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原文翻译
雷公向岐伯问道:“伤寒这类病症有很多种情况,您能详细地给我讲讲吗?”
岐伯回答说:“伤寒的情况主要有六种,但如果不是在冬天感受寒邪而引发的病症,都不能称之为伤寒。”
雷公说:“请您讲讲它们之间的不同之处吧。”
岐伯说:“有中风、中暑、中热、中寒、中湿、中疫这几种情况,它们所引发的病症都和真正的伤寒有所不同。所谓的伤寒,是指在冬天的时候感受寒邪,寒邪侵入人体的营卫之气,然后从六腑逐渐传变到五脏。”
雷公又问:“中暑和中热的病症,是在夏天感受暑热之邪而得的,不会在其他三个季节(春、秋、冬)感受,看起来不像是伤寒。而感受风寒湿邪以及中疫的情况,大多在冬天发生,为什么又说它们不是伤寒呢?”
岐伯解释道:“很多疾病都是由风邪引起的。四季的风邪,常常会直接侵入人体的脏腑,并不像伤寒病的寒邪那样,是沿着经络由浅入深地传变。寒邪侵袭人体,如果是在极其寒冷的天气中,寒邪会不经过营卫之气而直接进入脏腑,也就是说不是从皮肤逐渐深入的,所以这不是那种沿着经络传变的伤寒。水在冬天最为旺盛,然而冬天的湿气反而不会深入人体,这是因为冬天的气候特点是万物收藏。而在其他季节,人体就比较容易感受湿气了。疫邪的到来没有固定的规律,四季都有可能感染疫邪,但冬天感染疫邪的情况通常较少。中风、中暑、中热、中寒、中湿、中疫这几种病症,都不会沿着经络传变,所以都不是真正的伤寒。”
雷公接着问:“寒症和热症是不同的,为什么热病也被称为伤寒呢?”
岐伯说:“如果在冬天感受寒邪,那么寒邪在人体内部必然会转化为热邪;如果在冬天出现了热症,那么这个热症实际上就是寒邪转化而来的。所以在春、夏、秋三个季节出现的热病不能称之为寒症,而在冬天出现的热病不能简单地称之为热症。因此,春、夏、秋三个季节的热病不会沿着经络传变,而冬天的热病必然会沿着经络传变。”
雷公又说:“冬天热病沿着经络传变,这属于伤寒的一类情况,但不是真正的伤寒。为什么天师所着的《素问》中,有关于热病传经的记载,却没有关于真正伤寒的记载呢?”
岐伯回答说:“对于类似的情况(热病传经这类类似伤寒的情况)需要进行辨别,而对于真正的伤寒(正伤寒)其实不必特意去辨别。因为了解了类似的情况,也就能够知道真正的伤寒是怎么回事了。”
雷公说:“说得好。”
陈士铎说:“伤寒病必然会沿着经络传变,而且一定是在严寒的冬天发生的。如果不是在冬天感受寒邪而引发的病症,都不能称之为伤寒。这里把伤寒的概念辨别得很清楚,也说得很明白。”
二、幽默风趣解读
小伙伴们,今天咱们要跟着雷公和岐伯这两位“中医小达人”,一起探讨探讨伤寒病的那些事儿,这就好比是一场充满神秘色彩的“疾病探秘之旅”,让我们赶紧出发吧!
