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要落山了,呼吸都冒白气的老黄也踩着三轮车要回家了,他脸上被冷风吹出红团,笑着对镜头挥手。
在一年最寒冷的两个月,老黄能卖出一万五千个黄馍馍,刨去成本,一个冬天收入大约是八千元。]
眼馋上面黄馍馍的小孩子听傻了。
他们现在也是跟着主播上过学的人,简单的算术题都是会的。
一个黄馍馍一块钱,一万五千个卖出去,成本就花了一半,这还没算老黄每天骑车做馍馍的这个时间。
他的黄馍馍那多大,主播家楼下一个小菜包都要一块五一个呢,这也忒不挣钱了吧!
有过赶集经历的农家人点点头,算了算发现也还算可以了。
类比他们这里,如果黄馍馍一文钱一个,两个月能卖的挣8吊钱,也不算少了。
桑弘羊看老黄大冬天骑三轮车做小买卖也自得其乐的脸,有个猜测。
他发出弹幕提问:主播,这种小本生意,赋税多少?
小小暂停一下视频,回忆一下,说道:“摆摊的话,卖农副产品、 日常生活用品、个人技能都是不属于无证经营,也不要缴税的。
卖二手和自产农副产品免税;个人摆地摊卖其东西,理论上需要按照经营所得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但是这个一般很难核对;每个月收入不到几万的,也免征增值税。”
皇帝和官员们暂停自己手上动作,听得眉头紧皱。
你们农税不征,这种遍地都是的流动小摊也不管,最多就是城管固定时间去固定地方转悠一下……
到底你们收什么税啊,商税就那么挣钱?
在主播上学的时候,校门口周围就很多小吃摊子,饭点左右摆在那里。
那些东西显然那不是二手,也不是农副产品和日常生活用品,卖吃食也不是每个摊子都有各种证件,很容易一抓一个准。
但是也就是周一周二的时候会有穿制服的城管过来,开车子不急不慢,给足摆摊的小贩做完最后一单赶紧溜走的时间。
实话实说,真要抓,他们街上到处都是摄像头,哪有抓不住的人。
这种明显放水的执法方式,看的皇帝官员们很是震惊:和其他办事人员区别也太大了,难以想象后世队伍里还有这种混子人员。
后面主播解释了一下,才知道是双方心里都有数。
不能让普通人都没法摆摊做小生意,但是证件、卫生、非法占道问题是他们管理的重点。
城管不管,那是渎职,上手管了又被人骂欺负弱势群体,后面大家就发展出了默契。
上面人有些人觉得这种方式太松了,不能有震慑效果防止不法分子,也有些觉得这种事情细想想就是很难,人性化点对大家都好。
而普通小商贩,那可太希望能有这种城管了。
城管的历史很久,不同时期名字和具体职能有些区别而已,但他们的城管还有兵和警察甚至消防的职能,不是这种好说话的。
城管如此,这方面的财务税务更是没法算。
想想摆摊的人又多少,一个摊子能卖出多少东西,还一点税不缴……税务官员都觉得心疼。
小贩们自己对比一下,别的不说,人家进城就不要交城门税。
老黄东西都是家里弄好拿出来卖,都没有那种小吃车,糜子自家种的,黄馍馍是以粮食为原料加工农副产品,那都是不交税的。
[有些年头的白墙上,挂着不少相框,里面都是老黄夫妻和他们儿女的照片。
照片已经因为时间而泛黄了,但是相框依旧干净。
孩子们都在城里安了家,老黄却不愿离开。
“住着自己的窑洞,吃着自己种的粮食,老黄自足而踏实……”
老人家用陕北乡音哼着信天游,牵着驴子,给它蒙上眼睛拉石磙,自得其乐。
“千百年来,中国人从五谷中获得温饱。这种碳水化合物营造出的满足感,正是亿万个像老黄这样的,在土地上辛勤劳作的农民提供的……”
冬天的高原没有绿色,干枯的树枝和黄草在灰蓝的天空下,老黄笑着揭掉驴子头上的布。]
明朝,一间书院里,农家出身的学生李远山看的潸然泪下。
同窗都知道他出身贫寒,家里为了供养他读书很是艰难,他本人也孝顺又用功,连主播的高中数学都努力钻研学习,不肯放过任何学习机会。
看他这样,纷纷上来安慰他。
李远山擦擦眼泪,谢过同学。
做黄馍馍的老黄给他的感觉太熟悉了,让远离家乡求学的李远山,看着他就想起了自己的父亲。
除了对家人的思念,还让他忍不住哭的,是这里对广大普通农民的态度。
他们这个时代有士农工商之分,但农可不是老黄那样的乡民。
一辈子没出过家乡,没见过外面天地,在本地也没有多少田地的农人,都不是受人轻视,是一直不被重视。
什么时候真有人仔细看过他们,关注他们呢?
