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类取象法,语出《周易》,是易学五行学说的一个重大研究方法,又称取象比类法。以下是对比类取象法的详细解释及具体案例:
一、详细解释
比类取象,即按照事物的不同性质、作用与形态,分别归属于木、火、土、金、水无形的项目之中,借以阐述人体脏腑组织之间的生理、病理复杂关系,以及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对这种事物属性的归纳方法,称为比类取象。
取象,即是从事物的形象(形态、作用、性质)中找出能反映本质的特有征象;比类,即是以五行各自的抽象属性为基准,与某种事物所特有的征象相比较,以确定其归属。事物或现象的某一特征与木的特性相类似,则将其归属于木;与水的特性相类似,则将其归属于水;其他以此类推。
取象比类是在思维过程中以“象”为工具,以认识领悟模拟客体为目的的方法。取“象”是为了归类或比类,即根据被研究对象与已知对象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或相同,推导在其他方面也有可能相似或类同。取象的范围不是局限于具体事物的物象、事象,而是在功能关系、动态属性相同的前提下可以无限地类推、类比。
二、具体案例
方位配五行:日出东方,与木升发特性相类似,故东方归属于木;南方炎热,与火特性相类似,故南方归属于火;日落于西方,与金之沉降相类似,故西方归属于金;北方寒冷,与水之特性相类似,故北方归属于水;中原地带土地肥沃,万物繁茂,与土之特性相类似,故中央归属于土。
1.叶天士梧桐落叶治难产:叶天士在治疗一位难产产妇时,观察到院中梧桐树叶被风吹落,于是取梧桐叶配合前方煎汤让产妇服用,产妇很快便顺利生下了孩子。叶天士解释说,必须是“立秋”那天掉下的梧桐叶才行,因为“立秋至而梧叶落”,符合中医的“医者意也”,取其象比其类,类似于“瓜熟蒂落”的原理。
中药药性的取象比类:
动植物的生理特性,往往是人们最初试探其药用功效的出发点。比如人们通过观察,发现鸡赖啄食沙石瓦砾以助消化,故认为鸡内金有消食及化石等功能。
中药天麻的苗又称定风草,为独苗且不随风动摇,由此成为其作为息风药的宏观依据。
诸藤皆缠绕蔓延,纵横交错且无所不至,以之比象人体的络脉,故有通络散结之效,如络石藤、忍冬藤、葡萄藤、鸡血藤等都有同样的功效。
2. 象数疗法中的案例
头痛治疗:若患者头痛,且疼痛部位在头两侧,医者可能会取象数配方为“030.070”。其中,“030”取离卦之象,离在人体为头,且属火,有发散之意;“070”取艮卦之象,艮为山,有止痛之意。二者组合,可发散头部邪气,缓解头痛。
便秘治疗:对于便秘患者,医者可能会取象数配方如“80.160.40”。其中,“80”为坤卦,坤为地,有承载之意,在人体可象征肠道;“160”为巽卦,巽为风,有流动、出入之意,可促进肠道蠕动;“40”为震卦,震为木,有生长、条达之意,可增强肠道功能。三者组合,可有效治疗便秘。
3. 军队打仗中的比类取象
鼓舞士气:古代军队打仗时,冲锋之前会敲鼓来鼓舞士气。这是取了震卦的象,春属木,主生发,震卦在身体对应的是肝,这是在调动军人的肝气,因为肝在情志主怒,怒气冲天军队打仗会很勇敢。
鸣金收兵:军队要收兵时会敲锣,叫做鸣金收兵。这是取了兑卦的象,兑卦按季节属秋,秋属金,有收敛之特性。
4.日常生活中的比类取象
吃啥补啥:民间广为流传的“吃啥补啥”观念,如吃核桃补脑、吃猪腰子补肾等,也是比类取象法的体现。人们认为食物与人体器官在形态或功能上有相似之处,因此食用这些食物可以滋补相应的器官。
综上所述,比类取象法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它在中国传统文化和医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和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