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容易打发走了小姑娘,杜敏心想“这个小姑娘也不太聪明的样子,也不知道请这样的人是什么意思。”
收拾了两天,熟悉了东西的摆放位置和价格,杜敏开门营业了,不为别的,只为别让自己手里的钱和东西有个出处。
这个店平时还是挺闲的,只有上学和放学后的时间店里才有些人,卖个本子二分钱,一只不带橡皮头的铅笔一分钱,带橡皮头的二分钱,削铅笔的小刀五分钱,最贵的铅笔是中华hb铅笔,一毛一分钱一支,不过这个买的人最少,一般孩子都是买一分两分钱的那种。
还有小人书,一般的一毛钱一本,厚一点的也就两毛钱,买的起小人书的孩子应该都是家境好的,大多数孩子都是借着看,借一次一分钱。
杜敏总算知道前任店主小刘为啥大半年没往家拿钱了,这家伙,一天下来能卖个一块钱就是好的,大多数时间都是五六毛钱,这要是遇上星期天,一分钱都没有。
这每个月房租就是六块钱,敢情挣点钱都是给房东大姐挣的。
也就是杜敏不靠这个店赚钱,要不是个人都得急死。
日子缓缓的过着,杜敏每天除了看店,就是给黄新如启蒙,背背古诗,学点算数,照着小人书认点字。
黄新如的脑子挺好使的,古诗听两遍就能背下来,数学二十以内的加减法不是问题,字也会认五百多了,一般的小人书杜敏不用给她念,她自己就会读了。
五月里的一天上午,杜敏正坐在桌子旁拿着本故事书给给黄新如讲故事,一个身姿挺拔花白头发的大爷进来了,杜敏招呼他“大爷,要买点什么?”
系统提示她“这个就是子弟学校的高援朝校长。”
“果然是一身正气,两袖清风。”
高校长十分和气的问杜敏“我想给孩子们买点铅笔本子的当奖品,你这里有什么样的?”
“当奖品啊,那得要好看点的,您来看看,这种带橡皮头的铅笔行吗,一支两分钱,还有这种本子,封面图案都挺好看的,也是两分钱一本。”
“嗯,是挺好看的。”
“您给几年级的孩子发这个奖品啊?”
“都发,从一年级到五年级,每个班十个人,一共二十个班,一个孩子两支铅笔两个本子,你算算得多少钱?”
哇,一笔大买卖。
杜敏一边把铅笔本子给整理好,一边算出来数来,“大爷,一共十六块钱。”
“行,你这心算能力不错啊,一口算出来了,给你钱。”
“没有没有,主要是价格都一样,这点好数了就好算了。”
杜敏找了一个大牛皮纸袋子,把所有的东西都装里面递给了高校长,“大爷有需要再来啊。”
“哎,好!”
系统赞叹道“这校长不错,这都是他自掏腰包买了鼓励学生的。”
“真的呀,早说我算便宜点啊。”
“算了吧,人家校长不差你那几分几毛的,你这月房租还没挣出来呢。”
破系统能不能不要戳人痛处。
黄新如忽然说道“妈妈,以后我上学考一百分,也会有奖品吗?”
“当然有了,我家新如这么优秀,以后肯定会有很多很多的奖品。”
黄新如格格的笑了起来,她小小的心里下了一个决定,她以后一定会好好学习,回回考一百分。
时间过得好快,一转眼,放暑假了,杜敏的店越发闲了,她自己不着急,黄新如有点不习惯没有大哥哥大姐姐来的日子,她最喜欢听她们讲话了。
系统提醒杜敏“你该问问借读的事了,人家都报名了,学校教务处有人上班。”
杜敏拿上户口本,关上店门,反正也没有人来,带着黄新如去了子弟学校,看门的大爷瞅了她一眼,见她带着孩子就没管,这阵子都是来给孩子报名上学的。
这个学校挺大的,一进校门是一个大操场,操场上有两个双杠,两个单杠,旁边有一个大沙坑,是给学生练跳远的?一边还有一个篮球架。
操场后边是一排排红砖红瓦的教室,在教室的北边有一排屋子挂着牌子,有人进进出出的,杜敏也朝那走去。
近前一看果然是教务处,屋里还有好几个人,杜敏等了一会儿。
等屋里人少了,杜敏带着黄新如进去了,一个戴着眼镜穿着中山装的中年男人坐在办公桌后面,桌子上厚厚一摞报名表。
见杜敏带着孩子进来了,中年人一边跟面前的人说话,一边拿起一张表格递给杜敏,面无表情的说道“把这个填一下。”
杜敏忙接过来,见上面是一些基本信息,孩子和父母双方的姓名,家庭住址,父母受教育程度,杜敏拿起桌上的笔刷刷几下就填完了,把表格递了回去。
老师看看表格诧异了一下,这字不错啊,又一看,没有爸爸的信息,他点了点,“这里怎么没填?”
杜敏回答说“她爸爸在她小的时候修水库炸死了,我一直没再婚,所以她是单亲。”
老师点了点头,“你这户口不是这里的,家庭住址填的是谁家啊?”
“那个填的是我开店的地址,我就在咱们学校旁边开了一个文具店,叫红星文具店。”
“噢,那行,按规定孩子在这上学得缴借读费,咱们这学校关系是钢厂的,一般都是厂里职工的孩子在这里上学,外来人员上学一学年缴五十块钱,你们没问题吧?”
“没问题,现在就缴吗?”
“你家孩子在家学认字了吗?数学会不会十以内的加减法?”
“会,都会,字会认的不少了。”
“那行,我给你登记上,你拿着条子去财务科交钱。”
顺利的交上了钱,黄新如就这样成了钢厂子弟学校的一名一年级学生,只等着开学分班了。
暑假好像一下子就过去了,黄新如开学了,被分到了一年级二班,一共只有两个班,一个班五十二学生,差不多男女生一半一半,这会儿男孩女孩还没有比例失衡。
第一天下午放学,黄新如兴奋的跑回了店里,“妈妈,我们语文老师是个女的,长得可好看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