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洪荒宇宙中,盘古破鸿蒙之后化天地万物,而盘古最强的十二支血脉中,出现了十二个最强种族,传说,当这十二个血脉种族聚在一起的时候,就能召唤出盘古的真身。
而这十二血脉中的最强者,就被称为十二祖巫。巫是上古时期可以沟通天地交流的人的统称,这十二祖巫个个都有名头,分别是:帝江、烛九阴、奢比尸、蓐收、句芒、共工、祝融、后土、玄冥、天吴、强良、弇兹。
帝江
中国远古神话中的神鸟,如黄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浑敦无面目,空间速度之祖巫。
《山海经》第二卷《西山经·西次三经》云:“又西三百五十里曰天山,多金玉,有青雄黄,英水出焉,而西南流注于汤谷。有神焉,其状如黄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浑敦无面目,是识歌舞,实惟帝江也。”
白话译文:“西方的天山上,有一只神鸟,形状像个黄布口袋,红得像一团红火,六只脚四只翅膀,耳目口鼻都没有,但却懂得歌舞,名字叫做‘帝江’。”
烛龙
又名烛阴,亦写作逴龙,人首龙身,全身赤红,时间之祖巫。它是钟山之神,人面蛇身(一说人面龙身而无足),全身为赤红色,身长千里,其光芒能照耀北极的阴暗。
书中记载道:“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其瞑乃晦,其视乃明,是烛九阴,是谓烛龙。”
奢比尸
人面兽身,双耳似犬,耳挂青蛇,毒之祖巫。《山海经·大荒东经》说它是神,长着人的头颅和野兽的身体,一对大耳朵上戴着两条青蛇,名字叫奢比尸。
蓐收
古代中国神话传说中西方的秋神(金神),人面虎身,身披金鳞,胛生双翼,左耳穿蛇,足乘两龙,西方金之祖巫。
传说蓐收是白帝少昊的辅佐神,有人说蓐收为白帝之子。还有说他是古代传说中的西方神明,司秋。
句芒(gou máng)
中国古代民间神话中的木神(春神),青若翠竹,鸟身人面,足乘两龙,东方木之祖巫。
他主管树木的发芽生长,辅佐东方上帝青帝太君。太阳每天早上从扶桑上升起,神树扶桑归句芒管,太阳升起的那片地方也归句芒管。
句芒在古代非常非常重要,每年春祭都有份。传说它的本来面目是鸟,它鸟身人面,乘两龙,后来竟一点影响也没有了。不过我们可以在祭祀仪式和年画中见到它:它变成了春天骑牛的牧童,头有双髻,手执柳鞭,亦称芒童。
共工
为氏族名,又称共工氏。为中国古代神话中的水神,蟒头人身,身披黑鳞,脚踏黑龙,手缠青蟒,北方水之祖巫。
《列子·汤问》:“共工氏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折天柱,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百川水潦归焉。”另外还有一种说法,共工氏是轩辕裔黄帝王朝时代的部落名,把共工与驩兜、三苗、鲧列入四罪。
祝融
名重黎(简称黎),又称祝诵,祝和,兽头人身,身披红鳞,耳穿火蛇,脚踏火龙,南方火之祖巫。
相传帝喾高辛氏时,他在有熊氏之墟(今新郑)担任火正之官,能昭显天地之光明,生柔五谷材木,为民造福。帝喾命曰祝融,后世尊为火神。
后土
又称后土,人身蛇尾,背后七手,胸前双手,双手握腾蛇,中央土之祖巫 。源于母系社会自然崇拜中的土地与女性崇拜。全称承天效法厚德光大后土皇地只,是道教尊神“四御\/六御”中的第四位天帝,她掌阴阳,育万物,因此被称为大地之母。
相传她是最早的地上之王。后与主持天界的玉皇大帝相配合,为主宰大地山川的的女性神。
玄冥
乃一狰狞巨兽,全身生有骨刺,雨\/冰之祖巫。禺强(玄冥)是传说中的海神、风神和瘟神,也作\\u0027禺疆\\u0027、\\u0027禺京\\u0027,据传为黄帝之孙。在中国神话体系中禺强(玄冥)被认为是人面鸟身,两边的耳朵上各悬一条青蛇,脚踏两条青蛇(亦有说法其坐骑为一条双头龙),形象颇为怪异。据说禺强的风能够传播瘟疫,如果遇上它刮起的西北风,将会受伤,所以西北风也被古人称为\\u0027厉风\\u0027。
