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喂,合作还顺利吗?”
第二天中午,母亲还在做饭,岳扬打来电话问情况。
“我们这边没问题,就看众诚那边了。”
“你的预估呢?”
“难度不小,首先就是资金问题。”
“没钱就比较麻烦了。”岳扬若有所思地说。
“再没钱也不差我们这点儿,大头是建厂和旧厂区改造,不过那不是我们该考虑的问题,我已经把该解释的都解释了,他们让我再等两天,也许要向他们的上级主管部门再解释一遍,然后我就回去了。”
“回来?你不是还要装修房子吗?”
“装修房子又不用我天天盯着,找家装修公司就好了。”
“那你找了吗?”
“找了啊?今天上午去的。”
“这么大事儿你半天就解决啦?”
“没有。”李墨曜一脸生无可恋的模样说道,“我爸不同意,这不还在和我喊呢嘛。”
“叔叔脾气那么暴躁吗?我印象里他是个很好的人啊。”
李墨曜长出一口气,怏怏地说:“他也就在我面前暴躁,不信你听。”
李墨曜把电话往外一递,客厅里足以声振屋瓦的叫声传来:“你一甩手走了,把什么都交给装修公司,他们能不糊弄你吗?材料给你用次的,防水不给你好好做,回头你还得返工!”
这声音足以让整个脑袋都“嗡嗡”的。
电话那头的岳扬好像感受到了这足够震撼的气势,唏嘘着说:“哟,看不出来呀,他对我可好啦。”
那是你……李墨曜腹诽着,要是我把他说你是鸡贼的话复述出来你肯定得抓狂。
“你那边怎么样?”李墨曜岔开话题。
“你留的项目尾巴我帮你做完了,你又欠我一个人情。”
“做完了就好,反正分红又少不了你的。”李墨曜嘟囔着。
“哦,对了,我这边还有一个消息,估计你会感兴趣。”
“新的?发过来了吗?”
“这就发给你。”
电脑“叮咚”一响,微信电脑版的对话框上弹出对话框,李墨曜打开定睛一看顿时精神一紧,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这是一份来自蓝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招标方案。
“有人和你联系过吗?”
李墨曜相当纳闷,谢贝迪辞去董事长一职是公开消息,做不得假,根据江瑜然给出的信息,新的建厂方案和董事长本人有直接关系,在前董事长辞职期间发布公开招标方案?
岳扬故意拉长声音说:“没有——,我建议你仔细看一下方案内容。”
李墨曜打开文件仔细阅读,开头就让他感到吃惊。
“沪上?为什么是沪上?”
先前的沟通里明明说是在沈州高新区建厂,为什么突然改沪上了?
“对方仅对招标内容做了说明,但没透露消息,不过根据我搜集到的信息分析,应该是拿到了政府扶持。”
“消息确定吗?”
“不确定,但可以对照一下,我找到了一份沪上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的,根据该公司公开财报内容,沪上长明科技增股5%,这是一个信号,意味着蓝景要加强在沪上的投入,紧紧把牢这块地盘儿。”
“你这么说倒是没问题,但蓝景的第二大股东是深蓝机器人,他们会做何反应?”
“这就对了,你那位老同学代表的是蓝景的北方势力,而长明科技代表的是南方,公司内部的两股势力在争夺控股权,我想谢贝迪辞职的背后原因是这个,他失势了,回头找你那位老同学谈谈。”
“你的意见呢?”
“不管在哪儿建厂,我工先锋都会去竞标的。”
李墨曜表示同意:“我也是这个意思。”
挂掉电话,李墨曜陷入了沉思,他倒不是替蓝景担忧,而是想着更大的一盘棋,传统的机器人产业是以辽三角、京津唐和沪三角为中心,形成了中国三大机器人产业基地,随着西南经济圈和珠三角的后来者跟上,沈州在传统高新技术领域的竞争已不占优势,AI兴起后更是慢了一步,虽然还有深蓝机器人这样的传统大型企业撑着,但明显乏力。大量的命脉级大型国有企业的改制举步维艰,如果不借着这次东风一跃涌上潮头,恐怕这一次的动荡要比上世纪九十年代来得还要猛烈。
昨天回来的路上,他燃起一股热血,今日与贾铭章研究了一整天细节后才发现,那股热血正慢慢冷却,自己那点热情仿佛一根蜡烛遇到了一整座冰山——望洋兴叹呀。
李墨曜为众诚规划的是一条全新的未来产业之路,更低的成本、更高效的生产、更便捷的服务,单从布局上来看会给众诚的未来带来更强的竞争力,然而这样的改制所带来的阵痛并非一家企业能够承受的。最害怕的就是改制不彻底,“智能+”赋能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正在抽丝剥茧一条条的梳理思路,手机铃声响起了。
“喂。”
一个冷峻的女人的声音响起。
李墨曜恢复了神智,心里暗自苦笑,还真是想什么来什么,你这位女曹操要不要来得这么快?
“你肯定都知道了。”
对方的言语清晰,说话丝毫不拖泥带水。
“是的,我正在想这个问题。”
李墨曜也不避讳,自己这位高中同学正在面临难关,此时打来电话肯定是有事相商,正好也听听对方的意见。
“很显然这里面有违规操作,沪上那份招标方案根本没经过董事会同意,是行政部门擅自作主。”
这是蓝景内部的问题,李墨曜不打算干涉,看似随意地问了一句:“你们是怎么想的?”
“这件事要怪只能怪谢贝迪,关键时刻没顶住!”江瑜然嘴里说出了一句恨铁不成钢的话。
“在沪上建厂不是更好?这对蓝景的股民来说是个利好消息。”
“所以才说那些人眼皮子浅,只看到眼前的蝇头小利,蓝景在沪上不具备竞争优势。”
的确,沪上优秀的企业多如牛毛,蓝景是做机器人的,在未来产业中属于技术链末端,在沪上建厂最大的问题就是投资巨大,难以收回成本。虽然对蓝景内部的公司运营状况还不了解,但凭自己的感观,不论在沈州还是沪上,建厂后的规模都不如传统大型机器人企业,最后被吞噬掉就是蓝景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