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彧放下卷宗,揉了揉酸涩的眼睛。他知道,自己不能再这样熬夜了。
他起身走到窗边,推开窗户,一股清新的夜风迎面吹来,让他精神一振。
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感受着夜的宁静。
远处,传来阵阵更鼓声,提醒着他时间的流逝。
荀彧关上窗户,回到桌案前,将卷宗整理好,然后吹灭了油灯,走出了书房。
他穿过庭院,来到卧室,躺在床上,却怎么也睡不着。
他脑海中不断浮现着侄儿们远去的背影,以及荆州战事的情景。
他知道,荆州之战至关重要。荆州地处南北要冲,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如果曹操能够拿下荆州,便可以进一步威胁江东,进而统一天下。
然而,刘备也不是易与之辈。他占据荆州多年,深得民心,而且麾下有一批精兵强将,例如关羽、张飞、赵云等人,都是万人敌。
曹操与刘备的荆州之战,注定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拉锯战。
想到这里,荀彧不禁叹了口气。他深知,乱世之中,百姓最是受苦。他希望战争能够早日结束,让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
……
襄阳城,招贤馆。
王厚坐在主位上,看着台下熙熙攘攘的人群,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自从他发布招贤令以来,前来应募的人才络绎不绝,其中不乏一些有真才实学之辈。
王厚深知,人才是战争的关键。他需要招募更多的人才,来帮助他打赢这场战争。
“诸位,”王厚站起身,朗声道,“我奉丞相之命,前来襄阳招贤纳士。如今荆州战事胶着,我军急需人才补充。希望诸位能够各尽所能,为我军效力,为天下的统一贡献一份力量!”
王厚的讲话慷慨激昂,充满了感染力,引起了台下众人一阵阵的欢呼声。
“王将军,我等愿效犬马之劳!”
“王将军,我等愿为丞相效力!”
……
王厚看着台下群情激昂的众人,心中充满了信心。他知道,有了这些人才的帮助,他一定能够打赢这场战争。
接下来,王厚开始对前来应募的人才进行考核。他根据每个人的特长,安排他们担任不同的职位。
有些人精通兵法,被安排到军中担任参谋;有些人擅长政务,被安排到地方担任官员;还有些人精通医术,被安排到军中担任军医。
王厚对人才的重视,赢得了众人的尊敬和爱戴。
……
数日后,荀彧的两个侄儿,荀文广和荀文谦,也来到了襄阳。
他们听闻王厚招贤的消息后,便立即动身前往襄阳。
他们来到招贤馆,见到了王厚。
“王将军,我等是荀彧大人的侄儿,特来投奔将军。”荀文若恭敬地说道。
“好,好。”
王厚对荀文若和荀文谦非常重视,将他们安排到身边担任幕僚。
江夏城中,刘备烦躁地在中军大帐内来回踱步,厚重的脚步声在寂静的帐内回荡,彰显着他内心的不安。诸葛亮则端坐于一旁,羽扇轻摇,眉头紧锁,凝视着跳动的烛火,仿佛要从中窥探出未来的走向。二人皆一言不发,帐内气氛凝重得令人窒息。
终于,刘备打破了沉默,语气中带着一丝焦虑:“军师,那王厚在襄阳广招贤士,听闻应者云集,短短数日,荆州英杰已去大半。如此下去,不出半年,荆州岂不尽落入曹操之手?”他重重地叹了口气,言语间充满了担忧。
诸葛亮轻叹一声,羽扇的摇动也慢了下来:“主公所虑,正是亮之所忧。荆州本就人才匮乏,如今人才流失,我军实力必然受损。”他顿了顿,目光深邃,“王厚此举,正中我军软肋啊。”
刘备停下脚步,走到诸葛亮面前,语气中带着一丝急切:“那该如何是好?总不能眼睁睁看着荆州才俊尽入曹营吧?那王厚诡计多端,又深谙用人之道,若让他在荆州站稳脚跟,我等处境将更加艰难。”
诸葛亮缓缓放下羽扇,目光炯炯地看向刘备:“主公莫急,需从长计议。王厚招贤,倚仗的是曹操的权势和财力,我等虽不如曹操富有,却可另辟蹊径,以仁义之名,招揽天下贤士。”
“军师的意思是,也效仿王厚,广发招贤令?”刘备问道,语气中带着一丝疑惑,“可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财力雄厚,我等如何与之抗衡?”
