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玄龄眸光扫了眼圣旨内容,面孔微微吃惊。
早前,得知赵牧凯旋,皇上召集内阁重臣议事,定下对诸将赏赐。
圣旨内,皇上私下对诸将做出微微调整。
征战前,赵牧爵位为岐王,任尚书令,兼任司徒。作为人臣,不论官职爵位均达到登峰造极,常人望其项背。内阁皇上商议时,计划封赏赵牧为楚王,官职不变,再封赏王府女眷。
不料圣旨内,皇上把司徒更改大司马。
小小的调整,却彰显皇上对赵牧的重视和厚爱。
前隋时,废除司马的虚职,留有司徒,司空,唐承隋制,同样仅设有司徒,司空。
皇上为突显赵牧地位,单单封赏楚王还不够,竟然恢复司马一职。
即使同司徒,司空类似,皆为虚职,身份的象征,但...
武德年间,当朝皇上担任尚书令,继承皇位十几年内,无人担任尚书令,后为封赏赵牧做尚书令。
想起皇上为赵牧破例,贞观朝首设尚书令,房玄龄面孔迅速恢复平静。
封赵牧为大司马,楚王。
随之,房玄龄继续宣读追随赵牧征战的李道宗,封司徒,江夏王,继续任刑部尚书,兼任镇国府将领,海量赏赐各类金银珠宝。
李绩,封铺国大将军,爵位依然为英国公,封尚书右仆射,赏赐黄金百两。
苏定方,任关中道行台左仆射,鲁国公,官职为任兵部尚书。
禄东赞,光禄大夫,门下省侍中。
薛仁贵,曹继叔,席君买,郑仁泰,论钦陵等皆获得光禄大夫,分别为韩国公,徐国公,曹国公,衡国公,祁国公等,担任各地都督。赵孝祖,萧嗣业,高侃,姚懿,阿史那忠,契苾何力,阿史那思摩等荣获各类国公,兼任各地都督。
不过,曹继叔,席君买,赵孝祖分别领左骁卫,右武卫,龙武卫,阿史那忠担任京师卫戍统帅。值得一提龙武卫驻扎于玄武门,以前由秦琼统领,后由柴哲威统领,乃皇上亲军,专门负责皇宫安危,阿史那忠负责保护长安。
房玄龄宣读完圣旨,殿内即刻掀起轩然大波,诸将惊讶,百官同样惊讶。
百官早料到皇上重赏赵牧等,但大肆提拔苏定方,禄东赞,曹继叔,席君买,赵孝祖,阿史那忠,远远超出百官预料。
特别是苏定方任关内道行台左仆射,兼任兵部尚书,阿史那忠担任京师卫戍统领,赵孝祖统领龙武军,等同于说大到关内道,小到皇宫,全部任命赵牧帐下的将领。
若赵牧谋反,朝廷没有将领能平息。
若赵牧不谋反,朝廷同样没有将领能在关内道上谋反。
皇上,这是把自己,把东宫,把朝廷百官全交给赵牧吗?
李承乾,李泰震惊。
长孙无忌,褚遂良震惊。
萧瑀,魏征等官吏同样震惊。
何况禄东赞为尚书右仆射,等同于瓜分杜如晦的相权。
诸将神色骇然,齐刷刷望向赵牧,不知是否该领旨谢恩,皇上封赏过高了。
百官内,侯君集格外气恼。
他征战高昌回京,犯事下狱,李绩没有如期归来,皇上不光不追究,还提拔对方担任右仆射。关键...关键他担任右武卫大将军啊,现今,皇上安排席君买担任右武卫大将军。
这等于剥夺他兵权啊。
为什么受伤的总是他?
特别是苏定方,他协助赵牧管理神武军,现今兼任兵部尚书,帐下既有兵,也有调兵权力,关键他以前是叛军出身啊,从未奢望过自己有这等高度。
这一切,恐怕从他向赵牧毛遂自荐说起。
苏定方率先出列,内心焦急的说:“陛下,食君之禄分君之忧,微臣尽绵薄之力,不该获得如此恩宠,何况兵部尚书总领天下兵事,臣担不起这等重任。”
大唐,兵部尚书权力有限,掌管选用武官及兵籍、军械、军令等,但他管理神武军呢。
这位置,人人羡慕,但也危险啊。
“哈哈哈。”
李世民仰首朗笑,高声说:“爱卿,无需谦虚,你什么能力,赵牧清楚,朕同样清楚,赵牧敢把神武军交给你任你管理,难道朕还不如赵牧吗?
即日起,你全权处理兵部之事,神武军事务让他赵牧另寻高明。”
“喏。”
苏定方表情无奈,不得已选择领命。
确定苏定方担任兵部尚书,百官彻底骇然。
朝堂内,赵牧不拉帮,不结派,然而,追随赵牧征战的将领,在中书省做事官吏,全对赵牧言听计从,表面上,朝堂内没有赵牧的势力,但私下内,他举荐的马周早已担任吏部尚书,以前中书省帮他做事的岑文本担任中书令,连同禄东赞协助赵牧崛起,等同于朝廷三省内皆由赵牧的人。
朝堂上,赵牧一派突然占领半壁江山。
赵牧内心震惊,赏赐...赏赐超出他预料,正欲说话,李世民微微摆手阻挠,起身高声说:“玄成,克明身体抱恙,早上书请辞,请求回家养病,怎奈朝堂始终没有合适人选,今赵牧归来,百官齐聚,即日起,长孙无忌担任侍中,和禄东赞共同议事,负责门下省事务,褚遂良,岑文本担任中书令,负责中书省事务。”
他早想补充侍中,中书令,但担心长孙无忌,褚遂良担任侍中,中书令,单凭房玄龄,岑文本,恐怕挡不住二人锋芒,毕竟,他们背后皆有庞大负责的势力,更是为东宫争利。
赵牧带领诸将凯旋,情况马上变得不同。
纵观朝堂,唯独赵牧能百官争锋,不管太子或魏王均不及赵牧凌厉。
同样,为避免赵牧一家独大,他也做了许多安排,兵权上,赵牧有护龙山庄,执掌神武军,长林军,但也有李道宗的镇国府,镇国军分化赵牧部分兵权,再加上各卫精锐。
目前,即使苏定方担任兵部尚书,神武军,镇国军,卫军依然旗鼓相当。
朝堂上,为借助赵牧打压百官气焰,同样为控制赵牧权力,恰好恢复贞观初年的情况,中书省,门下省各设置两名侍中和中书令,连同左右仆射恰好内阁达到六人。
消弱相权,平衡各方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