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版印一万张,主要是纸张费用,要五十多两。
报纸在这个时代绝对是空白。
贾芸很有信心能一炮而红。
顺带把射雕带到更高的高度。
射雕现在卖的其实已经算好了,只是贾芸的诸多谋划布局都很急,他要打开京师外的市场,射雕的热度绝对要更高些才行。
况且等的时间久了,跟风盗印的肯定也多了。
得把时间差打好。
看着眼前一伙少年,贾芸目露欣慰之色。
时间不长,但这帮小家伙都成熟了不少。
眼前这几个,识字都在一千以上,帮的上忙了。
“大家就按我画的版开始吧。”
贾芸摊开纸,大约是比后世四开纸都要大不少,都快有一米大小了。
内容则是分为几个版块。
第一版是京师要闻,主要内容来自邸抄。
这个不犯忌,在这个时代有不少专门的录抄人,就是在朝廷宫门外等着抄邸抄。
他们不是为了赚钱,是为了掌握朝廷资讯,当然也不可能有什么机构主动对民间发行。
民间要知道朝廷动向,等着官府发布文告。
或是读书人转告。
所以封建王朝,读书人和书香世家在民间很有地位,原因就是他们原本就是国策的讲解人,具有一定的权威性。
第二版,是民生相关。
第三版,坊间趣闻。
第四版,小说连载。
暂时就是这样,每天连载射雕一千字。
至于报纸定价……前三个月九十期,全部白送!
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
……
傍晚时分。
天色阴沉,北风呼啸。
没过多久,就是如断银扯絮般落下雪来。
这个天气,很多原本要进京城的人停了行程,就地打尖。
在城门关闭之前,最后一波入城的人也终于赶到了。
“好在赶上了!”
“是啊,刘兄,咱们够走运的,不然只能在附近村子找个宿处了。”
“估计全天下也没几个举子比咱们窘迫了。”
“哈哈,读书人清寒些好!”
守城的兵丁看着两人,心知是提前来应试的举子,也不为难,挥了挥手令他们入内。
这两人在举子群体里算是穷的。
背囊书袋,加上每人一柄伞。
安步当车,连头毛驴也没有,走的满脸灰,风尘仆仆。
两人倒是都无所谓。
一个江苏人王安国,一个山东人刘统勋,两人从水路北上入京,从通州下船步行抵崇文门。两人都是家世清寒,但都天资过人。只是王安国的天资要差些,比刘统勋要大六岁,已经年过三十。
就算如此,能过乡试成为举人,入京赴试,已经是全国几十万读书人中的成功人士了。
可以说是精英中的精英。
刘统勋其实是官员之后,但其父清正,家风尚廉,为官多年也没多少家产。
王安国家世代耕读,家中供养多人读书,家境也是极为窘迫。
要不然也不至于两个举人都无书童伴当,更无车马随行。
“王兄,打算在哪处寺庙寄居,还是去会馆?”
“我打算去高邮会馆,刘兄呢?”
“在下打算去找个寺庙,会馆人多嘈杂,小弟不喜。”
有钱的举子当然是住客栈,甚至包个小院单住。
没钱的,就是住寺庙,道观,或是住会馆。
食宿均不收钱,或是收的很少。
但要来的早,再过一个月,京城的寺庙道观和会馆就都差不多住满了。
就在此时,眼尖的刘统勋一眼看到城门侧张贴的榜文。
“贾记印书局招募文字编辑,以举人秀才为优。”
“俸给每月五十两银,包食宿。”
“所为是编辑校对报纸文字。”
两个举人面面相觑。
两人都是一头雾水。
不知道这“报纸”是什么东西。
但对工作内容和报酬,两人均是有些动心了。
再往城中走了里许,终于遇到个有报纸的店铺。
一群人已经在围抢。
刘统勋身手敏捷,冲入人群中果断抢了一张。
两人凑在一处,瞄了几眼之后,眼睛早就移不开了。
第一版正面是抄录的邸报。
对举人来说,研读朝廷邸抄也是必修课。
毕竟举人都可以直接当官了。
读邸抄,研究朝廷大政,稍微有些抱负的举人都会在此事上用心。
除了邸抄外,还有官员调任,升迁,贬黜等官场消息。
这些消息要用些心思都能打听到,但统一登载在报纸上,可谓一目了然,省了不少心力和时间去打听。
对一些官场小白相当有用。
第二版则是民生相关,汇总京师当日物价。
除了几家大型坊市菜场的综合价,另外还有盐价,米价,炭价等大宗民生相关货物的价格。
包括附近外府的物价,是每天贾芸派人到崇文门,寻得外来的商人打听的确切消息。
甚至因科考在即,加了各处客栈的入住率,还有寺庙,会馆的入住率调查版块。
两个举人都是赞叹不已。
“会试在即啊,发行这报纸的贾记印书局有心了。”
“嗯,原来高邮会馆住满了啊,小弟差点扑了个空。”
刘统勋又看了几眼,只觉得商人对这个版块会很有兴趣。
就是普通人家,关注物价起伏也有用处。
因为这年头一般人家,粮食都是按石去买,毕竟交通物流不方便。
一次买个几斤的是最穷的贫民家庭。
中产家庭,一次买几石米和面,还有油和盐,肉,鸡,鱼,这才是正常状态。
最近的菜场,可能相隔几里,十来里。
天天买菜,吃进肚里的还不够来回跑消耗的呢。
所以这个版块,比邸抄版更吸引人。
接下来是坊间趣闻版。
某坊某家发现了三条腿的青蛙。
某家小子不听话爬树摘枣子,不幸摔折了腿。
某家妇人偷情被抓奸,当街剥衫……
刘统勋和王安石都是笑着摇头,移开眼光。
这一版,估计感兴趣的人更多,但两个举子毕竟是正经读书人,对这些家长里短,花边新闻的兴趣反而不大。
再移向看射雕版块,两人顿时就是被吸引住了。
两人眼里,连载的射雕已经是写到郭靖初识黄蓉那一折。
短短几千字。
郭靖的憨厚大度。
黄蓉的娇俏可爱。
真的是字字珠玑,人物跃然纸上。
这时代的文人小说,过雅。
民间话本,过俗。
射雕正处于两者之间,侠客的侠气,江湖儿女经历的丰富多彩,加上描述水准确实是文白相间,文字精采之至。
可以说在这个时代就是降维打击。
两人一眼看入迷了,一点也不奇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