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亲卫兵的话如同燎原的星火,瞬间点燃了将士们胸中的热血。
一时间,校场上呼声雷动,震耳欲聋。
“誓死追随陛下!万死不辞!”
“杀尽鞑靼!保卫大明!”
“犯我大明者,虽远必诛!”
老亲卫兵激动得老泪纵横,他颤巍巍地跪倒在朱元璋面前,声音哽咽:“陛下!老朽这条命是您给的!当年若不是您,老朽早就饿死在乱葬岗了!如今鞑靼蛮夷进犯,老朽就算是拼了这把老骨头,也要将他们赶出去!”
他猛地站起身,环视四周,目光炯炯,声音洪亮:“想当年,我大明将士三万人,硬生生挡住了元军十万大军!如今鞑靼蛮夷不过数万,又有何惧哉!就算到最后,我三万将士只剩三千,也要将他们挡在幽州城外!”
他的话掷地有声,激起了将士们更加高昂的斗志。
许多年轻的士兵,甚至是被家人连夜送来的少年和青年,也纷纷站了出来,高声呼喊:
“陛下!我等愿随陛下出征,保家卫国!”
“我等不惧生死,誓死追随陛下!”
“杀!杀!杀!”
朱元璋看着眼前群情激昂的将士们,心中涌起一股暖流。
他知道,这些将士都是他最忠诚的战士,他们愿意为了大明,为了他,付出一切,甚至是生命。
老亲卫兵走到朱元璋身边,声音低沉而坚定:“陛下,当年我跟着您……”
老亲卫兵布满风霜的脸上,沟壑纵横,每一道都像是刻着岁月的印记,也刻着大明开国以来的峥嵘岁月。
“陛下,当年我跟着您,从濠州起事,一路浴血奋战,多少次死里逃生,才有了今日的大明江山!”他浑浊的眼中闪烁着光芒,那是对往昔峥嵘岁月的回忆,也是对大明未来的一片赤诚。
“淮西的苦,咱都吃过!那时候,咱兄弟几个,哪个不是提着脑袋过日子?可咱怕过吗?”他粗糙的大手紧紧握住腰间的佩刀,刀柄的纹路在他掌心摩挲,激起一阵又一阵的战栗,不是恐惧,而是兴奋,是热血上涌的沸腾。
“鞑靼小儿,也敢犯我大明边境!咱这把老骨头,还没埋进土里呢!”他猛地拔出佩刀,刀锋在阳光下闪耀着寒光,映照着他坚毅的面容。
“咚!咚!咚!”沉闷的聚将鼓声,如同擂鼓般敲击在每个人的心头。
老亲卫兵的神情骤然严肃起来,他深知,这鼓声意味着什么。
“聚将鼓一响,便是不死不休的局面!看来,鞑靼蛮子,是真想啃下幽州这块硬骨头了!”他环顾四周,目光扫过一张张年轻的面孔,有稚嫩,有坚毅,但无一例外,都充满了视死如归的决绝。
他知道,这些年轻的士兵,或许还没有经历过真正的战争,但他们此刻的决心,却丝毫不逊于任何一个沙场老将。
他走到一个被家人连夜送来的少年面前,那少年不过十五六岁,脸上还带着些许稚气,但眼神却异常坚定。
“孩子,你怕吗?”老亲卫兵的声音低沉而有力。
少年挺直胸膛,毫不犹豫地回答:“不怕!为了大明,我愿战死沙场!”老亲卫兵欣慰地拍了拍少年的肩膀他再次看向朱元璋,目光中充满了坚定:“陛下,末将愿为先锋,率领将士们,杀退鞑靼蛮夷!”
