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因为没有攻灭高句丽而认为没有成功而后悔,但是唐朝的战果、收获远大于损失、消耗。其实这次出征是唐太宗与唐军取得了胜利,这是不可能被改变的事实。
李世民是很自责的,对于他这样水平的人来讲,居然会不能一战拿下高句丽,还真让他们拖到了唐军不得不撤退的程度。
贞观上将、天可汗能忍这种屈辱?
但话说回来,此次唐太宗在征讨高句丽的战争中,相继攻占玄菟、横山、盖牟、磨米、辽东、白岩、卑沙、麦谷、银山、后黄十座城,徙辽、盖、岩三州户口七万人到华夏,新城、建安、驻跸三大战,消灭大量高句丽军队,斩获高句丽军首级四万余级,唐军士兵死了接近两千人,马匹死了八千匹。
通常杀敌数远多于斩首数,例如明朝万历年间的平壤之战明军斩首就八百、但是小西第一军损失却超过一万。
唐太宗李世民亲征高句丽时,唐军取得多次大胜,单是其中消灭高句丽的高延寿高惠真15万军队的那次,唐军还缴获马五万匹,牛五万头,铁甲万领,以及大量其他装备。所以唐太宗亲征高句丽,唐朝的战果远大于损失。
唐太宗亲征高句丽,攻克十座城,占领了辽东大片土地。之前,辽东被高句丽占据了二百余年,而且辽东是高句丽的战略要地及重要经济支撑点。
自此,唐朝在辽东地区打入了一个厚重的楔子,为以后对高句丽的军事征伐建立起了牢固的前哨阵地。
唐太宗亲征高句丽,还大量歼灭了高句丽军队的有生力量,高句丽军队的精锐部队几乎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
而且,这次征伐使高句丽人口锐减,高句丽的社会生产力遭受严重破坏,国力衰落。
完全可以说,此战不但彻底打废了高句丽继续冉冉升起的国势,还彻底让他丧失了和唐朝继续作对的国力。
其实在李世民的执政生涯里有很多的战争都是基于此等目的:为大唐清理所有有可能妨碍到的势力,给大唐提供一个和平安稳并以大唐为中心的政治经济军事环境。
这也是为何王玄策一人灭一国却在回国后没有受到多大的隆重奖赏的原因:
北天竺再怎么烂,那也是大唐用来进行对吐蕃进行钳形合围的盟友,在战略上的意义重大,不需要有多高的战斗力,只要能存在就行,北天竺如果没了,则吐蕃可以从被唐朝合围逼迫的圈子里逃出去,往南方去发展势力来图存。
以前的大战略就是和吐蕃打,长途跋涉又有高原反应,大唐的军队到了高原战斗力直接对半砍了,而且打一次的战果实在是太亏了,就算打赢了,吐蕃那种穷地方能有什么?
所以贞观事情朝廷就干脆把吐蕃的手脚全部逼回到高原内,让他们扩张出去的势力被斩断,不让他们出来高原,让他们自生自灭到国力衰退再也没有强国的劲头。毕竟世界这个牌桌几千年,能笑到最后的只有华夏一家。
吐蕃在历史上也确实只有唐朝那段时期,由于降雨线的北移和温暖季的到来,才人口大增国力增强的,在唐朝灭亡之后,恰巧这段温暖纪元也结束了,吐蕃确实再也没能崛起过一次。
咱们不得不承认古人的智慧,已经贞观天子和宰相们的高瞻远瞩啊!
所以说,你看吧,现在好了,王玄策把这个计划给毁了,但人家忠肝义胆你也不能寒了心是吧?而且北天竺虽然地盘大又一年四熟很富裕但确实不是什么战斗力强国,所以唐朝朝廷也没怎么大肆封赏此战,当然也没有苛刻年轻人的报国之心。】
“难怪唐朝一人灭一国这样的壮举没有在史书上大加宣扬啊!”汉文帝刘恒适才恍惚的说道。
“这个唐太宗不愧是被誉为朕之后千古一帝的贤君人物,就算是有着皇帝之中最强的统军能力,也能按耐住自己的性子来选择对国家最有利的战争形势!”刘恒喃喃的感慨着,“这样的皇帝才能缔造出唐朝那样强大的国家!”
