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通通朝着袁天罡和李淳风,简单阐释了一下星系的运转以及力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
袁天罡和李淳风皆是聪明之辈,可谓一点就通,很快便明晰了星系的运转之理。随后,陆通通又滔滔不绝地解释起了为何太阳会东升西落,以及四季交替时,太阳的不同温度之问题。
袁天罡和李淳风听得津津有味,那神情专注至极,偶有不解之处,便会及时提出询问。陆通亦是不厌其烦,一一解答。听了路通的解释之后,他们以前苦思冥想仍想不通的许多问题,此刻皆得到了合理的解释。
三人在钦天监论道大半日,不知不觉间,已然是日薄西山,晚风习习。
袁天罡轻抚长须感叹道:“原来这道并非真实存在,神仙理论也只是虚妄之说而已。”
陆通微微一笑,缓开口道:“道是存在的,但非神仙之所谓道,而是这世间道理之‘道’。道存于天地之间,只待人去发现罢了。”
这些新的理论使得袁天罡和李淳风的世界观发生了翻天覆地之颠覆,两个人皆有些恍惚迷离,不过仍是受益匪浅,心中颇为满足,仿若觅得了世间难得之珍宝。
时间不早了,袁天罡和李淳风在青天监盛情招待了一番陆通。直至傍晚时分,残阳如血,陆通才带着陆一乘坐马车缓缓返回泾阳。
这乃是陆通和袁天罡与李淳风的首次交集。陆通并未着急让二人知晓化学知识,其中亦存了一点试探的心思,欲瞧瞧两人是否对新的事物存有求索之心态。否则,倘若只是痴迷炼丹之事,那则大可不必多此一举。
相比于化学,陆通觉得袁天罡和李淳风更适宜钻研天体物理学。不过天体物理学对于当下之大唐而言,其用处颇为稀少,对社会的推动力亦没有化学那般有用。
陆一在前面驾车,陆通则在车厢里闭目养神。陆一开口问道:“郎君,要不是您提及那些天体物理学,小的还真以为您要求仙问道了呢。”
陆通闻言后睁开眼睛,对着陆一问道:“那你究竟是相信有神仙存在呢?还是不相信有神仙存在?”
陆一思考了一会,方才回答道:“这个小的我也不知道,不过在小的眼里,郎君您就是这天底下的陆地神仙。”
毕竟在陆一等那一百零八位天罡地煞卫眼中,路通就是一个无所不能之人。
之后的一段时间里,路通一半时间安闲地待在家里陪那五位夫人,享尽天伦之乐,另一半的时间则是不辞辛劳地到处走访泾阳县各地。
太极殿上,李世民终于是召见了来自高句丽的使臣与新罗的使臣。
高藏和金胜曼两人于太极殿上针锋相对,二人之间那汹涌的仇恨情绪,如滚滚浓烟弥漫着整个太极殿。大唐的诸多朝臣皆呈一副吃瓜之心态,或交头接耳,或暗自偷笑。
每当高藏说不过金胜曼的时候,泉盖苏文便会迫不及待地出来给高藏助力,凭借其巧舌如簧之能,在辩才上硬是压过金胜曼一头。
金胜曼说不过泉盖苏文,于是便紧紧咬着一点,那便是高句丽阻拦新罗对大唐朝贡一事。
李世民和大唐群臣闻言之后,目光皆是一冷。阻拦番邦对大唐进行朝贡,此乃相当于对大唐宣战的张狂行为。高句丽究竟是哪来的这般胆子?
李世民看向高藏,语气冰冷且威严,犹如寒冬凛冽之风:“你们高句丽可有阻拦新罗对大唐进行朝贡?”
高藏被李世民的威严所威慑,一时之间竟无法言语,身躯微颤,神色惊惶,差点显露出慌乱不堪之姿态。
泉盖苏文在这个时候挺身而出,对着李世民躬身作揖,随后开口道:“大唐皇帝陛下明鉴,我高句丽断然不敢行此举动,这只是新罗的一面之词,万不可轻信呐。”
随后,李世民目光如炬看向金胜曼,开口问道:“高句丽言未曾做过这种事,你们到底是谁在欺骗朕?”
金胜曼眉头紧蹙,心中有些焦急,不过还是强自镇定下来,开口道:“我新罗与中原王朝世代交好。几年前,我新罗便率先来朝贡,此事大唐皇帝陛下您是知道的。但这两年没有来朝贡,就是因为高句丽阻拦我们朝贡,所以才会如此。新罗断然不敢欺骗大唐皇帝陛下,请明鉴。”
于是,李世民当即令鸿胪寺卿查看近些年新罗的朝贡情况。
不多时,鸿胪寺卿便将新罗的朝贡情况一一详禀,所述种种,和金胜曼所说竟是严丝合缝对得上。
然而高句丽却是仅仅朝贡过一次,那便是李世民平定东突厥之时高句丽方才朝贡过一次,此后,高句丽便再未对大唐进行过朝贡。
李世民心中已然有了计较。既然新罗对大唐诚心称臣,那么大唐自是有必要为新罗出头。不然,日后臣服大唐的藩邦便难以有安全感。故而,李世民决定这一次出手制止高句丽和百济对新罗进行侵略。
李世民看向群臣,目光深邃而凝重,开口问道:“诸位爱卿以为如何?我大唐应该如何处理此事?”
世家官一员率先出列,对李世民启奏道:“陛下,新罗与高句丽皆是外邦,两国之间的战争缘由,我们实难明晰,其中的一些理由也只是各自的说辞罢了。我大唐实不应该插手别国之间的事。”
房玄龄和杜如晦以及长孙无忌等大佬依旧稳坐钓鱼台,并没有轻易开口。他们以独到的眼光看出了高句丽极有可能做了那些事情,然而对外邦交之事须得慎之又慎。
主要是高句丽这个地方着实不太好打,倘若好打的话,大唐要寻一个攻打高句丽的借口,实在是易如反掌。比如前朝杨广三征高句丽之事,便大可拿出来说一说,打着为汉家儿郎报仇的旗号去攻伐高句丽,亦未尝不可。毕竟在这世间,向来是谁拳头大谁便有道理。
这时候素有直言不讳之名的魏征出列启奏,声若洪钟:“陛下,既然新罗国对我们大唐俯首称臣,已然成为了藩属国,我大唐自当有义务为他们解决外患。何不令高句丽与百济两国就此罢兵?”
这时候世家官员又道:“谁知道是不是新罗国挑衅高句丽与百济?异邦之言,如何能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