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中别苑的清晨,阳光暖暖地洒在庭院里,鸟儿在枝头欢快地唱着,仿佛也在为即将到来的归京而欢呼雀跃。李隆基站在庭院中,深吸一口清新的空气,脸上满是振奋与期待。前线传来的消息越来越令人欣喜,安禄山的叛军已被打得溃不成军,叛乱的平息近在眼前,他知道,是时候筹备返回长安了。
“来人!”李隆基高声喊道,声音中透着久违的昂扬。
“陛下,有何吩咐?”一名小太监匆匆跑来,恭敬地垂手而立。
“传朕旨意,即刻召集各位大臣,到书房议事。”李隆基神色坚定,眼中闪烁着希望的光芒。
“遵旨!”小太监领命后,迅速跑开去传达旨意。
不一会儿,大臣们陆续来到书房,他们的脸上同样洋溢着喜悦和期待。“陛下,听闻您召集臣等,可是归京之事有了新安排?”宰相房琯率先开口,眼中满是关切。
李隆基微微点头,说道:“正是。如今叛军已不足为惧,叛乱即将平定,我们也该准备回长安了。这一路,需确保万无一失,诸位可有什么想法,尽管说来。”
“陛下,依臣之见,首先要准备充足的物资。”户部尚书李岘上前一步,恭敬地说道,“这归京路途遥远,随行人员众多,粮草、衣物、药品等物资都需大量筹备。臣已经初步估算了一下,这几日便会列出详细清单,安排人手四处筹集。”
“很好,此事就交由你负责,一定要保证物资充足且质量过关。”李隆基眼神坚定地看着李岘,给予他充分的信任。
“臣定当竭尽全力,不负陛下重托。”李岘拱手领命,眼中透着使命感。
“陛下,关于随行人员的安排,臣也有一些建议。”礼部尚书走上前,“除了陛下和贵妃娘娘,朝中大臣、护卫将士、宫女太监等都需妥善安排。还需考虑到安全问题,挑选精锐的护卫,确保陛下和众人的一路平安。”
“嗯,你说得在理。”李隆基沉思片刻,说道,“此事由你和兵部尚书一同商议,务必周全。将士们跟随朕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归京途中,也不可亏待了他们。”
两位尚书齐声应道:“臣遵旨!”
接着,众人又开始讨论归京的路线。“陛下,归京路线至关重要。”一位老将展开一幅地图,指着上面的路线说道,“目前有三条路线可供选择。第一条路线较为平坦,行程时间相对较短,但沿途经过的一些城镇在战乱中遭受破坏严重,可能会面临补给困难;第二条路线稍远一些,但途径的城镇大多安稳,补给较为方便,不过道路崎岖,车马行进速度可能会受到影响;第三条路线则是山路居多,虽然隐蔽,但道路艰险,且容易遭遇山贼等隐患。”
李隆基仔细看着地图,权衡着利弊。“爱卿们觉得哪条路线更为合适?”他抬头询问众人的意见。
“陛下,臣认为第二条路线较为妥当。”一位年轻的大臣说道,“虽然路途稍远,但补给有保障,且道路状况也不至于太过艰难。只要提前安排好车马和护卫,便能确保顺利归京。”
许多大臣纷纷点头表示赞同。“陛下,臣也觉得第二条路线可行。”宰相房琯说道,“虽然多花些时日,但能保障归京途中的安全和物资供应,这才是重中之重。”
李隆基点了点头,说道:“那就依众爱卿所言,选择第二条路线。传朕旨意,提前派人前往沿途城镇,告知我们的行程,让他们做好迎接和补给的准备。”
“遵旨!”众人齐声领命。
商讨完各项事宜,大臣们纷纷散去,各自忙碌起来。李隆基站在书房窗前,望着外面忙碌的景象,心中感慨万千。他想起了长安的繁华,想起了那座承载着无数回忆的宫殿,如今,终于要回去了。
“陛下,您找我?”杨玉环的声音从身后传来,轻柔而温暖。
李隆基转过身,看到杨玉环,脸上露出了温柔的笑容:“爱妃,你来了。叛乱即将平息,我们很快就能回长安了。”
杨玉环眼中闪烁着喜悦的泪花:“真的吗?陛下,我盼这一天盼了好久。”
“是啊,”李隆基轻轻握住杨玉环的手,“这些日子,多亏有你在朕身边,陪朕度过了最艰难的时光。等回到长安,朕要好好补偿你。”
“陛下,只要能和您在一起,无论在哪里,我都觉得幸福。”杨玉环靠在李隆基的肩上,轻声说道。
“爱妃,这次归京,我们要风风光光地回去。”李隆基说道,“不仅要让长安的百姓看到我们的信心,也要让天下人知道,大唐依旧是那个繁荣昌盛的大唐。”
“陛下,您一定能做到的。”杨玉环坚定地说。
接下来的日子里,蜀中别苑一片忙碌。户部尚书李岘带领着一众官员,四处筹集物资,粮食、衣物、药品等堆积如山,每一样都经过仔细检查和筛选。礼部尚书和兵部尚书则忙着安排随行人员,精心挑选护卫将士,制定详细的安保计划。
“陛下,这是此次归京所需物资的清单,请您过目。”李岘将一份厚厚的清单呈递给李隆基。
李隆基接过清单,仔细地看着,上面详细记录了各类物资的数量、规格和筹集情况。“嗯,爱卿辛苦了,准备得很周全。”他满意地点点头。
“陛下,这都是臣应该做的。”李岘说道,“臣一定会确保物资按时按量准备齐全,不耽误归京行程。”
与此同时,归京的路线也在紧锣密鼓地筹备中。提前派出的使者已经前往沿途城镇,传达了李隆基即将归京的消息。各地官员纷纷行动起来,清扫街道,准备迎接圣驾。
“陛下,前方传来消息,沿途城镇已经做好了迎接准备。”一名信使匆匆赶来汇报。
“很好,”李隆基说道,“告诉他们,一切从简,不可铺张浪费。如今大唐百废待兴,每一分物力都要用在刀刃上。”
“遵旨!”信使领命而去。
日子一天天过去,归京的准备工作逐渐就绪。李隆基站在别苑的庭院中,看着忙碌的人群和堆积如山的物资,心中充满了期待。他知道,回到长安,将是一个新的开始,他要带领大唐重新走向繁荣,让百姓过上幸福的生活。而这一切,都从这次归京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