天吴
八首人面,虎身十尾,风之祖巫。他人面虎身,这与吴人的狩猎生活密切相关。吴人以狩猎为生,而“虎为百臂之王”,因此,吴人崇拜一种似虎的动物,这种古动物可能在先秦时变得稀少而绝迹了。“《山海经》曰:天吴,八首八面,虎身,八足八尾,系青黄色,吐云雾,司水。说的就是这天吴是古代的一个水神,前面都是对他模样的一个形容,是一个怪物一样的神仙。
朝阳之谷,神曰天吴,是为水伯。在爫爫北两水间。其为兽也,八首人面,八足八尾,皆青黄。
强良
嘴里衔蛇,手中握蛇,虎头人身,四蹄足,长手肘,雷之祖巫。
《山海经》中《大荒北经》记:“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北极天柜,海水北注焉。又有神,衔蛇操蛇,其状虎首人身,四蹄长肘,名曰强良。”
翕兹
人面鸟身,耳挂青蛇,手拿红蛇,电之祖巫。
《山海经·大荒西经》云:西海渚中有神,人面鸟身,珥两青蛇,践两赤蛇,名曰弇兹。西海即古之大野泽,在嵫山之西。黄帝谕弇兹为西海神,
九天玄女,简称玄女,俗称九天娘娘、玄牝氏、九天玄女娘娘、九天玄母天尊、九天玄阳元女圣母大帝玄牝氏。原是中国上古神话中的传授过兵法的女神,后经道教奉为高阶女仙与术数神。虽然她在民俗信仰中的地位并不显赫,但她是一位深谙军事韬略,法术神通的正义之神,形象经常出现在中国各类古典小说之中,成为扶助英雄铲恶除暴的应命女仙,故而她在道教神仙信仰中的地位重要,其信仰发源可追溯至先秦以前。
恭行天律,部领雷兵。如有下界精邪,北阴午酉,出没岩穴,蟠踞山林,窥阚家庭,损伤人命,神威所到,一切扫除,福佑生人,肃清魔魅。
原型
目前所知最早述及玄女的文献汉代纬书《龙鱼河图》载:
黄帝摄政时,有蚩尤兄弟八十一人,并兽身人语,铜头铁额,食砂石子,造立兵仗刀戟大弩,威振天下,诛杀无道,不仁慈。万民欲令黄帝行天子事,黄帝仁义,不能禁止蚩尤,遂不敌。黄帝仰天而叹。天遣玄女下授黄帝兵信神符,制伏蚩尤。
此处玄女乃上天之神,虽未具体说明是否人形,但从整段文字看,若非人形,当有特别说明,如对蚩尤兄弟之“兽身人语”,便专门予以描述。由此可知,玄女应为“人首人形”之神,与玄鸟之“鸟形”无任何关系。
壬女
“九天玄女”应为“九天壬女”,该系传抄笔误,又因“壬”,天干第九位,玄色,故名九天壬(玄)女。壬女,即炎帝生母,任姒(名女登),任氏之女。炎帝因人女所生,故姓“姜”。姜姓本意为人女所生之意。所以,九天玄女就是九天玄女。炎帝之母任姒,感神龙首而生炎帝,有蟜氏之女,任姓。
上古时期的母系社会只知其母,不知其父,乃从女姓。炎帝之母,乃是任姒,名女登,任氏之女(有蟜氏、挚任氏)。炎帝因相貌不美,其父少典不悦,将炎帝放于东方之地。是炎帝母亲任姒亲手养育炎帝成人。因为他母亲姓任,故首先她生出的儿子,从母姓任,炎帝在姜水成就,故自姓姜(任女所生之意)。自伊(任)徙耆(姜)合称任姜氏,尧之母也是任女。
据甲骨文字义,姜是壬女(妊)所生之意,一举破解了“姜”字本意,而任姓初文正是壬(妊),故炎帝姜姓必为任姒所生。“姜”字的本意就是“任(玄)女所生”的合文。故九天玄女,实乃九天壬女。
相关传说
民间传说她是一位法力无边的女神,因除暴安民有功,玉皇大帝才敕封她为九天玄女、九天圣母。她也是一位正义之神,经常出现在古典小说中,是扶助英雄铲恶除暴的应命女仙,因此她在道教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后被道教吸收进神仙系统。
助越亡吴