从前,李远山自己也有不少问题,但他不敢问,只想一心读书科举,让家里能够改换门庭。
可是现在看到一个截然不同的后世,他的问题似乎也有了一个的答案。
[辽阔的东北平原上,成熟的小麦大面积生长,金色的麦田一望无际。
镜头移动,一双手在木桌上揉弄着湿润的面团,把它做成一张圆形的饼子,扎上花纹。
“将小麦发酵好,在特制的火坑中烤熟,这种圆形面饼含水分少,极耐储藏,是维吾尔家庭常年必备的主食……”
带着各种颜色小帽,面貌异于中原人的男女老少走在街头,一次就采购一大袋子的面饼回家,大的小的,厚的薄的都有。
“新疆库车,大家用享用美食的方式来庆祝古尔邦节。”
一大家族的人齐聚一堂,围着坐在地毯上,面前摆满了不同大小品种的馕饼、水果、干果,说说笑笑扯下一块馕饼送入口中。]
就没吃过的秦汉人:这都什么?
秦汉以后和有相似饮食习惯的人可看的太眼熟了:这不是在打馕\/胡饼吗。
面食地区的人看着不太一样的馕饼,想起了大煎饼和锅盔,但这两个都不发酵,烧饼的话,也没这么大。
而少数民族们则是看着城市目不转睛。
现代化的城市马路,宽阔的马路边上却有一个铁做的馕坑,路上什么车子都有,穿着t恤衬衫的后人,头上却带着不同颜色款式的帽子和头巾。
以后的新疆,他们也能有这样的城市?
不了解的人不懂就问:古尔邦节是什么节?
有明朝的回人弹幕回复:我们的宰牲节,这一天会宰杀牲畜,并用这些食物款待亲友和贫困的乡邻,大家互相道贺,彼此问候,一起唱歌跳舞玩乐。
在有效控制领域,能让少数民族们也能有天幕的王朝是有,可能让他们也对中央王朝有归属感的,不多。
一直以来,他们看天幕的态度都是纠结的。
能跟着天幕看更广阔的天地,学习从不知道的知识,这当然很好,可那些未来的历史,他们的认同感是远没有同时代的汉人认同感强的。
馕是他们的传统食物,上面的奶茶、干果也都是他们会吃的,古尔邦节也不只是维吾尔族大节日。
能在这个美食节目里,看到属于自己民族的后代、文化,这给他们带来的冲击是很难形容的。
[灰白的蒸笼冒着热腾腾的白色蒸汽,一端开,圆滚滚的白色面团紧凑的围在一起,很是可爱。]
认出这是什么的大家瞬间齐声喊道:馒头\/炊饼\/馍馍\/笼饼!
对片子里称它为“中原地区最受欢迎的主食”,中原人高赞同意。
因为时间太靠前,完全没吃过馒头的正统中原人:所以,它吃起来是什么味道啊?