另一个青年士兵忽然开口:“将军,我们……”
老亲卫兵的话音未落,另一个青年士兵忽然上前一步,高声说道:“将军,我们来此之前,就已经将生死置之度外!鞑靼蛮子敢来犯我大明疆土,我们就让他们有来无回!”他身材魁梧,声音洪亮,语气中充满了视死如归的坚定。
周围的士兵们纷纷附和,群情激昂。
他们之中,有跟随朱元璋多年的老兵,也有新近入伍的新兵,甚至还有被家人连夜送来的少年和青年。
他们的脸上,没有丝毫的恐惧,只有义愤填膺的怒火和保家卫国的决心。
一个年轻的士兵,脸上还带着些许稚嫩,他紧握着手中的长矛,高声喊道:“我爹娘送我来的时候就说了,让我死也要死在外面,不能让鞑靼蛮子踏进大明一步!”他稚嫩的声音在校场上回荡,却充满了震撼人心的力量。
另一个少年,身材瘦削,却眼神坚定,他高举着手中的战刀,大声说道:“我娘说了,男儿就该保家卫国,马革裹尸!我今日来此,就没想过活着回去!”他清脆的声音中,充满了视死如归的豪迈。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一个老兵高声吟诵着,他的声音苍老却有力,充满了慷慨激昂的悲壮。
这句话,瞬间点燃了所有士兵心中的热血,他们齐声高呼,声音震天动地,响彻云霄。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这句诗,在校场上回荡,久久不息,仿佛是他们对大明的誓言,对敌人的宣战,也是对自己的承诺。
老亲卫兵看着眼前这些热血沸腾的将士们,心中充满了感动和敬佩。
他知道,这场战争,将会是一场恶战,但他也相信,只要有这些忠勇的将士在,大明就一定能够战胜敌人,保卫家园。
他转头看向那个年轻的士兵,沉声问道:“孩子,你爹……”老亲卫兵关切地问道:“孩子,你爹他……”话未说完,就被少年昂扬的声音打断。
“我爹说了,让我死也要死在外面,不能让鞑靼蛮子踏进大明一步!”少年的声音清脆有力,在肃杀的校场上回荡,语气中没有一丝对死亡的恐惧,只有保家卫国的坚定。
他瘦小的身躯仿佛蕴藏着巨大的能量,紧握的长矛杆,因为用力而指节泛白。
老亲卫兵看着少年坚毅的眼神,心中涌起一股暖流。
他伸手拍了拍少年的肩膀,粗糙的手掌仿佛带着力量,传递给少年。
他沙哑的声音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好孩子,不愧是大明的好男儿!”
少年挺直了胸膛,眼神中闪烁着光芒:“我爹还说了,要是丢了脸,就别进家门了!”他语气中带着一丝倔强,更带着一种决不含糊的决心。
校场上的气氛更加热烈,将士们纷纷高呼,声音震天动地。
他们紧握着手中的武器,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恨不得立刻冲上战场,与鞑靼蛮夷决一死战。
聚将台下,黑压压一片人头,如同一片钢铁的海洋。
阳光照射在他们身上,反射出耀眼的光芒。
他们来自五湖四海,身份各异,有久经沙场的老兵,也有初出茅庐的新兵,甚至还有被家人连夜送来的少年。
但此刻,他们只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大明的士兵!
他们只有一个共同的目标——保家卫国!
寒风凛冽,战旗猎猎作响。
将士们身上的铠甲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如同一片片银色的鳞片。
他们昂首挺胸,目光坚定,静静地等待着出发的命令。
他们知道,这是一场艰苦的战斗,甚至有可能付出生命的代价。
但他们没有丝毫的畏惧,因为他们心中充满了对大明的热爱,对家园的守护,对胜利的渴望。
他们坚信,在朱元璋的带领下,他们一定能够战胜敌人,保卫大明江山!
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空气中弥漫着紧张的气氛。
突然,一个洪亮的声音在校场上响起:“陛下驾到!”
众人齐刷刷地转头看向聚将台,目光中充满了期待……
朱元璋的身影出现在聚将台上。
朱元璋身着明黄龙袍,在阳光的照射下,更显威严。
他龙行虎步,稳稳地走上聚将台,目光如炬,扫视着台下黑压压的一片将士。
一股暖流涌上心头,他仿佛看到了当年跟随自己出生入死的兄弟们,看到了无数为了大明江山抛头颅洒热血的英烈。
这些老兵,他们身上伤痕累累,那是他们为大明江山浴血奋战的勋章!
