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合着地下停车场的建设,在路面上,市政也对绿化进行了维护。
为了避免人流,江城一中和春晖学校正对门处是没有马路的,由绿化林木分隔。
但春晖学校附近是一片居民区,再加上靠近学校的第一排有着临街商店,为了来往方便,很多人都选择从绿化林木内穿梭而过。
这让原本连片的绿化丛变得破碎不堪,形成了一条条小径。
现在地下停车场建成,为了规范里面建设,现在江城一中和春回学校中间的绿化带都加装了高度不低的护栏,护栏上还有箭状装饰,让想要穿过护栏的行人望而却步。
加装护栏后,想要过马路去对街,只能往前走三十米到红绿灯路口。
苏芷在春晖学校周围转了转,因为学校拆迁扩容的原因,附近的民居布局稍微有些混乱。
有几栋小楼紧紧挨着春晖学校的围墙,这二三层的老式民居,也不能继续翻新,但居民因为各种原因也不愿意拆,就这么保留了下来。
东侧的一些民居有些靠近街边的,都在门口外摆了几个货架,卖些文具。
西侧一直延伸到红绿灯路口则做了整齐的规划,产权属于春晖学校,所以沿街的店铺都齐齐整整的。
现在不是学生放学的时候,店铺内都冷冷清清的。
苏芷也很久没有逛过文具店了,她选择了最靠近春晖学校的沿街店铺走了进去。
苏芷走进了这家叫做“伟佳文具”的店铺,因为是大白天,所以店铺里没有开灯。但“伟佳店铺”有些年头了,店里面各种商品堆叠,让空间变得有些狭窄,更显得黑漆漆的了。
老板坐在货架的一侧,看着手机,见苏芷进门连头也没抬。
许是生意不太好,老板的收银台前还摆放了一台烤肠机和关东煮机,机子也有时间没清洗了,上面有着一层厚厚的油垢。
文具种类倒是挺多,也是那些学生常用的品牌,还有花花绿绿的本子,不过可能时间放得比较久了,本子和笔上都有一层灰。
再往里走,货架上的货层层叠叠的随意堆放着,占据了过道的空间。被挡住了路,苏芷也没继续往里走,里面摆放的是一些过了时的玩具。
看来这家店的经营状态不是很好,苏芷走到店外,感觉空气都清新了一些,一看店门口,果然贴着“旺铺转让”两个字。
伟佳文具是靠近春晖学校大门最近的店,看着老板的样子,生意却寥寥无几,按理说这种靠近学校大门的店铺生意应该是相当不错的。
苏芷往前走了两步,来到了靠近春晖学校大门的第二家店铺,好巧不巧,这家店铺也挂着“本店转让”的牌子。
这家店叫做“欣欣文具店”,店铺比第一家伟佳文具店小了不少,但店内开了灯,货架又很整齐,看上去反而比伟佳文具店空旷多了。
欣欣文具店卖的东西也无非是类似的文具和一些学生用的纸张、运动用品,货物都挺齐全的。
欣欣文具店的老板是个短发的中年女子,她看了苏芷半晌,突然问道:“你是不是江城一中的学生啊?来看老师?”她把苏芷当作了毕业的校友。
苏芷和气地笑了笑:“不是啊老板,我就是路过来逛逛,我成绩一般,没考上江城一中呢。”苏芷从小就在苏家附近的私立学校上课,蒋丽华也懒得折腾,虽然苏芷的中考成绩不错,但江城一中离苏家有些远,苏芷要是上了一中还得安排人接送,就继续让苏芷上着私立高中了。
短发的老板也不尴尬,继续和苏芷聊着好了:“哎呀,我看你很像一中的学生啊,那估计是我记错了。以前有个和你一样的小女孩,天天来我这里买东西的,你也不用叫我老板的,学生都叫我欣欣阿姨的。”
在商品没有差异化的街道上,想要让店铺脱颖而出,老板可以说是一家店的灵魂人物。
在一条街上,大家都卖一样的商品,价格也不会差很多,但一家店铺的老板有趣、热情,就会影响店铺的生意。
苏芷以前的学校,有个开店的阿姨特别热情,一到上下学的时间,她绝不坐在收银台里,而是靠着站在店门外,对着每个路过的学生喊着:“帅哥、美女,进来看一看啊。”
所以那家店铺是一条街上生意最好的。
这个欣欣文具店的老板也很会来事,苏芷有些好奇:“欣欣阿姨,你这店开了很久了吧。”
聊到过去的辉煌的,欣欣文具店的老板来了劲儿:“阿姨和你说哦,我在这条街上开了时间是久了,我是08年的时候开的呢,大概也有十五十六年了。比我开的老的,就前面有个林芝汉堡店,还有那个江南面馆,哦,那个卖饼的,叫大胖煎饼开的时间也久,都是老店了。”
“都是小馆子啊?”苏芷听这文具店的老板介绍,好像开得久的都是餐饮店了。
“哎呀,学生要吃饭的嘛,一中很多家长在春晖学校后面租房子陪读的,学生大部分也都是走读的,你下次中午放学过来看,每一家店都是满的呢。食堂学生也吃厌了,肯定是外面的饭好吃啊。”欣欣阿姨不以为意,“那家江南面馆是蛮好吃的,那个砂锅面你去尝尝。”
“好啊,我等会儿过去看看。阿姨你这店怎么要转让啊?”苏芷有些疑问,学校旁边文具店按理说生意好的很啊。
欣欣阿姨摇了摇头:“现在生意不好做啊,前面开了家x光连锁文具店,人家是大型的嘛,又是新装修的,学生都直接过去了。”
阿姨指了指外面修整一新的护栏:“学生现在要过马路,都得往路口走,路口那边有好几家大店,x光文具,x森便利店啊,客流都去那边了。”
“我们这里啊,离春晖近,但春晖的学生你也知道的,上下学都家长接送,人家学校里面也有商店的,可比我们这种小店高级多了,这人自然少了。”欣欣阿姨叹了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