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利己的门阀世家
“正事?”
赢辰安眉头微皱,知道长孙洛初今晚来找自己必定是有什么大事要商量,否则以她长孙门阀家主的地位,又何须在这里处处维护自己。
但之前她已经说过了事关秦国,自己并不能允诺她什么。
“你可以先说说看,我不一定能答应,一是如今我还身在帝京,在秦国能做主的只有秦王,二是若是事情重大的话,我也需要时间考虑。”
“很简单。”
长孙洛初一谈到生意上的事情,脸色突然变得严肃了几分,再也没有之前那种撒娇的语气。
只见她神色坚定,声音清冷而有力,说道:“我想要西川的盐田。”
盐田?
赢辰安顿时惊得双眼瞪大,被长孙洛初的话吓了一跳,她是怎么脸不红心不跳地说这件事简单的。
自古以来,军国之事以铁和战马为最,而民生之事自然以粮和盐为最,如西汉《盐铁论》曾载“盐者,国之大宝,民之急需”“自古圣王,皆重盐政,以资国用,以济民生”。
大周王朝一共有三处产盐地。
一是海盐,来自东域齐国和南疆越国的滨海盐场,通过煮海水析出盐精,产量也是最大的。
二是池盐,来自北境秦国和赵国的天然盐池,通过集卤蒸发的生产工艺产盐,产量次之,能供应本国所需以及北境诸国。
三是井盐,来自西川蜀国和巴国的盐井,通过凿取盐井卤水并晒煮成盐,产量是最小的,但品质却是最高,也是供应大周王朝皇室以及诸多门阀世家的用盐。
长孙洛初看上了西川的盐田,自然还是因为盐利巨大。
无论是对大周王朝还是其他封国来说,盐税都在税收中占据三成以上,史称“盐税为国用之大宗”。
“你想要西川的盐田就该问蜀国或是巴国世子,来找我做什么?”
赢辰安有些无语地说道,自己尚不能做秦国的主,哪里还能做蜀国和巴国的主。
“看来我暗示得还不够明显?”
长孙洛初直接道:“秦军虽然没有调动,但是在临近蜀国和巴国的城池修建了大量军仓,前些日子秦军统帅还问我购买了大量止血药材等,难道不是就要对西川动手吗?”
“是吗?”
赢辰安表面仍然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但内心已经是翻江倒海。
自己也是昨日收到书信才知道秦军今日的动向,甚至都不知道秦军到底要攻打哪个封国。
但是,长孙洛初却凭借长孙门阀遍布天下的商队,以及为大军提供物资,能够最快地了解诸国动向,实在是太厉害。
“世子还要和我装?”
“我和你装个毛……”
赢辰安有些无奈地说道:“且不说秦军是否真的能打败蜀军和巴军,就算真的取胜了,盐利如此之大,我凭什么给你?”
“长孙小姐今晚不过只是口头上借我十万两而已,难道就想用这十万两换每年数百万两的盐利,那不得不说长孙小姐确实会做生意,空手套白狼都没你厉害。”
“你是秦国的世子,对秦军的战力还没有信心?”
长孙洛初怀疑赢辰安想故意抬高价格,在这里和自己装上了。
“蜀国是西川大国,亦是圣州‘七大封国’之一,实力本就不弱,更何况大周王朝力在维持各封国均势,以便继续统领诸国,若是秦军获胜,难保大周王朝不会介入。”
赢辰认真分析起来。
“若是大周军队介入晚了呢?”
长孙洛初语气中带着强烈的自信,仿佛一切都在她的掌握之中。
“你这是什么意思?”
赢辰安眉头紧皱,思考长孙洛初为什么这么说。
“大周靠近秦国的东部与东南部,但是秦国函谷关从未被正面攻破过,就算要援助蜀国和巴国,大周军队也不会从这里进攻,直接派大军进入蜀国援助是最好的。”
“可惜,大周与蜀国百年来都是同盟,对蜀国的防范少了,自然也就谈不上在周蜀边境囤积军粮。”
长孙洛初身子突然前倾,更靠近赢辰安,轻笑道:“都说‘大军未动,粮草先行’,既然周蜀边境囤积的军粮不够,你说他们该找谁要呢?”
赢辰安顿时惊得瞪大了双眼,有些难以置信地看着长孙洛初,这话外之音已经够明显。
既然周蜀边境军粮不够,大周王朝肯定会通过当地门阀世家就地取粮,毕竟还要转运的话路上消耗太大还花费时间。
长孙门阀生意遍布中陆,自然是在各地都有粮仓,必定供应军粮的大部分。
若是长孙洛初示意在合理范围内拖上一两天,甚至逼急了让手下一把火烧了自己的粮仓,到时候秦军仗都打完了,大周军队赶着过去送吗?
“所以我已经和世子说过,和我来做生意,对世子也有好处……”
长孙洛初吐气如兰,可是阵阵香风非但未让赢辰安沉醉,反而有一股凉气直冲脑袋。
这是他第一次真的感受到门阀世家大族的恐怖,竟然为一己之私做出这种事情来。
“这件事……可以答应你的。”
赢辰安冷静思考,沉声道:“盐利实在巨大,我只能保证待我归秦后,划分两成给你。”
对赢辰安来说,能够尽早归秦才是最重要的,秦军攻打巴国和蜀国想必也是为自己归秦做准备,这几分盐利自然可以给长孙洛初,等自己归秦自然有办法从其他地方拿回来。
“两成就两成……”
长孙洛初顿时笑靥如花,抓着赢辰安的衣袖笑道:“世子真会体贴人。”
长孙洛初来之前已经算过,蜀国和巴国的井盐供应整个圣州包括皇族、王族在内的所有门阀世家,价格是普通盐的三倍以上,只是拿到两成,便已经有巨大的利润。
毕竟,盐利牵扯甚广,无论是大周还是其他封国,从来都是将盐政分给数十个门阀世家一起经营,两成已经是有史以来占比最高的了。
“但我还有另外一个条件。”
“世子不妨说说。”
“陪我去一个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