他心中豪情万丈,却又隐隐作痛。
他微微侧头,用余光瞥了一眼身后的文臣们。
一个个衣冠楚楚,面色平静,仿佛这一切都与他们无关。
哼!
一群只会纸上谈兵的酸腐儒生!
国家危难之际,不见他们冲锋陷阵,却只会在朝堂上争权夺利,勾心斗角!
想到这里,朱元璋心中升腾起一股怒火,但此刻,还不是追究他们的时候。
他深吸一口气,将目光再次投向聚将台之下,神情变得严肃而庄重。
“将士们!”他洪亮的声音在校场上回荡,每一个字都掷地有声,仿佛重锤敲击在将士们的心上。
“朕知道,你们都是我大明的精锐之师,是朕的肱骨之臣!”
朱元璋的声音中带着一丝颤抖,那是激动,也是感慨。
“想当年,我大明饱受元廷欺压,民不聊生,饿殍遍野!多少英雄豪杰为了驱逐鞑虏,抛头颅,洒热血,才换来今日的太平盛世!”他的眼神中带着一丝追忆,仿佛又回到了那段金戈铁马的峥嵘岁月。
他伸手指着北方,“当年,朕和你们一样,也是一介布衣,也是为了心中的信念,为了黎民百姓,才揭竿而起,费尽千辛万苦,才将元军赶出中原!”
他顿了顿,目光变得锐利起来,“如今……”
“如今,鞑靼贼子又卷土重来,意图再次在中土大地上肆虐!”朱元璋的声音变得沉重,带着压抑的愤怒,每一个字都像从牙缝里挤出来的一样。
“他们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朕恨不得将他们碎尸万段!”他猛地一挥衣袖,一股无形的威压弥漫开来。
他深吸一口气,语气中充满了悲痛,“将士们,你们可知,山海关外,已是尸横遍野,哀鸿遍地!云州府,那曾经繁华的城池,如今已成了一片废墟!百姓流离失所,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他闭上眼睛,仿佛看到了那人间地狱般的景象,一股难以言喻的悲痛涌上心头。
他猛地睁开双眼,目光如刀锋般锐利,“幽州城,是我大明的北大门,若是幽州城破,鞑靼铁骑便会长驱直入,中原大地将面临同样的灾难!到时候,我们的父母妻儿,我们的兄弟姐妹,都将遭受鞑靼贼子的蹂躏和屠戮!”他的声音带着一丝颤抖,那是担忧,也是愤怒。
一阵寒风吹过,朱元璋的龙袍猎猎作响,他望着台下沉默的将士们,心中五味杂陈。
他知道,这些将士们都是经历过血雨腥风的勇士,他们心中也充满了对鞑靼贼子的仇恨。
“朕……”朱元璋刚要开口,却突然停了下来,目光落在一个年轻的士兵身上。
那士兵身形瘦削,脸色苍白,但眼神却异常坚定,仿佛蕴藏着无尽的力量。
“朕知道!”朱元璋的声音突然变得高亢起来,仿佛一道惊雷在校场上炸响,“朕知道,我大明的儿郎,都是有血性的!都是顶天立地的英雄好汉!”他的目光炯炯有神,仿佛能够穿透每一个将士的心灵。
“你们不会眼看着鞑靼贼子在我大明的土地上肆虐,你们不会眼看着我们的同胞遭受蹂躏和屠戮!”
他猛地拔出腰间的佩剑,指向北方,“朕今日御驾亲征,就是要与你们并肩作战,与鞑靼贼子决一死战!”寒光闪闪的剑锋在阳光下反射着刺眼的光芒,象征着朱元璋的决心和勇气。
“朕要让鞑靼贼子知道,我大明的将士,宁愿战死沙场,也绝不后退半步!”
