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当他们真正入了朝堂,成为了重臣之后,这个想法也随之而慢慢改变了。
不是说忘记了曾经的梦想,而是入了朝堂之后,就要以忠君为主。在很多时候,君主的意志体现,就是他们需要去完成的目标。
当然,多数臣子是在完成本职工作之后,顺带打起了小九九,想着如何为自己谋利。
但不可否认的是,成为了重臣之后,他们的确是变了,遇到一些问题的时候,会本能先想,皇帝对这件事情是什么样的看法?而非是百姓有什么样的看法。
什么叫忠君,君主高兴了,对你的能力表示了认可,很是满意时通称就被称为是忠君之人,有能力的臣子。
可是反过来一想,你做的事情君主高兴了,百姓就会真的高兴吗?
难道他们之间就没有对立面吗?
那如果出现了对立的情况,请问,他们要做如何的选择呢?
听君主的吧,那就违背了幼时的理想。不听君主,为百姓吧,那又不是忠君之臣。
就在这种纠结之中,很多臣子慢慢就开始迷失了方向,以至于到了后面就是人浮于事,失去了原本做事的干劲,想着的只要不被批评就好。更甚者,干脆抛弃了自己的良心,开始为自己谋起利来。
当然,历史之中也有极小一部分的人,是心中一直揣着百姓的。似如海瑞、似如于谦于少保这般的人。
前者为了百姓,可以与皇帝对峙,其胆量之大可想而知。
后者为了国家,更是直接提出了换皇帝的事情。在他眼中,只要国家稳定了,百姓的生活安稳了,那皇帝是谁不重要,为了天下,皇帝也就是可以更换的。
两位都是真心为民的臣子,也在历史中留下了青名,但他们还活着的时候,日子却是一点都不好过,就是因为他们没有按照君王的意志去行事,最终都没有落到什么好下场。
历史中,这样的官员还有一些,但不是很多。几乎每一个朝代都有出现,却也成为了反面例子,随时的提醒其它的官员,这样的为官之道是要不得的。
做个官把自己的命都搭上了,想想实在是无趣。
这也就是为何多数官员明知道有些事情应该做,怎么做选择,可还是违心的做了一些不应该做的决定和事情。而现在,苏石突然提出了这么一个问题,问包拯是赵宋的臣子还是汉人的臣子,显然,这就是在问他,是想为民还是想要忠君了。
这看起来并不矛盾的问题,却是真实存在的,也让包拯自打听了之后,就陷入到了沉思之中。
包拯不是迂腐之人,不然也不会在历史中有如此的名气,也就不会被苏石给看中了。但对于这个问题,他当真是有些不知道应该怎么回答,或是说怎么选择。
毕竟没有赵宋的朝堂,就没有他现在的一切。
是先有了帝王的认可,才有了他手中的权力,他才能去做更多的事情嘛。
以往他就是这样去想的,可当苏石真正问起这个问题时,他有些茫然了。
他的所为就真的可以称为忠君爱民吗?
前者或许他可以做到,但后者他就算是做了,也是做得不够好吧。
那问题来了,爱民做的不好,岂不就与自己最初的人生目标相佐了吗?
包拯当时想到这里的时候,不由自主就出了一身的冷汗,他开始怀疑,难道说自己这些年为官都错了吗?
这个问题自然也就在包拯的心中成为了一块巨石,压得他这些天来都有些喘不过气的意思。刚才,韩琦说了那么多,一副开导自己的样子,包拯便忍不住把这个问题给抛了出来。
韩琦这一会也愣住了,是让可以决定自己前程的君主满意?还是让最普通的百姓满意,这个问题他从来就没有考虑过。
在他看来,这根本就是一个问题。正常来说,百姓满意了,不就是君主满意?
君主满意,事实上也应该就是百姓满意。
但这种想法刚一出来,就直接被他给否定了。君主是爱民的,但不能说他做的每一项决策都是真正为了百姓好。或是说很多时候政策是好的,但执行的人不对,到了下面就容易变形。
而通常这个时候,他们就算是知道了,多数选择的也只是弹劾和提醒罢了。他们真正以死为百姓抗争过吗?
