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十二年,于刘封而言,显得格外充实。
然而,在这一年余下的悠悠时光里,他却过得纯粹,仿佛回归到一种质朴而简单的生活节奏之中。
刘封每日不知疲倦地往返于家中与田地之间,那股全身心投入的劲儿,仿佛已然将自己视作一名地道的质朴农户。
周不疑见此情形,常忍不住打趣道:
“兄长放着好好的少将军不做,偏要去做那田间耕作的农夫,这可真是奇事一桩啊!”
刘封听闻,只是微微一笑,眼神中透着笃定,回应道:
“民以食为天,我如今所操办之事,乃是关乎民生的重中之重,又怎能不竭尽心力呢?”
言罢,他又转身投入到田间地头的忙碌之中,丝毫不在意旁人的调侃。
刘封的一举一动,很快便传至刘备耳中。
起初,刘备听闻刘封整日忙于种地,还宣称寻得两种高产且易种植的作物,心中满是怀疑。
在他的认知里,世间怎会有如此近乎完美的农作物?
这听起来更像是天方夜谭。
但随着刘封日复一日地在田间忙碌,那胸有成竹的模样,让刘备心中不禁泛起嘀咕。
他暗自思忖,自己这位养子向来行事稳重,应不会做些徒劳无功之事,渐渐地,心中也有了几分将信将疑。
就这样,在时光的悄然流转中,建安十三年悄然来临。
这一日,明媚的阳光透过太守府雕花的窗棂,如丝丝缕缕的金线,洒落在刘备与诸葛亮身上。
二人正围坐在桌前,神情专注地商讨着政务。
诸葛亮神色凝重,眼中透着忧虑,缓缓说道:
“主公,近日荆州牧刘表卧病在床,身体状况每况愈下,恐怕时日已然不多了。”
刘备听闻,不禁长叹一声,脸上满是惋惜之色:
“可惜啊,大汉又要痛失一位颇具能力的宗室。刘表经营荆州多年,也算保得一方安宁。”
诸葛亮微微点头,继续说道:
“不仅如此,北方局势也动荡不安。
听闻曹操命人在邺城于漳水训练水军,那规模甚是浩大。
曹操本人更是亲自坐镇许都,虎视眈眈地窥视着荆州,随时都有南下的可能。”
刘备听闻,脸色瞬间变得凝重。
他霍然起身,在屋内来回踱步,面露愁容:
“如今真是多事之秋啊!曹操若要南下,新野首当其冲。
恰逢景升兄重病,也不知襄阳城内如今情况怎样,是否安稳。
一旦曹操大军压境,荆州可千万不能未战先乱啊!”
历经过徐州的波折,刘备对那些世家大族的行径已然看透。
他深知以当前局势,曹操大军南下之时,难保那些世家大族不会为了家族富贵而屈膝投降,这无疑是荆州面临的一大隐患。
就在刘备忧心忡忡之际,门外传来通传声:
“陈到将军求见。”
刘备赶忙吩咐将陈到请进。
陈到步伐沉稳地踏入屋内,见诸葛亮也在,便向诸葛亮微微行礼,而后转身面向刘备,神情恭敬地汇报:
“主公,今日少将军又前往邓家庄,据悉前番种植的两种作物已然成熟,今日便准备收割。”
这邓家庄,正是刘封与徐庶精心选定试种玉米、番薯的村庄。
刘备得知此事后,特意命陈到密切关注,一旦有任何动静,即刻来报。
刘备听闻今日便能知晓那两种作物的产量,心中不禁有些紧张,仿佛在等待着一个决定命运的答案。
一旁的诸葛亮同样满怀期待,目光中透着急切,似乎也想尽快得知这两种神秘作物的结果。
此时的邓家庄,呈现出一片热火朝天的忙碌景象。
金黄的阳光洒在广袤的田野上,仿佛给大地披上了一层金色的纱衣。
刘封站在田间,神色紧张地注视着农户们收割之前种下的番薯与玉米。
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忐忑,毕竟这关乎着他改变新野的宏伟计划。
待收割完毕,他迫不及待地来到那位负责种植的老者身旁,急切地问道:
“老丈,怎么样?这产量算得上高吗?”
老者望着眼前堆积如山的玉米与番薯,眼中满是难以置信的惊讶之色。
他颤抖着声音,仿佛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问道:
“少将军,这玉米与番薯,当真能吃?
