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的私欲很难克除掉,该怎么办呢?”
王阳明说:“将你的私欲拿出来,我来替你克除。”
王阳明接着又说到:“人需要先有为己之心,方能克除自己的私欲,能够克除自己的私欲,就能成就自己。”
萧惠问:“为自己着想的心我确实有,但不知为什么不能克除自己的私欲?”
王阳明说:“你不妨先谈谈你为自己的心是怎样的?”
萧惠沉思良久,说:“我也一心要做好人,便自我感觉有一些为自己的心。如今想来,也只是一个空有躯壳的我,并非为了真实的自己。”
王阳明说:“真正的我又何曾离开过身体?就怕你连那个躯壳的自己,也未曾真正考虑过,你所说的躯壳的我,就是指耳、目、口、鼻、四肢吗?”
萧惠说:“正是为了这些。眼睛爱看美色,耳朵爱听美声,嘴巴爱吃美味,四肢爱享受安逸。因此便不能克己。”
王阳明说:“美色使人目盲,美声使人耳聋,美味使人口伤,放纵令人发狂,所有这些,对你的耳目口鼻和四肢都有损害,怎么会有益于你的耳目口鼻和四肢呢?
如果真的是为了耳目口鼻和四肢,就要考虑耳朵当应该听什么,眼睛应该看什么,嘴巴应该说什么,四肢应该做什么。
只有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才能实现耳目口鼻和四肢的功能,这才真正是为了自己的耳目口鼻和四肢。
如今,你成天向外去寻求名、利,这些只是为了你躯体外面的事情。若你当真是为了自己的耳目口鼻和四肢,而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时,并非你的耳目口鼻和四肢自动不看、不听、不说、不动,这必须是你的心在起作用,这视、听、言、动就是你的心。
你的心要看,于是发窍于目;你的心好听,于是发窍于耳;你的心要说话,于是发窍于口;你的心要动,于是发窍于四肢。如果没有你的心,便没有耳、目、口、鼻、四肢。你心的视、听、言、动通过你的眼、耳、口、四肢来实现。如果你的心不存在,就没有你的耳目口鼻。
而你的那个心,并非专指那一团血肉的心。如果心专指那团血肉,那么有个人死去了,但他的那团血肉还在,但为什么不能视、听、言、动呢?
所以你真正的心,是那能使你视、听、言、动的‘性’,亦即天理。有了这个性,才有了这性的生生不息之理,也就是仁。
性的生生之天理发在眼时,便能看;发在耳时,便能听;发在口时,便能说;发在四肢便能动,这些都是天理在起作用。
因为天理主宰着人的身体,所以又叫心。这心的本体,本来只是一个天理,原本没有非礼存在。这就是你真实的自我,这个真我是你肉体的主宰。如果没有真我,也就没有肉体。确实是有了它就生,没有它就死。
你若真为了那个肉体的我,就必须要依靠这个真我,就需要常存这个真我的本体。做到戒慎于不视,恐惧于不闻,就怕对这个真我的本体有一丝损伤。
稍有丝毫的非礼萌生,便犹如刀剜针刺,不堪忍受,必须扔了刀、拔掉针。这才是有为己之心,方能克己。你现在正是认贼作子,却反而说有为自己的心,但却不能克己呢?”
有一位学者患有眼病,十分忧戚。王阳明说:“你呀,这是贵目贱心。”因为眼疾让自己的心处于担忧之中。
人的私欲都是来自‘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眼睛爱看美色,耳朵爱听美声,嘴巴爱吃美味,四肢爱享受安逸,唯有六根清净才能见到真我,但要见到真我又离不开这六根。
所以佛说:“六根门头好修行、六根门头常放光动地。”是告诉我们,修行不能离开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而修,六根所接触到的境界,就是‘色、声、香、味、触、法’六尘,若能脱离六尘境界可修成佛道者,无有是处。
所以王阳明说:“真己何曾离着躯壳?”就是说真我何曾离开过“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所以王阳明说萧惠连那躯壳的己也不曾为。
如果真为了躯壳的自己,就是在修行,而修行就离不开六根,那么自然会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礼’即是‘理’,视听言动都要符合天理,这才是利用六根修行,才是为了躯壳的自己。
很多人如萧惠一样,也有一个想做好人的为己之心,然后就克除自己的私欲,只有这样才是好人。结果发现耳、目、口、鼻、四肢总是源源不断来的生出私欲,这样就谈不上有个做好人的为己之心了,就是连那躯壳的己也不曾为。
《道德经》里说:“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我之所以有大患,是因为我有这个身体躯壳,如果我没有这个身体躯壳,我还有什么可以忧患的呢?
身体躯壳就是指‘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因为有了这个身体,所以就生出了无限的私欲,所以老子说身是大患,所以修行必须做到身空,这一步也是最难的。
但同时《涅盘经》中说:“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时度此身?”人身难得,说明修行还得借助这个身体,
‘为己’是为了‘真我’,是为了‘明明德’,《大学》中的‘明明德’是为己,‘亲民’是利他。有了这个为真我的心,就自然会去克除私欲而修身,因为天理与人欲不能共存,去掉一份人欲,就存养一份天理。等到纯纯只有天理时,就是真我了。
所以王阳明才说:“人须有为己之心,方能克己,能克己,方能成己。”为己之心就是立志做圣人的心,也就是为了让自己明心见性,为了让自己能够开悟。而只要此心真切,就会切实的‘去人欲、存天理’,因为要想开悟,非如此不可。
《道德经》里说:“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以其无欲,故能成其欲。”无私、无欲即是说没有私欲,六根清净。而‘成其私’的私就是‘为己之心’,为了修行开悟的心,也就是为了真我的心。正因为圣人克除了所有私欲,做到了无私,所以成就了我想要开悟见性的私心。
但是圣人的‘为己之心’,不是刻意为己,而是去其私欲之后,自然而然的成就为己之心。如果我们普通人一旦刻意为己,就着了私意,这就变成‘我要开悟’的欲望了。
所以修行到后面要放下修行的心,如此才能开悟,这才符合自然。世界上第一个开悟的人,可能并不知道有修行这么一回事。
人要有一个悟道的为己之心,否则不能坚定自己修行的心。但同时又不能刻意去为己修行,而是要去除私欲,以其无私,而自成其私。要‘为己’,又要‘不为己’,好像自相矛盾,语言终究难以表达清楚,只待大家一起去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