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晦整顿好军队,准备出发,但心里仍觉不踏实。
他思前想后,决定再跟宋帝说说心里话,于是又上表为自己辩解。
表章里,他字字有力,句句真情:“谢晦自陈佐命之功,诉忠被谗之冤,誓师讨伐奸臣,望陛下明察忠心!”
表文一送到宋朝朝廷,宋帝刘义隆的火气“噌”一下就上来了,立马下令全国进入战备状态,严令讨伐谢晦。
朝廷上下乱成一锅粥,大臣们忙得不可开交。
檀道济这时已早早回到都城,宋帝一见面就拉着他商议平定叛乱之事。
檀道济直性子,上书便说:“陛下,我与谢晦曾共北伐,昔日入关十策,八九皆出谢晦。
此人才智过人,谋略娴熟,当今几无人能比。
然其未尝独领兵战,军事或非其长。
我佩其智,彼知我勇。今我讨之,正义对叛逆,必能为陛下擒谢晦!”
檀道济主动请缨,宋帝早有预料,心中大喜。
随即召见江州刺史王弘,升其为侍中、司徒,兼管尚书事,并任扬州刺史。
又令彭城王刘义康管荆、襄等八州军事,兼荆州长史,留守都城。
宋帝亲率六军出征,命到彦之为先锋,檀道济为总指挥。大军浩浩荡荡,逆水西行。
此前,袁皇后生下一子,相貌凶丑。
她急忙派人快马报信给宋帝:“此子相貌异常,必祸国殃民,绝不能留,当杀之以绝后患!”
袁皇后善观相,宋帝一听大惊,忙奔至皇后寝宫,掀开帐子,拦住杀子之手,并为子取名为刘劭。
如此,祸根已种下。
彼时宋帝尚在守丧,忌谈生子之事,故令宫中保密。
守丧期满,又因亲征在即,宋帝欲公布得子喜讯,只说皇子初生,皇后尚在月子中。
于是特命皇姐会稽公主进宫,掌管六宫事务。
会稽长公主乃宋武帝正宫皇后所生,嫁于振威将军徐逵之。
徐逵之昔日战死于江夏,此事前文已述。
长公主守寡后节操坚贞,常出入宫中,宋帝便令其暂管宫中事务。
宫中有人主持,宋帝便安心离都,西征而去。
谢晦则令弟谢遁领兵万人,与侄谢世猷、司马周超、参军何承天等留守江陵。自
己则率三万大军,命庾登之总管军事,从江津至破冢,战船相连,旌旗蔽日。
谢晦望江长叹:“悔未用此兵勤王!”然造反之路,已无回头。
随后,他向京城发檄文,称欲进京诛杀三奸臣,顺江而下,占据巴陵。前哨探知宋军将至,按兵不动,以待时机。
此时,大雨连绵十余日,庾登之未发号令,只于船中闲坐。
参军刘和之对谢晦说:“大雨倾盆,敌我皆同,何不速战速决?”
