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县尉把香菱送回来,就去跟明霞郡主告辞。
“这次多亏了朱大人思虑周全,把陈县尉派来帮忙,到时也必做两件冬衣送于县尉大人,了表感谢。”
“郡主客气,洒家就受着了,县衙还有事,就先告辞。”
香菱则把在军营的事仔细说个遍,“你应对的不错。”
武将多直爽,这张将军却粗中有细,知道香菱背后的主子是自己,也难怪能坐上戍边大将军位置。
确定了订单,她即刻打算去布庄把价格谈下来。算来离开南和州也有不少日子,不知府城外的流民,韩大人等人安置的如何了。
“想来有了朝廷的赈灾银子,灾民定能安置妥当。”
李小苗听她如此说,也只是笑笑,但愿如此。
主仆两人经过城门,便有不少流民冲着她们车架喊:“贵人,买了我家孩子吧。”
香菱打帘子一瞧,便见一妇人怀里抱着个七八岁的男孩子,妇人一脸焦急,深秋的天,孩子衣衫单薄,脸上却红的吓人,定是受了风寒。
看他年纪也只比幺弟大上两岁,李小苗心生不忍,“你们母子上来吧,我送你们去医馆。”
“主子不可!”护主心切的香菱立即阻拦,“这若是把病气过给了您,可就不好了。”
“无妨。”
在李小苗的执意下,母子两人上了马车,女人对着她千恩万谢。
“朝廷对你们这些流民已经有了安置,为何还要在府城逗留?”
“贵人,前些日子我们正是听了朝廷的宣传,回了临秋县,可是根本没等来赈灾的银子。无法又回了这里,好歹每日都有人施粥,饿不死我们娘俩。”
李小苗闻言大惊,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测,她又问道:“不知像大婶这样没领到赈灾银子的,可知道有没有其他熟人?”
“怎么没有?我们村光我知道的,不下十户。”
原来真的有人贪赃灾银,其心可诛!
临秋县,这个名字好熟悉,她一时想不起来在哪里听过。
主仆二人先把母子两人送到医馆,她们先去了南和州最大的布庄——玲珑布庄。
“不知玲珑绣坊跟玲珑布庄,背后是不是同一个东家?”香菱小声说。
布庄掌柜的还记得香菱,前不久就是此人从他手里买了一大批麻布。如今见她跟在一个小主子身后,他立即热情的招呼。
“我接下来要谈的,你做不了主,把你们东家找过来。”
掌柜的也不多问,他转进后院,把东家请了来。
眼前的是一名三十岁上下的妇人,她肤若凝脂,一双杏眼放着精光,打从一进来,她就在打量李小苗。
“明霞郡主前来,布庄蓬荜生辉,妾身姓孙,是这绣坊的东家,不知什么事劳您大驾?”
“下人不懂事接了个买卖,谁知对方开价太低,这不向孙东家找补来了。”
妇人捏帕子轻笑:“郡主当真是妙人,就连讲价都说的清新脱俗,只怕我这绣坊庙小,供不了郡主这尊大佛。”
“孙东家客气了,在南和州,谁不知道这玲珑绣坊和玲珑绣庄?您吃肉,也不能不让别人喝上几口肉汤。
况且,孙夫人难道真舍得把单子让给别人?”
她自是不舍得,李小苗的报价,只是让布庄少赚上一些,但商人重利,她不忍心这么大块肥肉飞了,便抱着试探的态度打机锋。
谁知对方人小,但是在讲价上出奇老练,丝毫不退让。
咬咬牙:“这次就当赚个人情,下次可别这么讲价了,不然我这布庄得趁早关门。”
李小苗赶紧道谢,“那我也让个小步,今后绣坊的废料,你尽管派人过来回收,虽说不值什么钱,但是重新加工后不影响销售。”
其他的话一句不多说,下次的事情就留做下次再谈。直接拿出现银,召来自家侍卫押送部分面料回小刘村。
孙夫人心里盘算了一下,如此这买卖还是有的赚头。
等两人又去成衣铺子,给两人买了换洗的衣物赶去医馆时,男童已经喝了副药下去,脸上的潮红渐渐退去。
“多谢贵人救命!”妇人立即磕头。若是儿子有个好歹,她也不想活了。
“快起来,今后我还有事想请你帮忙,到时你别推辞就好。”
这次大单李小苗不放心全权交给别人,把母子两人交给韩樱照看后,交代继续给灾民施粥,她又急匆匆的赶回小刘村。
两人一到家,李小苗便问王氏布料送来了没有?王氏摇头,剩下的面料不多,她也正着急呢。
“这不应该啊,到底哪里出了错?”
于氏听到郡主回来的动静,她再也坐不住,佯装如厕,听到这话暗暗心喜,自己家男人和村里人这是得手了。
郑云得令,立即带十多个侍卫前去搜寻,不料却是在距离县城城门十多里的地方,发现几名侍卫浑身是伤的躺在地上。
原来他们几人押送面料好好的,谁知突然出现一群大约五十来个的蒙面人,把他们故意赶到旁边的偏僻小路,最终双拳难敌四手,就被打晕扔下,劫了马车拉走了面料。
李小苗皱眉,这人怎么知道自己今日会进货?一定是家里出了内贼,那些劫匪明显对安和县城附近很熟悉,那他们会不会就是安和县下的其他村人?
满足以上条件的,一个人的名字呼之欲出。
为了不影响赶工进度,她又多派了些侍卫再跑布庄一趟。
“主子,平白无故丢了这许多面料,您怎么一点都不急?”
“急也没用,这些人无非就是想劫了面料去卖,我们只管盯着县城和州府城门就是。”
于氏乐滋滋的归家,那些被抢的虽然是麻布,但架不住数量多,若转手卖出去也是笔天价银子,跟村里人分分,今后家里的日子也会好过许多。
之前粮价飞涨,为了活下去,村里人家的那点家底,全都进了粮商的口袋,虽然有了灾银,却杯水车薪,到时银子花完,就要卖儿鬻女了。
于氏就一个儿子,自是不愿意与其分离,便透露了明霞郡主不日进面料的口风。
在损害自己家人和别人之间,许多人默契的选择了后者,于是只稍稍推波助澜,这些村民很快行动起来,生死之间,谁还在意对方明霞郡主的身份,先活下去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