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信内容,出格,过分,让李世民难以置信,倍感打击。
侯君集。
侯君集嚣张跋扈,做事越界了。
今日,他想保全对方,百官恐怕不答应啊。
宦官徐徐躬身把书信转交给房玄龄,李绩,二人把书信借阅给百官,在中书省,门下省,连同六部官吏流传。
安静的大殿内,不时响起惊呼声,传来斥责侯君集的声音。
侯君集立于朝廷,身躯好似松柏挺直,表面古井无波,实际竖耳聆听百官言语,听见接二连三传来的震惊声,斥责声,他心如死灰,做好辩解无果,从容赴死的准备。
百官阅览完毕,低声细语,议论纷纷。
李世民怒语质问:“诸卿,你们觉得呢?”
百官通过书信内容,接连获悉侯君集所作之事,譬如拉拢高句丽贵族刺杀赵牧,譬如豢养私兵谋逆,所作所为,大逆不道。若贺兰楚石的书信没属实,侯君集该下狱论处。
这时,刑部侍郎刘德威踏步出列,抱着朝笏说:“陛下,国有国法,家有家规,臣建议迅速抓捕死士,陈国公旧部,若证明书信内容无误,理当遵照朝廷律令诛九族。”
“豢养私兵,招募旧部,怂恿太子起兵,无一不是重罪,无一不危及皇位,动摇江山社稷根基,即使陈国公尚未付出行动,也已经造成恶劣危害,务必严重处置。”马周出列表态。
紧接着,岑文本,禄东赞,褚遂良,长孙无忌等三省六部官吏连续表态,希望从严处理侯君集,李元昌,许敬宗,更常提到夷其三族或诛九族。
全希望侯君集身死。
无一人为侯君集求情吗?
李世民听着百官言语,惆怅的揉着鬓角,心情焦虑,不满:“玄龄,懋公,说说你的想法?”
念及侯君集往日战功,他有意保住对方,贬嫡为庶民,终日劳作也行,怎奈百官不懂圣意,建议让他格外失望。
他希望左右仆射,精通圣意,出列为侯君集开罪求情。
房玄龄出列,站立于殿中央,掷地有声说:“陛下,陈国公所犯之事兹事体大,必须从严,从重处理。须知,不论豢养私兵,招募旧部,怂恿太子起兵,刺杀朝廷命官,统统是诛九族的重罪。
陛下作为君王,若不能一碗水端平,导致百姓怀疑律令,很容易破坏朝廷声誉。”
不同于寻常百官,房玄龄特意提到侯君集刺杀朝廷命官,而这朝廷命官恰恰是战功赫赫的赵牧。当年酒楼失火,赵牧差点身死命陨,幸好苍天庇护死里逃生。
当年没有找到幕后黑手,不代表赵牧忘记此事。
他的想法很简单,侯君集是功臣,赵牧同样是功臣,赵牧功绩比侯君集更多,若皇上刻意保全侯君集,等同于得罪赵牧,西征在即,恐怕影响深远。
再者,皇上让赵牧,李道宗联合详查,李元昌下狱,许敬宗下狱,焉能偏爱侯君集。若任由侯君集逍遥法外,难道说以后赵牧,李绩,李道宗涉事,皇上也包庇纵容吗?
必须堵住这个口子,不能让皇上随心所欲。
李绩微微颔首,出列高声说:“陛下,臣赞同刘侍郎的话,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天子犯法,和庶民同罪,希望陛下早作决断。
宽容等同于纵容,影响深远,兴许埋下祸根。”
听见二人建议,李世民百口莫辩。
是啊。
侯君集还刺杀百官呢,关键刺杀的是赵牧。
他若保下侯君集,等于彻底得罪死赵牧,相较于年迈的侯君集,他对赵牧寄予厚望,希望赵牧将来带领唐军扩疆辟土呢。
一时间,李世民左右为难。
他瞥了眼侯君集,问出最关键的问题:“君集,你怂恿太子起义,太子是何态度?”
闻声,侯君集尚未惊慌,李承乾率先愣住了。
皇上何意,怀疑他么?
他早和侯君集没有瓜葛,再说从来没有听见侯君集怂恿自己的消息,不过,东宫内,纥干承基,贺兰楚石接连下狱,导致他处于风口浪尖,当下皇上询问侯君集,他生怕对方倒打一耙,诬陷自己。
不过,侯君集不吱声,他也不敢贸然吱声。
侯君集神色坦然,彻底释怀了,满朝文武竟然没有一人给自己求情,无奈的说:“陛下,太子消沉时,臣是计划怂恿太子骑兵,不过,臣连同赵国公和太子决裂后,楚王临时治好太子腿疾,稳住太子储君之位,没有机会怂恿太子。
若陛下怀疑,可直接询问赵国公。”
卧槽,老匹夫。
长孙无忌彻底懵逼了,好端端的,侯君集拉扯他做什么,他乃太子国舅,所有事情皆为皇上安排,有段时间的确和侯君集,李承乾走的非常近,但是,没有做出任何越界之事啊。
宦海沉浮多年,长孙无忌顷刻明白侯君集的心思,他和侯君集一文一武辅佐李承乾,若皇上承认他怂恿太子,他长孙无忌难逃干系,当下,百官要求严惩不贷,没有人为侯君集求情,连他也急着洗清嫌疑,邀请从重处罚侯君集,眼下,要想保证自己清白,必须确保侯君集干净。
长孙无忌内心诅咒侯君集八辈祖宗,不过,还是挺身而出,高声说:“陛下,陈国公说的没错,臣辅佐太子时,和太子闹得不愉快,失去太子信任,但是,我等辅佐太子时,绝对没有产生任何武逆之心,求皇上明察秋毫。”
“是吗?”
李世民盯着长孙无忌,面色阴冷的询问。
一个侯君集。
一个李元昌。
已经让事情错综复杂,扑朔迷离,竟然连当朝国舅都掺合进来,这是赵牧治疗好太子腿疾,稳住太子地位,事情突然暴露出来,若没有暴露出来,是不是他们联合起来起兵。
咕嘟。
长孙无忌艰难的咽口口水,内心憋屈,他什么也没做,结果让皇上视为眼中钉,肉中刺,此时,还要昧着良心为侯君集请求。
无奈之下,苦涩的说:“陛下,楚王派遣梅花内卫监视百官,臣是否怂恿太子,楚王最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