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中国人有很多节日,从一年开始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最后是冬至,都是中国人传统的节日。
中国人有很多二十四节气,其实每个节气都是一个小节日。
中国自古是个农业社会,跟随天时而为,是农业的基本特征。
每个节气都是意味着气候的变化,与我们的生活息戚相关。
今天我们还是会看着节气,来提前进行相关的季节准备。
春节是我们一年的开始,我们中国人还是把把春节当成最重要的节日,之后就是元宵节。
过了元宵节,也就是正月十五,也就是新年结束了。在正月十五里面还是在新年里。
很多人都是过了正月十五才出去工作和开门营业的。
现在的年味淡了很多,正常的工作单位初八初九就开工了。如果是自己的买卖,小杂货店,小摊贩都是初四初五就上班了。
租着房子,每天都要付房租的,现在的生活压力也大,没人可以轻松的活着。
接下来到了四月就是清明节了,清明是个很奇特的节日。
清明自古就是中国人特别的重要的节日,承担重要祭祀的祖先的作用。
以前的祭祀有三个节日,清明,中元和冬至。
中元节,也就是每年阴历的七月十五,也就是们常说的鬼节。
在我们民间的信仰中,中元节被认为是鬼开门的日子,亡魂得以重返人间与亲人团聚,人们通过祭祀、放水灯、烧纸钱等。
现在在香港、台湾和日本等都在过盂兰盆节。
盂兰盆节是佛教的传统节日,也叫佛欢喜日。它起源于“目连救母”的故事,供养僧众超度逝去的人。
中元节是道教的节日,日期是同一天。
还有个下元节,每年阴历的十月十五,总的风俗习惯和中元节也差不多的,只不过现在很多人对下元都淡忘了。
冬至在中国的传统里面是大节日,很多地方的冬至节日堪比春节。
很多地方也有冬至祭祖,还有冬至吃水饺、馄饨等习俗。
很多地方还有冬至下葬的风俗。一个人去世了,按照一些地方习俗,骨灰啥的需要放置三年再入土为安的。一般下葬时间基本都选择在冬至。
在这中国传统文化里,居丧期基本都是三年,为了表达对亲人的哀悼和思念。古时候,父母去世,孝子都要守孝三年,你在做官都要回来守制。
在传统文化里,亲人去世后的三年里,他们的灵魂会在世间游荡,未能得到超度,所以将骨灰寄存三年,在这短时间里,希望亲人得到超度,转世重生。
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先人去世的当年在属相上冲某个子孙,就有可能推迟下葬,等到不冲了再下葬。久而久之,就产生了厝柩的习俗。
冬至是一年中白天最短的一天,由此开始白日越来越长了,阳气渐长的开始,所以冬至被认为是下葬的合适日子。
杜甫的《冬至》“年年至日长为客,忽忽穷愁泥杀人。江上形容吾独老,天边风俗自相亲。”
现在在我们的日子里,清明是一个重要的节日。
清明是我们,每年都是扫墓的季节,踏青的季节。
每年清明都要买点青团祭祖,也是吃青团的季节。
清明节还是放风筝,和荡秋千、插柳的季节。
民间有折柳、插柳和戴柳的习俗,人们踏青的时候,顺手折下几枝柳枝,可以拿在手中把玩,也可以编成帽子戴在头上,也可以带回家里插在门框和屋檐上。
陆游的《春日绝句》里“忽见家家插杨柳,始知今日是清明”。可以见这样的习俗已经流传上千年了。
可能是当日一个无心的举动,逐渐变成了风俗。
还有就是放风筝,古人认为可以放风筝可以把一年的秽气都可以放走。古人,常把自己的知道的所有病灾都写在纸鸢上,让纸鸢带走自己的病疾、秽气。
在当日的《红楼梦》中就有林黛玉和贾宝玉等人放风筝的记载。
还有就是荡秋千,现在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个风俗了。古代秋千,叫做千秋,为了避讳,改名为秋千了。
古人还有吃鸡蛋、吃发糕的风俗,都有不同的寓意,也因为地域的不同,都有一定的限制。
清明开始万物生发,也是植树的好季节。
有一首着名的清明题材的古诗,就是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是一首家喻户晓的古诗,你们想过杜牧为何要喝酒吗?
清明节祭祖扫墓,古代都会带上酒食,表达对先祖的怀念和敬仰,现在依然如此。
清明时节,天气乍暖还寒,喝酒可以驱寒,喝酒也有辟邪的作用,可以驱散不祥之物。
清明时节,亲朋好友聚会,增进感情,放松心情的方式。
清明时节,吃一点糕点,如青团发糕等,饮酒可以作为搭配,增加节日气氛。
我们上学时候,老师只会讲古诗文的意思,很少将课文延伸讲解。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风俗,揉碎了放在课文里讲,那么大家上课的学习兴趣会更加浓厚,学习效果也会更好。
我们今天大多数人都会背这首古诗,如果我们又理解古诗中的很多细节,那我们是不是心情会更加愉悦。
我们每次在清明节,饮酒吃糕点时,都会深切与很多唐诗宋词的作者,来一场千年的交汇呢。
文学,历史,书籍,还有风俗,很多知识都是系统和综合的。
很多东西,看似无用,却很无时无刻不存在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存在我们的衣食住行中,存在我们祖先传承千年的血脉中。
历史有的时候很遥远,唐宋离我们千年之远,似乎遥不可及。
但是,当我们拿起一枝柳枝,想起了陆游;当我们端起了酒杯时想起了杜牧;当我们放风筝时,想起了贾宝玉时。
那些人离我们还远吗,似乎都在昨天,就在当下,我们还会觉的唐诗和宋词很难懂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