春秋时,吴王无道,天帝遣玄女降临凡间助越亡吴。玄女化身为歙州南山处女,受聘越国为国师,教练六甲岭山(如今的搁船尖)的六千君子军。在吴越战争中,六千猛士所向披靡,但南山处女功成身退,回到了歙县南山的六甲岭上,化身六块黑石,依然坚守这块天然的九宫八卦阵。越王统治江东后,思念玄女前功,遣使寻访,毫无踪迹,即建仙女祠于歙县南山之上,岁时祭祀,“七夕”玄女诞辰,八方檀越,朝拜圣女,人为之塞。
《三遂平妖传》第一回:周敬王当政时期,吴、越交兵,九天玄女化身处女助越伐吴,于下山收白猿为徒,后玉帝命白猿掌管九天秘书,白猿盗天书「如意册」将册中道法刻于白云洞石壁。第二回:描写北宋王与圣姑,胡永儿,蛋子和尚作乱之事,蛋子和尚经过白云洞,摹得天书,经过圣姑辨识,于是共议练法!后来九天玄女收回圣姑之神力,擒住圣姑,文彦博才能大破贝州城。
汉高祖建都
汉高祖刘邦打败项羽,建立汉朝后,建都城时却遇到了麻烦:古都咸阳和秦朝的阿房宫被项羽一把火烧毁,刘邦不得不另选都址。他派方士张天罡具体去操办,张天罡首先选中了白鹿原。白鹿原右临泾水,左接渭河,沃野千里,路通八极,是个建都的好住处。
等到破土动工之日,突然地动山摇、天崩地裂,白鹿原顿时成为一片汪洋。张天罡在危机之时,大呼素有灵验的九天玄女来拯救,只见一片五彩祥云自西天而降,九天玄女向白鹿原撒下一把净土,白鹿原被恢复原状,无数施工的民工得救了。
九天玄女告诉张天罡:白鹿原下有一巨鲸,这里不适合建都,要另选都址。张天罡按照玄女的叮嘱,最后将都城选定在长安,他按各方方位、距离,打了四十九个钻孔,在打最后中央的钻孔时,它被自动塌陷下去,变成一个深不可测的大洞穴,张天罡急忙恳求九天玄女前来救助。
玄女驾云而来,告诉他洞里有一条巨龙,只见她用手中的净瓶倒扣于空中,把洞穴罩住,又让张天罡派勇士进洞把巨龙捆绑起来,用铁板浇铸钟楼,九天玄女再用净瓶倒扣钟楼上,永镇住巨龙。从此以后,建都工程进展顺利,一座伟岸的新都城很快落成
古人对有道之人根据其得道的层次分了神人、真人、至人、圣人、贤人等,圣贤的说法和描述历代都比较多,而对于神人、真人的一般人的认识还是比较模糊,故本文将神人、真人的经典描述分享给同道,以供参考。因为至人在《黄帝内经》中黄帝把至人也归入真人的一种,所以在这里就不专门讲述了。
《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中说:“黄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这应该是对真人的最早描述。意思是真人能够把握天地阴阳的变化,吐故纳新,精神内敛,能与天地同寿。
那么神人又是什么样子的呢?
《庄子.逍遥游》中有说:“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如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霞;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
而更详细地关于神人的描述应该是《列子.黄帝》中的列姑射山部分的讲述。其内容与释义如下:
列姑射山在海河洲中,山上有神人焉,吸风饮露,不食五谷;心如渊泉,形如处女。
列姑射山在黄河入海口的河洲之中,山上居住着神人。他吸清风、饮露水,不食五谷杂粮;心境像深泉一样清澈,形体似闺房的少女一样柔美。
不爱不爱,仙圣为之臣;不畏不怒,愿悫为之使;不施不惠,而物自足;不聚不敛,而己无愆。
他不偏亲不偏爱,仙人、圣人都愿做他的臣下;他不威不怒,忠厚之人都愿做他的仆役;他不施舍、不惠赠,但人们的财物都自然丰裕;他不聚积不征敛,但自己从不困顿贫乏。
阴阳常调,日月常明,四时常若,风雨常均,字育常时,年谷常丰;而土无札伤,人无夭恶,物无疵疠,鬼无灵响焉。
那里的阴阳总是调和,日月总是明亮,四季总是和顺,风雨总是均匀,养育总是合时,五谷总是丰收;而且大地上没有瘟疫,人间没有夭折,万物没有灾患,鬼神也无法作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