刘启现在还是有些年轻的,急躁的性子在此时也并没有收敛多少,他直接带着不解的语气急迫的问道:“父皇,既然唐朝的实力当时已经是最强大的了,为何不干脆把周边的哪些威胁中原的国家一鼓作气的全部灭掉呢?”
“儿臣记得,这个吐蕃后来可是在唐朝势微的时候,没少落井下石啊!”
“这样子看来唐朝岂不是养虎为患了?”
刘恒摇了摇头,耐心的解释道:“唐朝确实有实力可以强行灭掉周边的那些虎狼之国,但是暴力的手段始终是不如怀柔的啊!”
“你想一下,唐朝人要到那么远的高原上去,不提伤亡而言,打赢之后能收获什么?”
“当时是土地啊......”刘启自己说完都愣住了,天幕可是说那片土地完全是穷乡僻壤。
“一大片无法耕种的土地和无数张嗷嗷待哺需要养活的人口?这是负担!”
“你还要记住,军队是性子最直接的一群人,只要封赏足够的厚实,就可以带出一支士气高涨的军队。而且唐朝的府兵制也恰好是这样分封自己的将士们的。”
“可是,这样一片无法生存的土地,就算给将士们分封了又有什么样的方式来服众呢?就不怕哗变吗?”
刘恒一字一句耐心的解释着自己的理解,刘启这才恍然的点了点头,难怪王玄策的功绩没有被大肆的封赏啊。
这要是放在他身上,王玄策这种盘外意外的破坏了帝国大战略的情况,他都恨不得拿棋盘砸死他了。
【贞观二十一年,即公元 647 年的早春二月,春风轻拂着大地,但皇宫内却是气氛凝重。
唐太宗李世民端坐在龙椅之上,他那双深邃的眼眸凝视着眼前的地图,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心中正谋划着一场重大的军事行动——出兵攻打高句丽。
朝堂之上,大臣们议论纷纷。有人指出,高句丽凭借其险峻的山势构建城池,可谓是易守难攻之典范。
若贸然强攻,恐怕会损兵折将、得不偿失。
然而,也有一些智谋之士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可派遣一支精锐的偏师对高句丽进行出其不意的袭击与骚扰。如此一来,高句丽国民必将疲于应对,农耕时节亦会受到严重影响。长此以往,只需数年时间,高句丽必然会因为粮食短缺而陷入混乱,最终走向土崩瓦解。
唐太宗静静地聆听着众臣的意见,不时微微点头表示赞同。经过深思熟虑之后,他果断地采纳了这一策略。
而此时秦王府老臣们,贞观名臣之中仅存的房玄龄早已经病入膏肓,他纵然是托着自己病重的身体还是要力劝李二不要再征伐高句丽了,小心步入到了隋朝的后尘。
毕竟大隋那么大的一个国家被高句丽给拖垮的结局实在是让人感到后怕。
其实房玄龄自己也知道劝不住李世民的,因为早在三年前他就跪在太极宫前给李世民说,你都一把岁数了,要是亲征出点意外怎么办?信不信我一头撞死在这大殿上。
然而李二只是笑着把老房给扶了起来,趴在他的耳边说:信不信我给你找个小老婆?
于是李世民照样亲征去了,嗯,魏征死后确实没有人能再管得住放飞自我的李世民了。
所以,三年后的房玄龄纵然是上了一道很有名的劝疏,还流传到了后世,但此时的他劝皇帝更像是身为老友和老臣对皇帝的一种尽责的例行公事罢了。
反正李世民这次也不亲征了,反正自己劝也劝不住,反正大唐上次已经把高句丽打残了,接下来收尾还能翻车不成?
