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京的队伍缓缓穿过长安的城门,马蹄扬起的尘土,仿佛也在为这座曾经繁华的都城悲叹。李隆基与杨玉环坐在马车中,满心期待着能看到长安熟悉的热闹景象,可当眼前的画面映入眼帘,二人的笑容瞬间凝固,取而代之的是满脸的震惊与痛心。
“陛下…… 这…… 这是长安吗?” 杨玉环的声音颤抖着,眼中满是难以置信。她轻轻撩起马车的布帘,望着外面的世界,泪水在眼眶中打转。
李隆基紧握着她的手,手也微微颤抖,嘴唇动了动,却半晌说不出话来。曾经雄伟壮丽的宫殿,如今变得破败不堪,高大的宫门歪斜着,门上的朱漆剥落,露出腐朽的木板。宫殿的琉璃瓦七零八落,有的地方甚至露出了黑漆漆的房梁,像是被大火肆虐过的残躯。
马车缓缓前行,街道两旁的房屋大多已坍塌,只剩下断壁残垣。废墟中,偶尔能看到几具烧焦的木头,散发着一股刺鼻的气味。原本热闹的集市,如今冷冷清清,地上满是垃圾和落叶,被风一吹,沙沙作响。
“怎么会这样……” 杨玉环喃喃自语,“昔日的长安,那繁华的景象,都去哪儿了?”
队伍继续前进,终于来到了宫廷。宫门缓缓打开,一股荒凉的气息扑面而来。宫廷内杂草丛生,原本平坦的石板路被野草顶得高低不平,那些曾经娇艳欲滴的花卉,如今已被荒草淹没。曾经金碧辉煌的宫殿,如今墙壁上布满了裂缝,窗户破碎,冷风呼啸着灌进去。
“陛下,贵妃娘娘,” 高力士走上前,声音哽咽,“自从安禄山叛乱,长安就陷入了战火,百姓流离失所,宫廷也无人打理,才变成了如今这副模样……”
杨玉环走下马车,看着眼前的景象,心中一阵刺痛。她缓缓走进宫殿,脚下的野草绊住了她的脚步,她蹲下身子,轻轻抚摸着那些肆意生长的野草,泪水忍不住夺眶而出。“这里,曾经是我们的家啊……”
李隆基也走了过来,他望着曾经熟悉的宫殿,心中满是感慨。“朕一定要让长安恢复往日的辉煌,不能让百姓再受苦了。” 他的眼神中透露出坚定的决心。
杨玉环站起身,看着李隆基,坚定地说:“陛下,我一定会协助您,无论付出什么代价,都要让长安重新焕发生机。”
二人继续在宫廷内走着,每一步都像是踩在他们的心上。曾经热闹的御花园,如今一片荒芜,池塘干涸,鱼儿早已不见踪影,假山也倒塌了,碎石散落一地。
“还记得我们曾经在这里赏花、下棋,那时的长安,是多么美好……” 杨玉环轻声说道,眼中满是回忆。
李隆基轻轻搂住她:“爱妃,我们会让一切重新好起来的。”
走出宫廷,来到长安的街道上,百姓们的生活更是让人心酸。衣衫褴褛的百姓们,有的坐在街边,眼神空洞;有的带着孩子,四处寻找食物。孩子们面黄肌瘦,眼神中充满了恐惧和无助。
“陛下,娘娘,救救我们吧……” 一个衣衫破旧的老人,拄着拐杖,颤颤巍巍地走过来,跪在地上。
杨玉环连忙扶起老人:“老人家,快起来。我们回来了,一定会想办法让大家过上好日子的。”
老人泪流满面:“自从战乱开始,我们的房子被烧了,家人也失散了,日子实在是没法过了……”
李隆基看着眼前的百姓,心中充满了愧疚。“是朕的错,让百姓受苦了。朕一定会尽快恢复长安的秩序,让大家安居乐业。”
回到宫中,李隆基立刻召集大臣们商议对策。朝堂上,大臣们一个个面色凝重,气氛压抑。
“陛下,如今长安百废待兴,当务之急是安抚百姓,恢复生产。” 一位老臣说道。
“是啊,陛下,我们还需要重建宫殿,修复城墙,加强长安的防御。” 另一位大臣补充道。
李隆基点点头:“各位爱卿所言极是。朕决定,先开仓放粮,救济百姓。同时,安排工匠们尽快修复宫殿和城墙。”
杨玉环在一旁听着,心中也在思索着。“陛下,除了这些,我们还应该鼓励百姓们重新开垦荒地,发展农业。另外,对于那些失去家人的百姓,我们也应该给予关怀和帮助。”
李隆基看着杨玉环,眼中满是赞赏:“爱妃所言甚是。就按爱妃说的办。”
接下来的日子里,长安城内一片忙碌。士兵们打开粮仓,将粮食分发给百姓。工匠们开始修复宫殿和城墙,叮叮当当的敲打声,仿佛是长安复苏的前奏。百姓们也在官员的组织下,开始重新开垦荒地,种植农作物。
杨玉环亲自来到民间,看望那些流离失所的百姓。她给孩子们送去食物和衣物,安慰那些失去亲人的家庭。“大家不要灰心,只要我们齐心协力,长安一定会好起来的。” 她的话语,如同一股暖流,温暖着百姓们的心。
“娘娘,您真是菩萨心肠啊。” 一位妇女感激地说道,“有您和陛下在,我们就有希望了。”
李隆基也日夜操劳,他亲自巡视长安的各个角落,了解百姓的需求,督促各项工作的进展。在他和杨玉环的努力下,长安渐渐有了一丝生机。
然而,重建长安并非易事,困难重重。粮食短缺、资金不足、人手不够等问题,如一座座大山,横亘在他们面前。但李隆基和杨玉环并没有放弃,他们想尽办法,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
一天,杨玉环在宫中翻阅古籍,希望能找到一些有助于恢复长安的方法。突然,她看到了一段关于水利工程的记载,心中顿时有了主意。
“陛下,我有个想法。” 杨玉环找到李隆基,兴奋地说道,“我们可以修建水利工程,引附近的河水灌溉农田,这样既能解决农田灌溉的问题,又能改善长安的环境。”
李隆基听后,眼前一亮:“爱妃这个主意好啊!就这么办。”
于是,修建水利工程的计划开始实施。工匠们日夜赶工,百姓们也纷纷加入其中。经过几个月的努力,水利工程终于完工。清澈的河水缓缓流入农田,干涸的土地得到了滋润,农作物开始茁壮成长。
随着时间的推移,长安的变化越来越大。宫殿逐渐修复,街道变得整洁,百姓们的生活也逐渐安定下来。曾经荒芜的长安,开始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陛下,您看,长安在慢慢变好。” 杨玉环看着眼前的景象,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李隆基紧紧握住她的手:“这一切,都多亏了爱妃。若不是你一直陪伴在朕身边,给朕出谋划策,长安也不会恢复得这么快。”
杨玉环轻轻靠在李隆基的怀里:“陛下,这是我们共同的心愿。只要长安能恢复往日的辉煌,百姓能安居乐业,一切都是值得的。”
长安的复苏之路还很漫长,但李隆基和杨玉环坚信,只要他们携手共进,长安一定会再次成为那个繁华昌盛、充满活力的都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