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衙役忍不住拿起簪子,在自己的头上比划了一下,对着梳妆台上的镜子看了看自己要是戴了这只簪子是个什么模样。
直到现在,终于看清了这个小衙役的脸。原来此人根本不是什么衙役,而是女扮男装的夏荷。
夏荷看着镜中的自己,幻想着有朝一日自己也能戴上这样名贵的簪子,站在太子身边,享受众人羡慕的眼光,夏荷就觉得很开心。
看了一会,夏荷依依不舍的把簪子放在了心口,脚下生风就又朝着和韵院去了。
前厅,老国公脸色沉肃的与李大人坐在一起,等着衙役们搜查的结果。很快,一个衙役捧着一个盒子匆匆赶了过来:“大人,东西找到了。”
听到东西找到了,老国公抢先开口:“好了,这下李大人可以回去复命了,老夫也正好与李大人一起进宫问问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李大人没想到事情这么顺利,当真在宁府找到了东西。李大人有点不可置信的问:“找到了,在哪找到的?”
衙役把锦盒呈给了李大人,回答道:“在和韵院找到了。”
原本听到找到了,老国公悬着的心也就放下了。昨日周家的事他与几个儿子就商议过,都觉着这里面有阴谋的味道,指不定就是冲着他们宁家而来。等今日府尹李大人拿着太后的懿旨要来搜查宁家,老国公就知道昨晚他们的猜测是对了。只是懿旨上说要搜的是老大媳妇册封一品诰命时赏赐的簪子,这让老国公有点想不明白这又是哪一出?但不管是哪一出,老大家的都很确定簪子如今都好好的在同心居里。可如今这个衙役却说东西是从和韵院找到,这下倒是真的与周家联系上了。可不管怎么联系,这都是他们宁家的东西,就算东西是在和韵院里找到了,也无法掀起什么波澜,毕竟妯娌两个相互借用一下首饰,这也是无可厚非的。
老国公没有给李大人思考的时间,催促道:“李大人,这东西已经找到,咱们就赶紧进宫吧。”
老国公的威胁李大人收到了,可是他却百口莫辩。这事本就是个幌子,一个吸引众人目光的幌子,只是他也不懂太子这是何意,既然没有什么事情,为何还要让他来触宁家的霉头?
李大人脸色不好,对衙役道:“呈上来吧,本官看看是不是御赐的东西?”
衙役捧着一只锦盒呈了上去。
李大人打开锦盒,里面的确躺着一只通身血红的簪子,就这品相,一看就知道是出自宫中的好物件。只不过此刻在簪子的下面,还有一封有点碍眼的信压在下面。
看到这封信,李大人知道这恐怕才是太子真正的目的。果然,李大人才打开,就看到一封出自周记掌柜的亲笔信。
等李大人看完信,都不由得在心里倒吸一口冷气。这太子是与宁家有什么深仇大恨,居然这样设计宁家?这根本就是要让宁家满门抄斩呀。
李大人把信折好,重新放入盒子中,站起来对老国公一拱手:“老国公,事情有了变化,下官必须马上进宫复命,”
看到李大人居然从盒子中取出一封信,老国公的脸色更不好了,看来那才是真正的杀手锏。听到李大人要走,老国公缓和了脸色也对李大人一拱手:“既然李大人现在就要进宫,那老朽也跟李大人一起去吧。”
可是李大人一抬手制止道:“老国公且慢!这事下官自己一人去就好,至于老国公,您和您的家人怕是要暂时待在这里。一切等皇上有了圣裁再说。”
李大人的话让老国公的眉头皱了起来,看来事情的转变真的就是那封奇怪的信。老国公看了一旁的锦盒一眼,从袖子里拿出一叠银票塞入李大人手中道:“李大人,一点小意思不成敬意。”
李大人看到老国公给自己塞了银票,下意识就推辞:“老国公不可。”
可老国公坚持:“李大人切莫推辞,放心,老夫不会让你为难。我们宁家一向与人为善,也不知今日这是得罪了那尊菩萨,为的什么事,还请李大人指点一二。”
李大人原本就不想掺和到这事,只不过他也是被太子所威胁才不得已。如今既然宁老国公都软了身份,自己最好趁机给自己留下一条路。李大人看了看四周,此刻正好这里除了他与老国公就再无第二人。李大人打开锦盒,取出信交给老国公:“老国公且看了就知道了。”
老国公很感谢李大人,点点头,接过信打开看了。可是只一眼,老国公的眼睛就红了,这居然是一封栽赃宁家蓄养私兵的信,而且还是出自周记的掌柜。
看到老国公神情不对,李大人赶紧从老国公手里把信拿了过来,他不能让老国公一怒之下把信给撕了。
信被李大人拿走,老国公这才清醒了一点。老国公红着眼看着李大人道:“李大人,这是栽赃。”
李大人无奈的看了老国公一眼,他也知道这是栽赃,可他人微言轻,自己的把柄还捏在别人手里,他也没有办法。只同情的看了老国公一眼小声的安慰:“老国公,这信本不该给您看。但下官深知老国公的为人,让您看是让您早做准备,别真着了小人的道。”
李大人的善意提醒老国公很感激,又从袖子里拿出更多的银票要给李大人,可这次李大人说什么都不收。
李大人不收,老国公也无奈,只是他还想知道这一切到底是谁在背后想要谋害宁家。可是还不等把问题问出口,一个看起来又瘦又矮的衙役也走了进来:“李大人,马已备好,不知大人现在是否要走?”
看到这个衙役一来,李大人的神情立刻就变了。李大人突然就冷冷的对老国公道:“老国公,下官这就进宫去复命。在此期间,还请老国公和您的家人不要离开宁家才好。”
说完,李大人还大声的吩咐:“来人,把宁府大门守好,只许进,不能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