于是,在这个充满生机与希望的三月,唐太宗下达诏令,命令牛进达将军率领陆军,李积将军则统领水军,两支大军分别从陆路和水路进发,一同对高句丽展开凌厉的进扰攻势。
一时间,旌旗飘扬,战鼓雷鸣,大唐军队如汹涌澎湃的洪流一般向着高句丽滚滚而去。
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47年,太宗命牛进达、李积、李海岸率军从水陆两路进扰高句丽。
李积率军渡过辽水,途经南苏等数座城,高句丽兵多背靠城墙拼战,李积将他们打败,并焚烧其外城后回师。
牛进达、李海岸率军进入高句丽境内,经历一百多次战斗,战无不胜,又攻克石城。
进军到积利城下,高丽兵一万多人出城迎战,李海岸将其击败,斩首二千级。
十二月,高句丽王让他的儿子莫离支高任武入朝谢罪。
百济与新罗也参与进了唐与高句丽的战争,百济在此期间攻破了新罗13座城。
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古神感率唐军渡海攻打高句丽,遇到高句丽军步骑5000,唐军在易山击破了他们。
大唐其实这时候才想明白,早知道水师这么好用啊,要是第一次北伐的时候在安市城久攻不下时让水师绕后包抄不早就结束了吗?
有点可惜,如果李世民当初第一次就选择让水师来运送粮草和让李积坐船绕后配合他的亲征主力包抄的话,恐怕还真能在贞观十七年的时候,在半年之内灭掉高句丽。
当晚,1万多高句丽军袭击古神感的船,再次被古神感击败。 薛万彻率唐军渡过鸭渌,到达泊灼城,高句丽人害怕,放弃邑居而逃跑,大酋所夫孙抵抗,薛万彻击斩所夫孙,又击破3万高句丽援军。
《新唐书》记载道:“万彻度鸭渌,次泊灼城,拒四十里而舍。虏惧,皆弃邑居去。大酋所夫孙拒战,万彻击斩之,遂围城,破其援兵三万,乃还。”】
李世民有点心虚的看了看房玄龄的方向,发现老房只是哀怨的瞅着他不说话,咳咳的两声代表的皇帝尴尬。
“那个,玄龄啊,你是朕的心腹,你知道的,朕很信重你的,你可是我大唐的第一重臣的。”
房玄龄不语,只是默默的盯着李世民的眼睛,随后幽怨的说道:“那陛下您还把我当成猴子来耍吗?”
别说李世民此刻有些尴尬了,要不是李二是皇帝,老房又是大相公,殿内的这群人早就爆笑起来了。
整个朝廷里谁不知道大名鼎鼎的、权力滔天、圣眷隆重的房玄龄是个怕老婆的?拿给房玄龄娶小老婆来威胁他,简直是不要太阴了!
李二咳咳掩饰自己的尴尬,“肯定是后世在胡说八道,朕怎么可能会对爱卿讲出这种话来?”
倒是李积在堂下心中顿感可惜,怎么不详细讲一讲我怎么打的仗啊?
这也太简单了吧?李世积被皇帝委任去打高句丽,然后大胜,然后再胜,每次胜伤亡了对面多少人,打下来了多少城池,这就没了吗?
你不多讲讲厉害的李积大将军是如何在战场上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的吗?
李积由是如此心中顿感郁闷,他总感觉虽然天幕是在讲他的“高光时刻”,但是貌似和他没有多大关系一样,更多的篇幅是在讲着大唐远征高句丽的意义,以及大唐贞观年间的战略规划。
拜托了,我可是主将啊,怎么一点细节都没有呢?
李世民打断了一旁魏征准备开口的动作,他的眼睛闪烁着光亮连忙道:“这后来的贞观政策诸位觉得如何?这些可都是能为我大唐现在提供经验的宝贵政策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