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在看到那新奇的三轮自行车后,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内心涌起了为百姓谋福祉的强烈愿望。他立刻召来朱高炽,父子二人在书房中开始热烈地商议如何推广这一创新成果,以及如何在制造过程中最大程度地节约成本,从而为老百姓带来切实的福利。
书房内,朱棣神情专注,目光坚定地看着朱高炽说道:“炽儿,此三轮自行车乃利民之创举,务必思量周全,使其普及于百姓之中。”
朱高炽微微颔首,回应道:“父皇所言极是,儿臣以为,当先在几个郡县试点推行,观察成效,再逐步扩展。”
朱棣手抚胡须,点头表示赞同:“嗯,此计甚好。然,成本之节约亦为关键,需寻得物美价廉之材料,莫让百姓因价格而却步。”
朱高炽思索片刻后说道:“儿臣觉得可鼓励民间工匠参与制造,集思广益,或能寻得更佳之法降低成本。”
就在朱棣与朱高炽全心谋划之时,朱高燧和朱高煦却对此持有不同的看法。他们在私下里议论纷纷,言辞间充满了质疑和不满。
朱高燧撇撇嘴,不屑地说道:“这所谓的三轮自行车,不过是一时的新奇之物,能有多大用处?耗费精力去推广,实非明智之举。”
朱高煦更是阴阳怪气地附和道:“就是,此举说不定劳民伤财,还不如多关注些军事防御之事。”
然而,朱棣对于他们的这些话,只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并未放在心上。他深知作为帝王,要有平衡各方权益的策略和智慧,不能因偏听偏信而影响大局。一味地打压朱高燧和朱高煦的言论并非良策,同样,也不能助长他们嚣张的气焰,扰乱朝纲。
时光匆匆,又一年过去了,如今已是永乐五年。这一年,张嫣的生活忙碌而充实。她一方面频繁前往工部,查看自行车的制造进度,另一方面还要投身于《永乐大典》的修订工作,忙得不可开交。
清晨,阳光刚刚洒在宫廷的屋檐上,张嫣便已起身。她简单地梳洗完毕,用过早膳后,便匆匆赶往工部。
工部的工坊里,工匠们正热火朝天地忙碌着。张嫣仔细地查看每一个制造环节,不时与工匠们交流,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意见。
“这车架的连接处还需再加固一些,确保其能承受更重的货物。”张嫣指着一辆正在组装的三轮自行车说道。
工匠们纷纷点头,按照她的指示进行改进。
“车斗的尺寸是否可以再加大一些,以满足百姓更多的载货需求?”张嫣又问道。
一位工匠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水,回答道:“娘娘,我们正在考虑这个问题,会尽力做到既实用又不影响骑行。”
张嫣满意地点点头,继续在工坊中穿梭,关注着每一个细节。
从工部出来后,张嫣又马不停蹄地赶往存放《永乐大典》资料的宫殿。
殿内,堆积如山的书籍和文稿让人心生敬畏。张嫣与众多学者一起,认真地查阅、校对、整理着每一份资料。
“此处的记载似乎与史实有所出入,需再考证一番。”张嫣指着一行文字说道。
身旁的学者们纷纷围过来,共同探讨解决方案。
“娘娘,或许可以查阅其他古籍,相互印证。”一位学者提议道。
张嫣赞同道:“好,那就立刻派人去寻找相关古籍。”
一整天下来,张嫣几乎没有片刻停歇。但她并未感到丝毫疲惫,心中满是对未来的期待和憧憬。
夜晚,当宫廷陷入一片宁静,张嫣仍在烛光下思考着白天的工作。她在心中默默盘算着接下来的计划,如何进一步提高自行车的质量和产量,如何加快《永乐大典》的修订进度。
日子一天天过去,张嫣始终保持着这样高强度的工作状态。她的身影频繁出现在工部和存放《永乐大典》资料的宫殿之间,成为了宫廷中一道独特的风景。
有时,她会因为一个技术难题而茶饭不思;有时,又会因为一段精彩的文字而兴奋不已。但无论遇到何种困难和挑战,她都始终坚定地前行,不曾有过丝毫退缩。
在张嫣的努力下,自行车的制造工艺不断改进,成本逐渐降低,越来越多的百姓有望用上这便捷的交通工具。而《永乐大典》的修订工作也在稳步推进,一部伟大的文化巨着即将呈现在世人面前。
然而,忙碌的工作也让张嫣的身体渐渐感到疲惫。身边的宫女和太监们都劝她要多休息,保重身体。但张嫣总是微笑着说:“能为国家和百姓做些实事,这点辛苦算不得什么。”
有一天,张嫣在查看自行车制造进度时,突然感到一阵头晕目眩。工匠们连忙扶住她,让她坐下休息。
“娘娘,您可要保重身体啊,莫要累坏了自己。”一位工匠关切地说道。
张嫣稍作休息,缓过劲来后说道:“无妨,只是一时劳累,不碍事的。”
但这次的意外还是让张嫣意识到,自己不能过度透支身体。于是,在之后的日子里,她开始学会合理安排时间,调整工作节奏。
尽管如此,她依然没有放松对工作的要求和标准。在她的心中,为百姓谋福、为文化传承贡献力量的信念从未动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