我种了三十年地,可从未见过如此高产的作物啊!”
刘封心中一喜,从老者的话语中,已然听出这玉米与番薯的产量定然不低。
他赶忙说道:
“老丈,您放心,这玉米与番薯都可用来充饥,而且味道香甜可口。”
说着,便吩咐身后的魏延:
“文长,快去生火,将刚收获的玉米和番薯烤来尝尝。”
魏延自将徐母从颍川接回后,其忠诚与能力便深受刘备赏识。
刘备多次有意将其招至麾下任职,委以重任。
然而魏延感于刘封的知遇之恩,一心追随刘封,故而多次婉拒刘备。
刘备见魏延心意已决,也只能作罢。
此时的魏延尚无正式军职,权且作为刘封身旁的亲兵,时刻守护在刘封左右。
趁着魏延去烤制食物的间隙,刘封又向老者询问具体产量。
老者咂了咂嘴,微微眯起眼睛,仔细估算道:
“这玉米的亩产量估摸能达到五百斤左右,而这番薯,亩产更是在千斤以上。”
老者的话,瞬间在围观的百姓中引发一阵惊叹。
众人交头接耳,议论纷纷。
“如此高的产量,往后要是都能种上,咱就再也不怕挨饿咯!”
“产量这么高,还这么容易种植,简直就是神仙赐予的宝贝啊!”
“多亏了少将军,才能找到这么好的东西!”
当然,也有人心存疑虑:
“这玉米和番薯真能吃吗?”
“就算能填饱肚子,恐怕味道也不怎么样,难以下咽吧!”
……
恰在此时,魏延双手捧着烤好的番薯,匆匆赶来。
他来到刘封身旁,将番薯递上。
刘封率先尝了一口,熟悉的味道在口中散开,与前世记忆中的番薯并无二致,同样香甜软糯。
他满意地点点头,而后让魏延将剩余的番薯分给众人品尝。
百姓们尝到番薯后,纷纷露出惊讶的神情,口中不住称赞:
“这么好吃!产量还这么高!”
“少将军,俺们家能不能也种点…… 这叫番薯对吧?”
“对对对!少将军!俺家也想种!”
众人亲眼见识了玉米与番薯的高产与美味,顿时都急切地想要种植。
刘封看着众人,脸上浮现出温和而欣慰的笑容,说道:
“各位莫急!会有的!大家都会有的!有了玉米和番薯,以后大家,都不会再挨饿了!”
随着玉米和番薯在邓家庄的丰收,刘封在徐庶的全力协助下,开始有条不紊地在新野境内大范围推广这两种神奇作物的种植。
而与此相关的消息也如同插上翅膀一般迅速传开。
玉米和番薯惊人的产量让新野百姓惊叹不已,刘封的声望在百姓之中如井喷般增长。
这日,阳光透过太守府的窗户,洒在屋内,为整个房间披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辉。
刘备坐在桌前,双手捧着一棒煮熟的玉米,正细细品尝。
一旁的张飞,桌案前已经堆了两三根吃完的玉米棒。
此刻他一手拿着一半番薯,吃得正香,那满足的神情仿佛在享受世间最美味的佳肴。
张飞嘴里含糊不清地说道:
“大哥!你说这封儿是从哪儿寻来的这两种种子呢?
产量高不说,味道还这么好!”
刘备又啃了一口手中的玉米,缓缓咽下,若有所思地说道:
“三弟,此事大哥也不清楚。不过不管怎样,这对咱们而言,确实是件大好事!
新野向来土地贫瘠,粮食产量一直上不去,如今有了玉米和番薯,往后人口增长也有指望了!”
一旁的诸葛亮,目光微微闪动,他想得更为深远。
玉米和番薯的成功推广,切实解决了新野长期以来的粮食难题。
然而,推广之人却是刘封。
如今在新野境内,刘封的名望急剧攀升,几乎能与刘备比肩。
想到这儿,诸葛亮微微抬头,目光投向似乎还未察觉到这一切的刘备。
刘备感受到诸葛亮的目光,微微一愣,随即露出温和的笑容,说道:
“孔明,这玉米甚是香甜,你也尝尝吧。”
诸葛亮微微一笑,接过刘备递来的玉米,心中却暗自思忖:
“主公看似豁达,不知对刘封此举究竟作何感想。
刘封此举虽于新野有利,但随着其声望的增长,也不知是否会在主公心中埋下芥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