旁白在介绍蒸和五谷的历史,大家也没想到,‘蒸’这么一个简单的烹饪方式,居然也是他们最早开始使用。
大家不是很能理解,都有火有水会水煮了,外面人怎么还不会蒸东西。
[贵州,黎平县。
大山里的村落到处都是不一样的绿色,不规则弯曲的水田一块一块,一层层往上叠,很是壮观。
地处清水江源头的地扪村,一年之中阴雨天居多。
古老的村落屋顶铺着灰色瓦片,屋子都是木头搭建的,民族服装和现代服装混穿的村民们挑着担行走其中。
储存稻米的禾仓是木质吊脚瓦木结构,建在水上,能防火、防鼠、防蚁虫。
拿竹筐装出满满的稻子,都是没脱壳的,这是为了能长时间保持稻米新鲜的口感。
村民们装出稻子在机器里脱壳,晶莹剔透的大米要被当做礼物装在桶里,米面上再放几个鸡蛋,送到村头孩子满月的人家。
一桶桶雪白的新米,上面放着4-6个壳子粉嫩的鸡蛋,被当地妇女稳稳挑着。]
孩子满月在很多地方都不是小事,不一样的地方风俗不同,鸡蛋作为最常见的营养品,很多地方都是会送的,只是同她们习俗不太一样、
看贵州那边桶装担挑的方式送新米和蛋,大家都觉得颇为有趣。
水上建仓储米的方式,看的外地人发出好奇弹幕:有没有贵州人能为在下解惑,水上建仓,那里本就潮湿多雨,不会更让粮食潮湿发霉吗?
同样在意这个问题的人齐齐点头,没错没错,问的很对,在水上是不怕蛇虫鼠蚁和火了,但粮食不怕发霉吗?
光看视频里头,雨一下那里都水汽弥漫,看着就潮湿,这种环境真能存粮食吗?
不是贵州人,但幸运抽到弹幕资格,人就正在贵州某个县城做县令的王守仁帮忙做了科普。
建粮仓之前,会在水塘里立上一个个露出水面的石墩,然后在石墩上按照苗寨建吊脚楼的方式,在每个粮仓下面立上圆木柱,圆木柱与水面保持1.5米的高度。
高出水面的石墩、往上是石墩上的木柱,再上才是粮仓。
粮仓一般都是村子中心的低洼地,底下柱子放高度有通风空间,水塘的水气,很难进入粮仓中。
粮仓下面的池塘,村民们还会养上鱼和鸭鹅,不浪费空间。
被弹幕朋友科普的其他人:懂了,原来是这样!
然后反应过来,诶,这弹幕,这不那谁吗?他这是去贵州悟道了?
[贵州小镇里,路上到处都是摆着卖自家农货的小摊,周围店铺里,无论大人孩子,都爱去吃上一碗粉。
舀浆,上笼,沸水中旺火蒸熟,再晾凉、收存,是典型的南方米粉制作方式……]
滑溜溜的粉,红拉拉的汤,看的小小眼睛都直了,很想去贵州吃个正宗酸汤粉、辣子鸡,还有上面这个肉汤粉。
她葱姜香菜什么都能吃,酸甜辣咸都可以,只有折耳根不太可以。
不怎么吃粉,但爱吃面的北方人,这会儿除了看米粉的制作,就是看主播看的很新鲜。
心想主播她们也是,吃的东西又辣,也对粉完全吃不腻。
大家那是真的看过主播早上拌粉、中午炒粉、晚上汤粉这么连着吃的。
但是天天是炒面、汤面、拌面换着来,北方人能接受,主播他们家又不太可以,吃饭必须要有菜有饭。
曾经有那么一次,主播爸爸弄了一桌子菜,桌上还有一盘饺子。
虽然一家子吃饭七个人,那一盘饺子却二十个都没有,看的北方观众们觉得很是小气,不过好歹一桌子大鱼大肉呢。
结果几个老人上了桌,不约而同都问饭呢。
这场景一度让北方朋友看的很是不能理解,心想都一盆饺子了,怎么还问饭在那儿。
后面才知道,他们的饭,那是指米饭,哪怕一桌子菜还有饺子年糕,没有大米饭那就是没饭。
南方人的公式,饭=米饭。
除了米饭,餐桌上还一定要有菜,菜是青菜。
肉里有蔬菜或者炒个蘑菇、西葫芦什么的,那都不能是菜,必须要有杆有叶的绿色炒青菜,这才是菜。
就是平时家里吃饭没青菜不打紧,到了宴席上也必须要有个青菜。
只能说南北这方面的饮食差别,确实挺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