当然是没有的,因为真这样做了,他们就活不到现在。
有些事情,你以为君主不知道吗?只是因为种种的原因,他只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罢了。而这就形成了君主与底层百姓间的矛盾。通过做这样的事情的时候,他们都会选择前者,也只有这样做,他们才能继续为官,继续的掌握权力,所谓继续的为百姓谋利。
呵呵,想一想,连初衷都忘记了,与很多官员一样开始有了私心,若是说碍于情况,一些事情上不得不睁只眼、闭只眼了,那请问,还何来的为百姓谋利呢?
不要开玩笑了,这样的官员能不祸害百姓就算是不错了。
同样想到了这些的韩琦不由是脸色煞白,跟着就扑通一声坐在了椅子上,再也不知道说些什么好。
韩琦老实了,那是因为他是第一次面对这样的问题,或是说第一次仔细思考这个问题。
包拯就不一样,这些天他脑子里反复出现的就是这个问题,他已经想通。在看到韩琦不说话的时候,他站起了身,声音很是坚定的说着,“我已经想过了,我要做汉人的臣子,而非是某位君主的臣子。”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纵然就是君主他也首先是个人,他也有人性,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有自己的想法。既然有,那就不可能全部都是正确的。而当他出现错误的时候,就是我们这些臣子们表现能力的时候,我们应该做的就是帮助君王改正他的想法。做不到这一点,那就决然不是什么好臣子。”
“一个国家,也只有百姓好了,国家才能富强,不然一切都只是空谈,只是假象罢了。”
“从这方面考虑的话,现在的英宗非是什么好皇帝,至少在为民这一项他做的远不如龙始帝。看看吧,我们现在赵宋的底层百姓过的是什么样的日子,在看看如今龙始帝之下百姓过的又是什么样的日子呢?”
这像是问题,可不过就是包拯在感叹而已,他也不用韩琦去回答,便主动解答道:“就我这一阵子所了解的情况看,龙帝国治下的百姓,都是有朝气,有工可做,有事可干的百姓,他们对未来充满着希望,正因为此,在龙始帝所占领的地区里,不管是什么民族的,真正的底层百姓就没有不念苏石的好,也没有投降之后在反叛之人。”
“可是看我们赵宋呢?”
“呵呵。”包拯一记冷笑之声开口言道:“我们的百姓食不果腹,浑浑噩噩般度日,尤其是南地的百姓,他们正受着李唐和扶桑的异族压迫,可我们的朝廷在干什么?竟然连百姓都解救不了,还谈什么强大,玩笑之言罢了。”
“两相比较,赵宋不过就是打着一个正统的名号,却根本不能给汉人百姓带来什么。”
“即是如此,这样的君主不要也罢。”一甩袖,这一会的包拯似乎做出了属于他的人生决定。
包拯突然说出了这样一番话来,直听得一旁的韩琦是一愣跟着一愣的,他原本以为人家是没有想通呢,这才出言相劝。可是现在,包拯想通了,换成自己有了心魔。
如果按着包拯刚才所说,这些年来,自己到底都做了什么?
真心地为百姓做了多少的事情?
曾经那个立志要为民请命,为民众过上更好生活而奋斗的少年韩琦又去了哪里?
宦海沉浮,天天想的是如何保住自己的位置,如何可以更上一层楼。期间不免就要勾心斗角,各使手段,自然也就做了一些违心的事情,迫不得已之下说了一些谎话。
若是说以前没有办法,为了生活也好,为了生存也罢,只能做这样的选择。可是现在,新的机会就摆在面前了,他又要何去何从呢?
“我已经决定,投奔苏石,投奔龙始帝。从这一刻起,我包拯要做一个为民的好官,而不在是只为君主分忧。民富则国强呀!”
突然间,就在韩琦还没有完全下决定的时候,包拯忽然间就开口了,在然后就是坚定的表态。
这一切听到了韩琦的耳中,也让他不由就是全身一震,跟着整个面色变得潮红了起来,“对,老夫亦是如此,若是龙始帝不弃,老夫也愿意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这一会,不管是包拯还是韩琦,都有意改口称苏石为龙始帝,这本身就证明了一种态度。要知道,很多时候,习惯一旦养成了,那可是不太好更改的,现在就改了称呼,以后也就不会把苏石两字宣之于口。
毕竟他们一旦被苏石所接受,就将是龙帝国的臣子,敢直呼皇帝名讳,那可是大不敬之罪。
两人皆是下定了决心,表了态,在然后两人不由就是相视一笑,跟着这笑声回荡在帐中很久好久,直到孟有德再一次出现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