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过诬陷风波,苏悯贤一心扑在改革上,决心倾尽所能辅佐皇帝治理朝政。他心里清楚,唯有国家昌盛、百姓安乐,才不辜负皇帝的信赖,也对得起叶善依的殷切期望。
苏悯贤换上粗布麻衣,深入民间。他穿梭在乡野田埂间,看到大片农田因水利设施年久失修,干裂的土地张着大口,农作物在干旱中奄奄一息。村民们望着毫无生机的田地,满脸无奈与哀愁。苏悯贤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回朝后立刻向皇帝谏言,提议大力兴修水利。皇帝对他信任有加,当即拨出专项资金。
苏悯贤亲自督办水利工程,卷起裤脚、挽起袖子,奔波于各个施工现场。烈日高悬,他与工匠们蹲在河道边,仔细商讨修缮方案,手中的图纸被汗水浸湿又风干。有人提出加固堤坝要用更坚固的石料,他便四处找寻优质石材;有人说开凿新灌溉渠道难度大,他便和大家一起研究地形,寻找最佳路线。工程推进时,遭遇资金短缺,苏悯贤四处奔走,协调各方资源,甚至自掏腰包填补缺口。在他的不懈努力下,一条条清澈的水流蜿蜒流入农田,干涸的土地重获生机,村民们站在田边,看着茁壮成长的庄稼,眼眶泛红,纷纷对苏悯贤竖起大拇指。
为推动商业发展,苏悯贤又盯上了商业税和交易流程。以前,商人们从南方运货到北方,一路上关卡重重,缴纳的税费占了成本的大半。苏悯贤向皇帝建议降低商业税,简化交易流程。皇帝批准后,他亲自到各个关卡监督执行。有个关卡的官员想暗中抵制,故意刁难过往商人。苏悯贤得知后,立即赶到现场,严厉斥责该官员,要求他严格按照新规办事。这之后,商人们经营成本降低,纷纷扩大规模,各地贸易往来日益频繁。城市里,酒楼、茶馆、店铺鳞次栉比,市场上摆满了来自天南海北的货物,吆喝声、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一片繁荣景象。
苏悯贤深知,人才是国家的根基,于是将目光投向教育。他在各地兴办学校,四处张贴告示,招募学识渊博的老师。为了吸引更多平民子弟入学,他设立奖学金制度,对家境贫寒但成绩优异的学生给予资助。在一座新建的学府里,苏悯贤亲自为学生们讲授治国安邦之道,看着台下一双双求知若渴的眼睛,他倍感欣慰。
不过,每项政策推行都困难重重。权贵们为维护自身利益,暗中抵制。他们买通水利工程的包工头,故意拖延进度,使用劣质材料;在商业税收上,勾结官员篡改账目;还在民间散布谣言,说兴办学校是浪费钱财。面对这些阻力,苏悯贤毫不退缩。朝堂上,他手持详实数据和案例,向皇帝阐述政策的重要性;民间,他走街串巷,耐心向百姓讲解政策好处,争取支持。
每当遇到挫折,苏悯贤都会想起叶善依。她温柔的笑容、鼓励的话语仿佛就在耳边,给苏悯贤坚持下去的力量。在皇帝支持下,苏悯贤凭借坚定信念和非凡智慧,一次次化解危机。国家在他辅佐下,逐渐走向繁荣富强,百姓过上了富足安宁的生活 ,苏悯贤也成了百姓心目中的英雄,他的故事在民间口口相传,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