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轻轻端起茶盏,送至唇边,浅抿一口,温热的茶水顺着喉咙滑落,茶香在齿间散开。
他微微眯起双眼,似在品味这茶香,又似在思索着什么。
片刻后,他放下茶盏,目光投向陆通,嘴角微微上扬,带着几分调侃与笑意说道:“陆爱卿,朕瞧你这侯爷当得,可真是逍遥自在啊!朝堂之上那诸多繁杂琐碎之事,皆无需你操心,每日里优哉游哉,好生惬意。你这日子,怕是不知让多少朝臣羡慕得眼睛都红了。”
言罢,他轻轻摇头,似是感慨这别样的生活。
陆通听闻,脸上浮现出一抹坦然的笑意,恭敬地欠身说道:“陛下,虽说微臣不过是个闲散侯爷,看似远离朝堂纷争,逍遥自在。但实则,微臣可从未有过丝毫懈怠,整日游手好闲、虚度光阴。
就拿这泾阳县来说,诸多事务千头万绪,皆需微臣操心费力。
无论是政策革新,力求让百姓安居乐业、县域繁荣昌盛;还是教育变革,期望能为国家培育栋梁之材;乃至商税征收等事,事无巨细,皆关乎民生。
陛下,您瞧微臣这看似悠然的表象之下,实则忙碌奔波,累得犹如那田间耕牛,一刻不得闲啊。”
说罢,微微苦笑,言语间虽有抱怨,却也透着对所做之事的热忱与担当。
李世民听闻,不禁无奈地摇了摇头,眼中却满是笑意,笑骂道:“陆爱卿啊,你可真会给自己脸上贴金呐!
别以为朕不知晓这其中的门道。就说这教育制度改革,朕的亲臣们忙得脚不沾地,从方案谋划到具体施行,哪一步不是他们在殚精竭虑?
你呢,竟也好意思说自己劳心劳力。难不成,你仅仅动动嘴皮子,指挥几句,就觉得累得不行啦?
倘若你身子骨真如此虚弱,那朕倒不妨赏赐你些参酒,也好让你补补身子,省得日后总拿这说辞来搪塞朕。”
言罢,似嗔似怪地看着陆通,神情颇为诙谐。
陆通听闻李世民这番话,心中一凛,赶忙起身,恭敬地拱手作揖,脸上满是求饶之色,连声道:“陛下慧眼如炬,洞察秋毫,臣这点小心思,自是瞒不过陛下。臣知罪,臣知罪,还望陛下恕罪。”
说罢,微微低头,一副认罚的模样,言语间满是对李世民的敬畏,却又不失几分俏皮,仿佛君臣之间这一小小的互动,更添了几分亲近之意。
君臣二人一番笑闹过后,气氛正融洽之时,李世民却突然神色一敛,轻轻叹了口气,眼中浮现出几分忧虑,看向陆通缓缓说道:“陆爱卿啊,前几日,朕收到一封来自新罗国的国书。
那新罗国女王于书中言辞恳切,道是倭国浪人屡屡犯境,时常侵扰新罗国的海岸线。
这些浪人残暴成性,烧杀抢掠,无所不为,新罗百姓苦不堪言。
她恳请朕能派遣一名大将前往,助其抵御倭国浪人。
你说说,面对此事,朕究竟该如何决断才好?”
说罢,眉头微蹙,眼神中满是探寻之意,静待陆通的回答。
陆通一听是倭国那些浪人在作祟,心中没来由地涌起一股深深的厌恶。
他脑海中瞬间浮现出那些烧杀抢掠的丑恶画面,对这等行径实在是深恶痛绝。
而且,以他对历史走向的认知,心中清楚,这般恶行日后也极有可能在华夏大地的沿海地区重演,想到此处,更是怒火中烧。
只见他紧攥双拳,目光中满是愤慨,说道:“陛下,倭国浪人如此猖獗,实在是可恶至极!此等恶行若不加以遏制,日后恐成大患。”
李世民瞧出陆通对倭国那毫不掩饰的厌恶,又见他言辞间似藏深意,不禁心中一动,追问道:“陆爱卿,看你如此神情,想来对倭国之事别有见解。
依你之见,这倭国人,日后可会对我大唐沿海地带造成侵扰?”
说罢,目光灼灼地凝视着陆通,眼神中满是探寻与审慎,显然对陆通接下来的回答极为看重。
陆通听闻,微微沉吟片刻,神色凝重地看向李世民,缓缓说道:“陛下,倭国既然已对新罗海岸线肆意烧杀抢掠,以其贪婪成性、得寸进尺之性,我大唐沿海岂会毫无他们的踪迹?
依臣揣测,如今恐怕已有倭人出没,只是当下规模尚小。
地方官员或为避免惊扰圣听,亦或是不想将事态扩大,担心被指小题大做,故而未将此事如实上报。
陛下若心中存疑,不妨暗中选派得力之人,前往沿海各地细致视察。届时,实情自会水落石出,陛下一看便知分晓。”
言罢,目光坚定,静待李世民定夺。
李世民闻之,暗自思忖,觉得陆通所言确实在理。
他微微点头,目光中闪过一丝思索。
然而,在他心中,那倭国不过是海外弹丸之地,幅员狭小,物资匮乏,实乃不值一提。
正如那句“穷山恶水出刁民”,在他看来,倭国之人皆是些狡黠贪婪之辈。
堂堂大唐,国力强盛,疆域辽阔,李世民着实看不上这等蕞尔小国,心中也并未将其放在重要位置,不过是将其视作疥癣之疾,并未太过在意。
但此番倭国浪人侵扰新罗之事,又让他不得不稍加留意,以防其对大唐边境有所图谋。
李世民目光转向陆通,神色透着几分审慎,问道:“陆爱卿,依你之见,新罗国女王所提请求,朕究竟应下与否?若答应,又该选派哪位将领,前去助新罗抵御倭国那些浪人武士?”
言罢,他身子微微前倾,眼神专注地看着陆通,显然极为重视陆通的见解,盼其能给出一番妥帖之策。
陆通听闻,陷入沉思。
于大唐贞观年间的名将,他熟知的多是声名远扬之辈,至于寻常将领,所知甚少。
思索片刻,他眼前一亮,薛仁贵与裴行俭,正值崭露头角之际,恰似夜空中熠熠生辉的璀璨星辰。
让二人前往新罗历练,实乃一举两得之策。
一来,可助力新罗抵御倭国浪人,彰显大唐天威;二来,他们能借此机会深入了解倭国虚实,为日后大唐若有征伐倭国之举,积累宝贵经验。
念及此,陆通抬眸,目光坚定地望向李世民,拱手说道:“陛下,依臣之见,薛仁贵与裴行俭二位将军年轻有为,谋略与武艺皆不凡。
派他们前去新罗,既能助新罗击退倭国浪人,又可让他们对倭国多些了解。
如此,日后若有应对倭国之需,我大唐也能更有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