他的声音如同洪钟般响彻云霄,每一个字都充满了力量和激情,“我们将用我们的血肉之躯,筑起一道钢铁长城,将鞑靼贼子挡在山海关外!”他顿了顿,语气变得更加坚定,“朕要让蛮夷不敢再犯我大明边境,要让他们世世代代都记住今日的耻辱!”
朱元璋的演讲,点燃了将士们心中的热血。
他们一个个紧握手中的兵器,眼中闪烁着仇恨和愤怒的火焰。
他们齐声高呼:“杀!杀!杀!”声音震耳欲聋,响彻天地,仿佛要将整个校场都掀翻。
年轻的士兵紧紧地握住手中的长矛,感受着从掌心传来的冰冷触感。
他的心脏剧烈地跳动着,仿佛要从胸膛里蹦出来一样。
他抬头望着台上慷慨激昂的朱元璋,心中充满了崇敬和激动。
他仿佛看到了胜利的曙光,看到了鞑靼贼子溃败逃窜的景象。
“杀!”年轻士兵也跟着高呼起来,他的声音虽然微弱,但却充满了力量。
他心中只有一个念头:为了大明,为了家人,为了心中的信念,他一定要将鞑靼贼子赶出大明疆土!
将士们群情激奋,热血沸腾,他们恨不得立刻冲上战场,与鞑靼贼子决一死战。
朱元璋看着台下斗志昂扬的将士们,心中充满了欣慰和自豪。
他相信,只要有这些将士在,大明就一定能够战胜鞑靼,保卫家园。
“出发!”朱元璋高举佩剑,大声下令。
“陛下……”一个文臣颤巍巍地走了出来。
“陛下,”礼部尚书刘三吾颤巍巍地走了出来,他衣袖下的双手微微颤抖,脸色苍白,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他努力控制着自己的情绪,但声音依然带着一丝颤抖,“臣等并非贪生怕死之辈,只是……”
“只是什么?”朱元璋锐利的目光如同刀锋般射向刘三吾,语气冰冷,带着一丝压抑的怒火。
刘三吾感受到来自皇帝的巨大压力,双腿一软,几乎要跪倒在地。
他深吸一口气,强作镇定地说道:“陛下,国库空虚,粮草不足,此番出征,恐……”
“恐什么?”朱元璋打断了他的话,语气更加严厉,“恐将士们饿死在战场上?恐朕的大明江山毁于一旦?”
刘三吾不敢再说话,只是低着头,汗如雨下。
他身后的其他文臣也都噤若寒蝉,不敢发出半点声音。
朱元璋看着这些文臣,心中怒火更盛。
他猛地一挥衣袖,怒吼道:“一群只会纸上谈兵的废物!国家危难之际,不见你们冲锋陷阵,却只会在朝堂上争权夺利,勾心斗利!”
“朕告诉你们,今日,朕御驾亲征,就是要与将士们同生死,共进退!”朱元璋的声音如同惊雷般响彻云霄,“朕要让鞑靼贼子知道,我大明的将士,宁愿战死沙场,也绝不后退半步!”
他再次高举佩剑,指向北方,“出发!”
战鼓擂动,号角齐鸣,大军浩浩荡荡地开拔,如同一条黑色的巨龙,向着北方蜿蜒而去。
朱元璋骑在高头大马上,目光坚定地望着前方,心中充满了必胜的信念。
他知道,此去山海关,将会是一场恶战,但他无所畏惧。
为了大明江山,为了黎民百姓,他愿付出一切!
年轻的士兵紧紧地握住手中的长矛,目光坚定地追随着朱元璋的身影。
他心中热血沸腾,充满了对胜利的渴望。
他仿佛看到了鞑靼贼子溃败逃窜的景象,看到了大明江山重归太平的景象。
“杀!”他高声呐喊,声音中充满了力量和决心。
大军一路向北,气势如虹,所向披靡。
突然,前方传来一阵急促的马蹄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