谢晦催庾登之进军,庾登之却道:“水战宜火攻,待天晴备火具,再行出发。”
谢晦觉其有理,仍按兵不动。
其实庾登之并不愿随谢晦反叛。
谢晦仍令其参与军事决策,信其迂腐之言。
谢晦又派小将陈佑割茅草,以大袋装之,挂于船帆桅杆上,风干日晒,以备火攻。
如此拖延十五日,天晴,谢晦方遣中兵参军孔延秀攻彭城洲。
彭城洲岸,宋军军营栅栏已立,由到彦之偏将萧欣守卫。
萧欣胆小如鼠,无奈出战,却躲于阵后,以盾自护。
孔延秀率军杀入,宋军前锋稍退,萧欣便弃军而逃,乘船遁去,余兵亦溃散。
孔延秀乘胜放火,烧毁宋军军营栅栏,占据彭城洲。
到彦之闻败讯,惊慌失措。诸将请退夏口驻扎,待后续部队。
到彦之害怕退军会被责罚,就留在隐圻防守,派人催促檀道济前来会师。
檀道济率军赶到后,士气才重新振作起来。
谢晦听到孔延秀胜利的消息后,又上表提出要求,言辞中充满了骄傲和放肆。
表文中有将在宗庙中处决四个奸臣,在皇宫的南门悬挂三个奸臣的尸首,为两个台衙昭雪冤屈,证明两个藩镇无罪等说法。
表中所提两藩镇,一为谢晦自己,一为檀道济。
他以为檀道济同谋,必难独善其身,故替檀道济解脱罪名。
岂料辅佐皇帝西征之大元帅,正是南兖州刺史檀道济。
表文刚发出去,军报就来了,说是檀道济和到彦之已经合兵一处,渡江前来。
谢晦吓得惊慌失措,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正在焦急之间,孔延秀也战败回来了,报告说彭城洲又被夺回去了。
没办法,谢晦只好整顿军队出营眺望,远远看见有战舰驶来,不过一二十艘的样子,还以为来兵不多,可以不用担心。
于是命令各舰列阵以待,呐喊扬威。那些来舰停泊在江心,并不前来交战,谢晦也命令军队不要进攻。
到了傍晚时分,东风大起,来舰从四面八方聚集而来,前后相连,不知道有多少兵船,而且处处都悬挂着檀字旗号。
突然听到鼓声大作,来舰像飞一样驶来。
这一惊非同小可,谢晦慌忙下令迎战,偏偏部众不战先溃,顷刻间四散而逃。
谢晦也只好逃回巴陵。
接着又想到巴陵地方狭小,一定不能守住,索性在夜里乘坐小船,逃回江陵去了。
以前担任豫州刺史的刘粹,被调到雍州任职,并奉命去攻打江陵。
他匆匆赶到沙桥,却被周超率军击败,一直退到数十里外的地方。
周超收兵回城后,看见谢晦狼狈逃回,才知道军队已经全面溃败,不由得又忧又惧。
谢晦惭愧地向周超道歉,并嘱咐他合力坚守,但周超假装答应,却在夜里偷偷逃跑,去投奔到彦之的军队。
谢晦失去了周超的支持,更加慌张,又听说守兵也已经溃散,没有一个人可以依靠。
于是急忙和弟弟谢遁以及侄子谢世基、谢世猷,一共七个人骑着马,从城北逃走。
谢遁身体肥胖,骑不了马,谢晦只能沿途照顾他,因此行进速度不快。
他们刚逃到安陆,就被守吏光顺之逮捕。
这七个人没有一个人逃脱,全部被拘禁在囚车里,解送到皇帝出巡的行宫。
庾登之、何承天、孔延秀等人,也都投降了。
宋帝打了胜仗后凯旋回朝,进入都城后下令处死了谢晦、谢遁、谢世基、谢世猷,还把谢爵也从监狱里提出来,一起在闹市中斩首。
谢晦很有文才,他的侄子谢世基,更是擅长吟诗。
临刑时,谢世基还在吟诵连句诗:“伟哉横海鳞,壮矣垂天翼!一旦失风水,翻为蝼蚁食!”
谢晦听了也不由得技痒,随口续接道:“功遂侔昔人,保退无智力,既涉太行险,斯路信难陟。”
叔侄俩吟完诗后,就伸头就戮。真是迂腐可笑。
忽然,有一个年轻女子披散着头发,光着脚,哭着跑了过来。
她看见谢晦后,就抱住谢晦的头,一边舔一边哭。
刑官因为行刑的时间已经到了,就劝这个女子让开,但她却和谢晦诀别道:“大丈夫应该战死沙场,怎么能在市井中被处决呢?”
谢晦凄然地说道:“事情已经这样了,不必多说了。”
话音刚落,一声炮响,谢晦的头颅就随着刀落而下。
那个年轻女子还晕倒在地上,被旁边的人救醒后,抬进轿子里,飞快地离开了。
欲知这女子是谁,且待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