诸葛亮微微一笑,胸有成竹地说道:“主公此言差矣。曹操虽挟天子以令诸侯,名为汉相,实为汉贼,天下有识之士,皆耻与之为伍。而主公仁义之名远播,又是汉室宗亲,匡扶汉室,乃是名正言顺,何愁无人来投?”
“军师所言极是!”刘备闻言,精神一振,脸上愁容尽散,“我这就吩咐下去,广发招贤令,务必将荆州英才聚集于我麾下!”
诸葛亮点点头,却又说道:“只靠招贤纳士,恐怕还不足以与王厚抗衡。需知王厚此番前来,不仅仅是为了招贤,更是为了笼络人心,巩固曹操在荆州的统治。我等还需另寻良策,方能破除王厚的计谋。”
刘备不禁又有些担忧:“军师有何妙计?”
诸葛亮沉吟片刻,说道:“王厚初来荆州,根基未稳,我等可趁此机会,散布谣言,败坏他的名声,使其难以立足。”
“散布谣言?”刘备有些犹豫,“如此一来,岂不是有损我仁义之名?”
诸葛亮解释道:“主公勿忧,我等只需散布一些似是而非的消息,让人心生疑虑即可,不必太过分。比如,可以散布王厚贪赃枉法、欺压百姓的消息,如此一来,即使有人才前来投奔,也会心存顾虑,不敢尽心尽力为王厚效力。”
刘备想了想,觉得诸葛亮此计甚妙,于是点头同意:“就依军师之计行事。”
诸葛亮又说道:“除此之外,我等还需加强江夏的防务,以防曹操趁虚而入。”
刘备点头称是:“军师所言极是,我这就去安排。”
二人商议完毕,刘备立刻下令广发招贤令,并派人暗中散布关于王厚的谣言。同时,加强江夏城防,严阵以待,以应对可能发生的变故。
建业城,孙权的书房内,气氛凝重。孙权眉头紧锁,来回踱步,口中喃喃自语:“这王厚,真是心腹大患!短短数月,竟然拉拢了荆州大半英杰,如今连江东的人才也开始被他吸引,长此以往,我江东基业危矣!”
周瑜身着戎装,快步走进书房,抱拳道:“主公,臣听闻王厚在襄阳广纳贤士,江东才俊纷纷前往投奔,此事非同小可,需早做决断!”
孙权停下脚步,看向周瑜,语气中带着一丝焦虑:“公瑾所言甚是,这王厚如鲠在喉,不除掉他,我寝食难安!只是这王厚如今在曹操帐下,深受曹操器重,该如何除之?”
周瑜自信一笑,道:“主公莫急,瑜已有计策。”
孙权闻言大喜,连忙问道:“公瑾有何妙计,快快说来!”
周瑜走到孙权身旁,压低声音说道:“曹操生性多疑,又刚愎自用,我等只需稍加利用,便可使其自乱阵脚。只需在许昌散布谣言,就说王厚拥兵自重,意图谋反,欲与曹操三分天下,曹操必然会对王厚心生猜忌。”
孙权听罢,不禁拍手叫好:“妙计!妙计!此计甚妙!曹操多疑,必然会中计!只是,这谣言该如何散布才能令人信服?”
周瑜胸有成竹地说道:“主公放心,瑜已安排妥当。我已派人前往许昌,暗中散布谣言,并伪造一些书信和证据,以证明王厚有不臣之心。届时,曹操即便不全信,也必然会对王厚产生怀疑,如此一来,王厚在曹操帐下便难以立足。”
孙权兴奋地搓着手,说道:“如此甚好!如此甚好!只要曹操怀疑王厚,王厚便不足为虑了!公瑾此计,真乃妙计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