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还有案情
“世子……”
赢辰安端起茶杯正要喝,只见李钧儒赶紧摁住他的手腕,脸色有些凝重,对着他轻轻摇了摇头。
“国子监发生大案,难保不是冲着诸封国来的,既然这里已经不安全,您也应该多注意。”
显然,他都开始怀疑国子监茶水也不安全。
“世子,我……我确定这茶没动过……”
这倒是把那个秦国候考生吓了一跳,急得连话都说不全了,端起茶壶对着壶嘴就喝了起来。
“世子,我……断不敢有任何害人之心,但出于您的安全考虑,茶水暂且还是不要饮了。”
他喝了几口茶水,就是为了证明这茶水没问题。
“嗯,我没有怀疑你,只是如今国子监已经不安全,只要凶手一日未被抓住,你们就要多加小心。”
赢辰安起身轻轻拍了拍那个候考生的肩膀,示意不用太紧张。
国子监是圣州文道之圣地,若是在国子监都不安全,有损大周王朝威严还尚是其次,最怕的是诸封国特别是“七大封国”以此大做文章,导致天下读书人对朝廷更加不信任,借此机会延揽天下人才,那才是动摇大周王朝的国本。
大周天子绝对不想看到这样的事情,想必“专司皇命、风闻天下”的“天极司”内卫今日便会掌控国子监,全面排查可能存在的风险。
“天极司”出动,到时事情就不只是追查凶手这么简单了,不管是有还是没,都会办成一个牵连甚广的大案。
“世子……”
此时,一个秦国学子慌慌张张地跑到屋内,气喘吁吁地说道:“那……那个郑国学子醒来了。”
“走,咱们也去看看。”
赢辰安赶紧道。
……
郑国是大周王朝北境封国之一,算是一个中等封国,地处大周王朝和“七大封国”之一的赵国之间。
由于郑国开国国君是大周王朝高祖之后,所以大周王朝和郑国关系十分紧密。
今年郑国一共有八名候考生过来,刚刚醒来的便是今日上午最先发现凶案现场的人,只是当场便吓晕过去。
“你详细说说今日到底看到什么?”
狄伯韬已经摘下裹住口鼻的白布,眼神冷峻深邃,眉宇间透着一股威严,厉声道。
“狄大人,观他情状似是惊魂未定,不如让他想清楚再说。”
站在一旁的国子监“掌丞”张恭礼自然是要维护候考生的,就算还不是正式的国子监学子,但半分的师生情谊还是要讲的。
“嗯。”
狄伯韬贵为九卿之一,自然不可能在众目睽睽之下如此逼迫一个国子监候考生,而且他自己曾经也在国子监学习过,这点面子还是要给的。
“我给他开个定神茶吧。”
跟在国子监“掌丞”张恭礼身边的“医道掌教”时以谦摸了摸自己圆圆的肚子,对一个弟子道:“你快去给他煎一碗。”
“是。”
……
大概一刻钟后,喝了定神茶的郑国候考生终于有些恢复了,但脸色依然苍白,额头上渗着冷汗,显然是惊魂未定。
“我……看他今日未到文华殿上早课,就以为他不适应帝京气候或者身体不舒服,想着过来问问……”
那个郑国候考生双手无意识地攥着衣物,害怕地说道。
“当时房间内还有其他人吗?”
狄伯韬身上带着一种无形的压迫感,继续道:“或者可又看到其他可疑的人?”
“没……没有……”
那个郑国候考生颤声道:“我……就看到他已经跪在地上……身上还全是血……”
狄伯韬知道自己问不出什么来。
他断案数十年,看见眼前这个候考生分明就是一副已经被吓傻的模样,就知道根本不是装出来的。
“昨夜暴雨一直下到丑时(凌晨1点到3点)才停,就算有人过来,暴雨声也掩盖了动静。”
一个大理寺捕快说道。
“听说你们昨日都在文华殿学习,他是何时回来的?”
“大概刚到子时,他说有些困了,便提早走了。”
“奇怪了,昨日很多学子因为暴雨都在文华殿睡,为何他冒雨也要回寝舍睡觉?”
狄伯韬不愧是刑名专家,很快发现了问题所在,眼光如利剑般直射向那个惊魂未定的郑国候考生,沉声道:“而且他子时离开文华殿,仵作说他被杀也是在子时,那么说明凶手是知道他在这个时间会回到寝舍,否则哪有这么凑巧的事情。”
“昨晚甚至更早之前,他有什么奇怪的表现吗?”
狄伯韬似乎已经看到了一丝蛛丝马迹,说道:“将所有郑国候考生甚至北境封国来的也全部问一遍。”
“是。”
数十个捕快连声应道。
“大人……”
一个郑国候考生突然站出来,脸色还有些怪异,说道:“施望明来的时候就知道自己可能有些难以通过国子监选拔考试,所以情绪并不好,只是……”
“说下去。”
“只是他昨天中午就突然变得心情大好,此事其余郑国来的候考生也全部知道。”
突然心情大好?
“他平日功课如何?”
狄伯韬突然问道。
“他功课在众多候考生中算是中等偏下,本次选拔考试应该有些难度。”
“诗学掌教”苏皓驰说道。
“你们已经出好考题了?”
“考题前日便出好,由我和晏夫子负责,另外六位掌教也看过,已经呈送祭酒了。”
狄伯韬先是思索一会儿,顿时脸色大变,说道:“将他屋内的所有书籍拿过来。”
“是。”
“苏掌教,请你看清楚了,你们出的题目可是在这些书内?”
待捕快将十余本书呈上,狄伯韬突然问道。
“这个……”
“诗学掌教”苏皓驰有些为难地看了一眼“掌丞”张恭礼,只见他微微点头,便说道:“确实有部分在这些书内。”
“大概有几成?”
“三成。”
“你们可还记得他带了什么书来帝城,或者又在国子监藏书阁借过什么书?”
狄伯韬目光转向郑国候考生,又问道。
“这些书确实是他自己所带来,昨天中午他倒是去‘正道阁’借过一本《圣言注》,没在这些书里,看来已经归还了。”
一个郑国候考生连忙道。
“什么?”
“诗学掌教”苏皓驰突然惊呼一声,激动地抓住那个郑国候考生的衣袖,大声道:“他看的《圣言注》是哪个版本的?”
《圣言注》是后代大儒对圣人之言的批注,以便天下读书人学习,可是历代大儒对圣人之言一直都有不同的理解,所以有不同的版本。
“是……三百年前鲁国大儒孟载道所批注。”
那个郑国候考生吓得赶紧回道。
“你确定?”
“是那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