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天女会如何讲解李斯的生平和经历,他们都是好奇的。
也不知道这次天才会透露出什么消息来。
之前扶苏来到殿中,他那消沉的样子他们也是看在眼里的。说实话,他们是不大相信大秦会灭亡在扶苏手里,哪怕他实力不行,这样大的一个国家,想要败也是不容易的。
所以他们其实也迫切地想要知道后面发生了什么,他们选择了秦朝,选择了秦始皇,为的不就是实现自己的“理想”,施展抱负、青史留名吗?其实他们也成功了,秦朝的一统也证明了他们的选择没有错。不过后面紧跟着的“二世而亡”像是一个诅咒一样,一开始确实让他们有些不安,只是后面建立的长久的王朝让他们知道自己没有错。
——不过,他们亲眼看着甚至亲手帮着这样前无古人的王朝建立起来,他们投注的感情和精力自然不会少,所以他们对于前面“二世而亡”的批语都是耿耿于怀,想要改变这一结局。
【我想大家也都看出来了,我们首先要介绍的是李斯——
这一位在历史上,是法家的践行者,助秦皇天下一统,不过也有人说他聪明一世、糊涂一时。
我还看过这样一句话,“历史为李斯准备一个秦国,也为秦国准备了一个李斯”,这样一听,是不是有一种很强的宿命感?】
玉不识笑着问道。
不过其实就她的这几句话,就能够看出李斯在她心里评价一定不低。能够和一个王朝相提并论,也证明了李斯的“强大”。
面对着同僚们或羡慕或嫉妒或了然的目光,李斯不为所动,只是对着上面的嬴政拱手说道:“陛下,臣惶恐。”
话是这么说着,但他依然还是一脸的淡定。
果然,嬴政并不在意玉不识的话。他微微颔首,示意无事,注意力依旧集中在水幕上。
他其实并不在意臣子能力是否过于强大,或许对他来说,能力越强越好,这样为他分担的事务也能越多。就像李斯,他很多事情就是交给他去办的,李斯也完成的很好。这样的臣子,他怎么会不喜欢甚至打压呢?
况且他对自己也有信心,他不在意臣子们的小心思,自然是笃定自己能够压得住他们。
事实上,也确实如此。
【我们说起李斯,或许会有很多想要说的。一如他的千古雄文《谏逐客书》,为客卿发声,显非凡气魄;又如他的《峄山碑》,小篆结构平衡对称,体态端庄而妍美,让汉字的书写走向了“书法”,还有现在我们笑谈的、那让华夏打了两千多年的那“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
但我想要谈起的,是两只老鼠——
据《史记》记载,李斯原是楚国上蔡一粮仓小吏,整日里事情不多,日子也过的平淡,娶妻生子,生活庸常。某一天,他在上厕所时,看到吏厕中的老鼠吃着污垢,一旦人或狗接近就匆忙逃离,终无宁日;而后又看到仓库中的老鼠能够吃着仓储的粮食,居住在大屋子之下,还不用担心人和狗的打扰,优哉游哉。
于是年轻的李斯顿悟了,叹曰:“人之贤不肖譬如鼠也,在所自处而。”
——他立志要成为那只人人羡慕的仓鼠,而非厕鼠。
后面的内容大家也都知道了,他离开楚国,拜了荀子为师,学习法家的政治理论和思想,后面又来到秦国,从成为吕不韦的门客开始,一步步走进了权力的中心。】
作为能被嬴政一同召来观看和商议的朝臣,当然不会有愣头青的存在。所以哪怕他们对那《史记》的记载好奇,也没有问出口。
嬴政对这些逸闻是不好奇的,他关注的是李斯的《谏逐客书》和《峄山碑》。
他之前也观察过了,后世之中,唐宋文风极盛,唐诗宋词让这两个朝代在后世也颇具名声。但他们秦朝好像出名一点的,就是李斯的那篇《谏逐客书》了,所以他对着自己一朝中这位能文能武(划掉)的臣子,也很是关切——要不多写几篇,也让好后世知道他们秦朝不是什么文化的失地。
不过这些暂时还只是他的想法。毕竟现在李斯在朝堂中也是担任了重要的角色,他对自己的配合,让嬴政推行政令都舒心了不少。
还有这《峄山碑》文,水幕上也罗列了相关的资料。
因为有着天幕的出现,原先定下的东巡和登泰山他都暂且放下了,《峄山碑》这原先在此次东巡中出现的刻石自然没了踪影。
不过嬴政可不会放过这个《峄山碑》和李斯。这个刻石他想要,到时候东巡新的刻石他也依旧想要。
不过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他看着资料中有他登泰山祭天封禅的记录,就知道若是没有天幕的出现,他的愿望还是实现了的。
——这次没能成行,那就等到下次。
【那么李斯他是如何与秦国“相配”的呢?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他究竟为秦朝、为秦始皇、为他自己做了什么——
李斯,战国末楚国上蔡人,秦朝着名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
少为郡吏,曾从荀卿学。战国末年入秦国,初为秦相吕不韦舍人,被任命为郎;旋任长史,拜客卿。
秦王政十年,即公元前237年,秦王嬴政下逐客令时,上书力谏客不可逐,为秦王采纳。又为秦并六国谋划,建议先攻取韩国,再逐一消灭各诸侯国,完成统一大业。
秦王政二十六年,到了我们熟悉的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全国后,李斯作为廷尉奉命与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等议定“皇帝”之号,并制定有关的礼仪制度。
后任丞相,多次随始皇帝巡行。在此期间,他反对淳于越分封子弟之议,坚持郡县制,主张禁私学、废《诗》、《书》、六国史记及“百家语”。又以小篆为标准,整理文字,作《仓颉篇》以为范文。他还参与制定了律法,统一车轨、度量衡等。
可以说,他政治主张的实施对华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更是奠定了华夏两千多年的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