痴心妄想,随着时移日转,这些余孽渐渐分化,因无合法户籍,基本落草为寇,靠着烧杀抢掠民财为生,而阴山娘子祖父身故之后,其父不愿与余孽同流合污,带着部份追随者远走阴山并非是在西南,而是在归化关隘,大隆与北原北庭交界之处。
阴山娘子姓戚。
戚父本不愿再行有违法令之事,更没有颠覆大隆政权的野欲,无奈他与部众是朝廷钦犯,难寻安身之境,只能隐匿密林,靠自僻荒田耕种为生。当然,为了温饱,戚党男丁也不乏依靠武艺,投身边隘行商,做人护队保镖以养活一家老小、父母妻儿,经过数十,这帮虽无户籍却不行违法之事的流也渐渐有了积脉,开始在大隆与北原交界县镇默默经营起商事。
这也并非长久之计,更何况戚党的“繁荣”引来前朝余孽的觑觎,打着恢复东明江山的名义,对他们威逼讹财。
戚父不甘受胁,却被众多余孽施以武力掠抢,戚父与两个儿子皆被杀害,唯留一女。
就是阴山娘子。
戚氏当时年才及笄,父兄皆亡,是她率领部众奋起反抗,从同为余孽的“同盟”手中逃出命来,辗转山野多年,好容易才又寻到立足之境,打算沿习父亲当年旧事,于归化边境之山野荒郊自力更生。
但因为“同党”时常寻衅,戚氏苦不堪言。
也不知具体年月,总之阴山娘子弃了归化,率领余众迁移至西南,虽仍旧还是流寇,但渐渐也闯出些名堂来,据说,戚氏一众数不过百,无论男女却都勇猛擅武,故而便筹建了“戚家堂”,虽是隐匿山野,却从不行杀掳之事,反而还会暗护郊野之民,但凡有草寇袭击无辜,戚家娘子知情都会率众援救。
戚家堂便成为不少商贾或者小富之族行商、远游时常请的周护武师。
戚氏娘子好义之名在她并不宽广的交际圈还是响当当的。
当然,普通百姓并不知戚家娘子便是“阴山娘子”,实为前朝余孽。
她声称探知前朝余孽欲掳楚王妃,便打算阻挠,解救楚王妃在手,以之为质,争取朝廷赦免她父祖之罪,让她一家,包括部众成为大隆登籍在册的合法之民。
于是百姓们才总算明白了戚家娘子的凄苦与难言之隐。
民众总是善良的,再有曾受戚家堂恩惠的百姓也造以舆论,逢人便赞戚氏好义,从不行违法之事,并不能与前朝余孽等同。
但是大君不是普通民众。
他当然明白,这一切都是虞早有安排。
戚氏娘子应是当真有“从良”之心,不知何时,联络上了虞。
这也就能解释为何戚氏这“阴山娘子”放弃根据地,反而是到余孽猖獗的西南后,居然能够立足。
虞也许是早有清剿余孽之念,是以才利用戚氏打探得余孽各部所在。
不过高宗一意改革官制,暂时不能顾及。
旖景突然被掳,虞一眼看出倩盼并非旖景,便就开始盘算着怎么给旖景编造一个下落。
无疑,落于戚氏之手能最大程度确保旖景的声誉。
戚氏目的在于利用旖景与朝廷和谈,那么,就不可能让旖景损伤毫发。
自然,戚氏为何相隔年余才出面交返王妃,虞事后也会给出一套合情合理的说法。
这不由大君关注。
他只意识到一点,虞在这时推戚氏出场,并且上折请旨,显然旖景已经顺利脱困。
最终还是,不能留住她,无论身心。
大君根本不曾预料旖景这时就在离大君府一坊之隔的地方。
当旖景听金元说道楚州传回的消息时,料定王城解禁已在不远,于是她告诉金元:“倘若公主要行劝导之事,这时恰好。”
劝导,当然是关及晓晓。
虽然旖景明白虞灏西不可能心甘情愿交返女儿,但这时让金元出面,无疑进一步让虞灏西笃信她已回到楚州。
所以,安瑾才会毫无顾忌的把“倩盼”的真实身份告之金元,说服金元劝说大君交返楚王之女。
而得悉真相的金元,也有理由劝言大君莫再执迷,结束警备一事,让“庆氏余党”落网。
旖景便能安然脱身。
这不是虞的计划,是旖景的补充。
她一日也不想多留,归心似箭。
于是金元告诉了安瑾晓晓的存在。
安瑾大吃一惊。
她几乎摁捺不住,立即就要前往大君府“追讨”,金元好容易才劝阻安瑾稍安勿躁。
金元与大君“摊牌”,正如旖景所料,大君没有妥协。
但他相信了旖景已回楚州。
大君试探过虞,发现虞根本不知晓晓存在,当时他的心情十分复杂。
他知道是旖景有意隐瞒,不愿扰乱虞的计划。
那么当她归去,便再没有隐瞒的必要,所以,安瑾这时才知道晓晓在他手中,却苦无良策,只好说服金元出面劝导。
这时就算大君声称“倩盼”便是旖景,也无济于事,就算西梁王知情,也不可能再将旖景从楚州掳回处死,卖给新帝一个人情。
大君以为旖景为讨回晓晓,并不在意曾经被掳一事小范围公开,因为就算金元告诉西梁王,接下来发生的事也只能是王室逼迫大君将楚王之女交返,未免谣言散开,影响两国邦交,得罪楚王。
但凭一个稚女,根本不能证实旖景曾经被掳西梁,西梁王倘若贸然将此事公开,虞定会不依不饶,而新帝见旖景毫发无伤,也不会仅凭西梁之言就问罪旖景。
大君面无表情地告诉金元:“我不会交还晓晓,倘若楚王不甘,让他夫妻二人自己来讨。”
金元无奈长叹。
“表哥三思,并有,我虽知此事,但不会诉诸旁人,包括祖父,表哥,为国政计,还当解除禁严,这事不宜再张扬。”
八月,大君终于捕获纵火凶徒。
大君开始专心政务,对于姻缘之事,却以“倩盼”重病未起拖延。
旖景从金元口中得知晓晓已被接回大君府,甚至在金元苦心力劝之下,大君甚至允准安瑾前往探望,当然,并不允许晓晓被安瑾带走。
“王妃,你当有体会,表哥仍声称‘倩盼’病重,实为王妃将来平安打算。”说这话时,金元公主心情十分复杂,她明知旖景不可能留在西梁,但仍然希望旖景能体会大君的用心。
旖景只对金元深深一礼:“眼下已到时机,有劳公主知会安瑾,通知暗人协助我出城返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