故事一开始,雷公就像个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好奇宝宝”,眼巴巴地问岐伯:“岐伯岐伯,伤寒这病的情况好像挺多的呀,您快给我仔细讲讲呗!”岐伯就像一位知识渊博、经验丰富的老中医,不紧不慢地回答说:“伤寒主要有六种情况啦,但要是不在冬天感受寒邪得的病,那可不能叫伤寒哦。”这就好像给伤寒病定了个“准入门槛”,不是冬天感受寒邪的,都别想往伤寒这“圈子”里凑。
雷公一听,更来劲了,接着问:“那您快说说它们都有啥不一样呀?”岐伯清了清嗓子,开始详细解释:“有中风、中暑、中热、中寒、中湿、中疫这几种情况,它们和真正的伤寒可不一样哦。真正的伤寒呢,是冬天的时候寒邪跑到我们身体里,先侵犯营卫之气,然后再从六腑慢慢传到五脏。”这就好比寒邪是个调皮的“小坏蛋”,冬天的时候偷偷溜进我们身体,还按照一定的路线在身体里“捣乱”。
雷公挠挠头,心里还是有疑问,说:“可是中暑和中热的病,都是夏天得的,其他季节基本不会得,看着不像是伤寒呀。还有感受风寒湿邪和中疫的情况,大多在冬天发生,为啥又说它们不是伤寒呢?”岐伯笑了笑,耐心地说:“很多病的源头其实都是风邪哦。四季的风邪可厉害啦,经常直接就冲进脏腑里了,不像伤寒的寒邪那样,是慢慢从皮肤往里钻,沿着经络一步一步深入的。要是在特别冷的时候,寒邪就更‘霸道’了,直接跳过营卫之气,一头扎进脏腑里,这就不是那种按规矩传变的伤寒啦。而且冬天水的力量最强,可冬天的湿气反而不咋容易深入人体,因为冬天万物都在‘收藏’嘛,其他季节人体就容易被湿气‘盯上’啦。疫邪就更没谱了,四季都可能跑出来捣乱,不过冬天中疫的情况相对少点。中风、中暑、中热、中寒、中湿、中疫这些情况,都不会像伤寒那样沿着经络传变,所以它们都不是真正的伤寒哦。”这一番解释,就像给雷公和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疾病的新窗户,原来不同的邪气入侵人体的方式和特点都不一样呢。
雷公还是有点困惑,继续问:“寒症和热症明明不一样呀,为啥热病也能叫伤寒呢?”岐伯耐心地解答:“要是在冬天感受了寒邪,这寒邪在身体里就会变成热邪;要是冬天出现了热症,其实这热症就是寒邪变来的。所以春、夏、秋三个季节的热病不能算寒症,冬天的热病也不能简单当热症看。而且春、夏、秋的热病不会沿着经络传变,冬天的热病就会传经哦。”这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像变魔术呀,寒邪和热邪还能互相转化,而且不同季节的热病还有不同的“脾气”。
雷公又提出了一个问题:“冬天热病传经,这算是伤寒的一类,但不是真正的伤寒。为啥《素问》里有热病传经的记载,却没有真正伤寒的记载呢?”岐伯思考了一下,说:“对于那些类似伤寒的情况,比如热病传经,需要仔细辨别清楚,而真正的伤寒其实不用特意去辨别啦。因为你了解了那些类似的情况,自然就知道真正的伤寒是咋回事了。”这就好比我们认识了“冒牌货”,那真正的“正品”也就容易分辨出来了。
最后陈士铎也来发表了一下自己的看法,说:“伤寒病肯定是会传经的,而且一定是在冬天严寒的时候得的病才叫伤寒。这里把伤寒的概念说得明明白白的。”
从这段对话里,我们能学到好多关于伤寒病的有趣知识。原来伤寒病不是随便什么病都能叫的,它有自己严格的定义和特点。不同的邪气入侵人体的方式不一样,寒邪和热邪还能在冬天互相转化,不同季节的热病也有不同的表现。这就像一个复杂的“疾病拼图”,每一块都有它独特的位置和作用。
在生活中,这些知识也能给我们一些启示呢。比如我们知道了冬天的热病可能和伤寒有关,当冬天出现发热等症状时,我们就得多留个心眼,不能简单地按照普通热症来处理。而且了解了不同邪气入侵的特点,我们也能更好地预防疾病。比如在湿气重的季节,我们要注意避免湿气入侵身体,做好防护措施。
我们还可以深入思考这些中医理论背后的原理,和小伙伴们一起讨论分享。比如为什么寒邪在冬天会转化为热邪呢?为什么冬天的湿气不容易深入人体呢?这些问题都很有趣,等待着我们去探索和发现。说不定我们还能从中学到一些养生的小技巧,让我们的身体更健康。
中医就像一个充满神秘和智慧的大宝库,《伤寒同异篇》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希望大家都能对中医产生浓厚的兴趣,一起在中医的知识海洋里畅游,探索更多的健康奥秘。无论是预防疾病还是治疗疾病,中医都有着独特的方法和理念,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和应用。通过了解这些知识,我们能更好地认识自己的身体,就像了解一座神秘的城堡,知道每个“房间”(脏腑)的功能和它们之间的联系,从而更好地保护我们的身体,让它始终保持健康和活力。我们可以把身体想象成一个小宇宙,而这些疾病和邪气就像是小宇宙里的“小怪兽”,我们要学会用中医的智慧去打败它们,守护我们的健康星球,让我们在健康的道路上快乐前行,享受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