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阳光透过窗户轻柔地洒在李晓峰的床上。他早早地起床,简单洗漱后,换上运动装,围着御龙山跑了一圈。清晨的微风拂过他的脸庞,带来丝丝凉意,也让他的头脑更加清醒。
回到公司,他顾不上休息,便迫不及待地跟金妍商量起股票的事。两人在办公室里,对着电脑屏幕上的各种数据和图表,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晓峰,十倍杠杆风险太大了,万一市场有个波动,我们可能会损失惨重。”金妍眉头紧皱,忧心忡忡地说道。
李晓峰双手抱胸,沉思片刻后说道:“妍姐,你看现在黄金市场的走势,一直在稳步上升,而且国际形势也有利于黄金价格的上涨。我们抓住这个机会,就能大赚一笔。”
两人各抒己见,争论不休,不知不觉就讨论了一上午。最终,还是采用了李晓峰的方案,将公司账上的五百多万拿来购买黄金的股票,金妍负责联系证券公司使用十倍杠杆,投入五千万。
下午,阳光斜照进办公室,给房间里增添了几分慵懒的氛围。李晓峰和金妍继续商讨着公司的发展,基本定下了未来几年的目标。
“金妍,接下来我就要去京都市上学了,公司的事务我没法插手。如果有问题,直接联系占股百分之九十的大股东万金铭,我有建议会让万金铭帮忙转达。”李晓峰郑重地说道。
金妍点了点头:“放心吧,晓峰,我会尽力把公司管理好的。”
2003年8月27号,李晓峰准时坐上了武岳市直达京都的火车。李母拉着李父一起送儿子去学校,被李晓峰拒绝了。
“妈,不用送我,我自己能行。”李晓峰说道。
李晓峰拒绝,李父也跟着劝说:“孩子他妈,就让晓峰自己去吧,他长大了,能照顾好自己。”李政也不想回到那座让他伤心的城市。
说实话,习惯了高铁飞机,对李晓峰来说坐绿皮火车真是一种煎熬。除了速度慢以外,最让人难以忍受的是车厢里什么味道都有,抽烟的、喝酒的、脚臭味、呼噜声应有尽有。李晓峰上车的时候旁边并没有人,对面坐着一个衣着朴素的老太太,点头示意后李晓峰就闭目养神。
火车一连几个站点,李晓峰所在的车厢都没有上人,直到距离京都市的前一个站点,这是一个大的站点,再有一百公里左右就能到京都市了。这时李晓峰已经在座位上刚睡着,不一会儿一阵嘈杂声把李晓峰吵醒,李晓峰睁眼就闻到了一股栀子花香的气息。
他抬头望去,只见一个身材娇小的女孩正费力地拖着行李箱,试图挤过人群。她的脸上洋溢着青春的活力,一头乌黑的长发扎成了马尾,随着她的动作轻轻晃动。
女孩终于走到了座位旁,放下行李箱,喘了口气,微笑着对李晓峰说道:“不好意思,吵醒你了。”
李晓峰微笑着摇摇头:“没关系。”
女孩坐在了李晓峰旁边,身上的栀子花香让李晓峰感到一阵清新。那股淡淡的香气,仿佛带着某种魔力,瞬间驱散了车厢里的沉闷和嘈杂,让他的心情也跟着愉悦起来。
“你也是去京都吗?”女孩主动开口问道。她的声音清脆悦耳,如同山间的清泉流淌在石上。
“嗯,去读书。”李晓峰回答道。他的目光落在女孩的脸上,只见她的眼眸清澈明亮,透着灵动的光芒。
“真巧,我也是。不过你要叫我学姐”女孩眨着大眼睛,眼中带着一丝俏皮的笑意。
“为什么?”李晓峰有些疑惑地看着她,心中充满了好奇。
“这还不简单,看你一脸的稚嫩,对任何事物一脸好奇的样子,就知道是没出过远门的高中生”女孩轻笑着说道,嘴角上扬的弧度恰到好处,像是春日里绽放的花朵。
李晓峰没想到自己的稚嫩会成为别人判断自己的标准,不禁感到有些无奈。但他不得不承认,女孩的观察力确实敏锐。
“我看起来真有那么稚嫩吗?”李晓峰摸了摸自己的脸,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笑。
“可不是嘛,你看你这双眼睛,充满了对未知的期待和好奇,一看就是刚踏入大学校园的新生。”女孩继续说道,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笑容。
李晓峰被她的话逗乐了,“学姐,那你给我讲讲京都的大学是什么样的呗。”
女孩一听,立刻来了兴致,“京都的大学啊,那可是充满了各种机遇和挑战。校园里有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有知识渊博的教授,还有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
她绘声绘色地描述着,仿佛要把自己在大学里的所有经历都一股脑儿地分享给李晓峰。
“像我们学校,经常会举办各种学术讲座和文化活动。还有啊,图书馆里的藏书丰富得让你惊叹,你可以在那里尽情地遨游知识的海洋。”女孩越说越兴奋,双手不停地比划着。
李晓峰听得入神,时不时地点点头,心中对即将到来的大学生活充满了期待。
“对了,你考的是哪所大学?”女孩突然问道。
“人大,准备学社会经济学。”李晓峰回答道。
“学霸呀!人大的录取分数要670多。你学社会经济,是想着进入仕途吗?不过也对,你们人大的学生有着先天优势。”女孩认真地说道。
“嗯,就因为如此我才报的人大。学姐,那你呢?”李晓峰问道。
“我学的是中文,我特别喜欢文学,喜欢那些优美的诗词和动人的故事。”女孩的眼神中闪烁着光芒,仿佛在谈论着自己最珍贵的宝贝。
两人就这样你一言我一语地聊着,时间在不知不觉中流逝。原本枯燥漫长的旅程,因为有了彼此的陪伴,变得轻松愉快起来。
“学姐,你当初为什么选择来京都读书呢?”李晓峰好奇地问道。
“还能是什么,经济发达呗!这可是国家的中心所在”实际上每一个华国的学生都是这样的想法,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自古以来就是这样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