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算是他耶律隆绪好运当头,他这边刚想睡觉,那边就有人给他递上了枕头。谁啊?高丽国!
公元1010年5月1日,也就是在萧燕燕亡故半年后,耶律隆绪率大军进驻辽国五京之一的中京大定府(据后世专家和学者考证,此地位于今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天义镇大明乡)。五月二十八日,耶律隆绪正式下诏:讨伐高丽!
辽国为何要在这个时候出兵高丽?要弄清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得来了解一下这个高丽国以及那边到底出了什么事。
公元936年,当中国因为唐王朝的灭亡而陷入四分五裂之时,之前同样动荡不安的朝鲜半岛却在历经数十年的战乱后于这一年再次进入了半岛历史上的又一个“大一统”时代。统一半岛的这个人名叫王建,他出生于新罗国汉州松岳郡(今朝鲜开城特别行政市)的一个富绅家庭,而他在公元918年所建立的这个政权的名字便是如今我们耳熟能详的“高丽”,历史上也称其为“王氏高丽”。
请注意,这个高丽国和那个被唐朝所灭的高句丽是完全两码事。后者在公元668被唐朝灭国后,其宗室贵族以及境内的富户连同其主体民族——总计数十万的扶余人被集体迁往内地最终融入了华夏民族的大家庭,说这二者有传承甚至继承关系纯粹是在乱认祖宗。
高丽最早于后唐时期向中原王朝称藩,其国王接受中原王朝皇帝的册封,这种宗藩关系在后汉时期短暂中断过,但从后周开始直到公元993年这种关系一直存在。之所以这里出现了公元993年这个截止年份就是因为在这一年辽国大举入侵高丽并最终迫使其摈弃宋朝转而改尊辽国为其宗主国,当时尽管高丽派人向宋朝求救并许诺共同讨伐辽国,但刚刚经历雍熙北伐惨痛失利的赵光义那时候哪敢再次北伐,高丽就此被迫改换辽国做了大哥。
公元997年高丽国王王治薨世,因为其无子,所以他的侄儿(前任国王王伷的儿子)王诵便继承了其王位。王诵时年尽管已经十八岁,但他的生母皇甫氏不但想过一把当朝太后的瘾,还想要临朝摄政,而接下来一切问题的根源就在这个早已不甘寂寞的高丽摄政王太后的身上。
早在其夫王伷死后,皇甫氏就跟他的家族里的一个名叫金致阳的男人暗中搅和在了一起,而当时的高丽国王正是他的小叔子王治。事情败露之后,王治将金致阳棒打一顿然后发配远地。可是,奈何王治命不长久,等到他的侄儿王诵继位之后,皇甫氏摇身一变成了高丽的王太后且大权独揽。于是乎,对旧情人念念不忘的皇甫氏立马就将金致阳重新召入宫里与其继续享受鱼水之欢。
这还不算大事,让人大跌眼镜的是,贵为王太后的皇甫氏竟然在公元1003年跟金致阳生下了一个儿子,而此时的金致阳在朝中更是官居尚书左仆射并兼判三司事,此人完全就是活生生的高丽版韩德让。这也还不算什么,金致阳最胆大包天的想法是他想让自己和皇甫氏的私生子将来继承王诵的王位。
王诵这个人没什么可说的,此人对于自己的傀儡身份虽然愤恨不已但又不敢忤逆自己的老妈,于是就索性沉溺于声色犬马之中,但可能是过度劳累把自己的身子给搞垮了,他虽然辛勤劳动但却始终没能给老王家留下一条根。此时最有资格继承他王位的就是他的宗亲、高丽太祖王建的孙子、被册封为高丽大良院君的王询。
为了清除王询这个障碍,皇甫氏与情夫金致阳运用手中的权力将王询驱逐出王城并强令其出家为僧。后来,这对奸夫淫妇又派人对王询实施暗杀,但所幸王询得由寺中僧人的帮助逃过了一劫。
面对老妈和她的那个姘头越发紧迫的逼宫行为,王诵虽然懦弱但也不想让王位旁落于异姓之人。他密召给事中蔡忠顺商议如何将王询安全迎回王城继承王位,在金致阳把持了王城防务的情况下,他二人要想办成此事就必须得寻求军方的支持,蔡忠顺想到的这个人正是高丽国的西北面都巡检使康肇。
康肇得到密信后决定听从王命,但他所做的第一件事不是先去找到王位的继承人王询,而是直接带兵杀向了王城准备去砍了祸乱国家的皇甫氏和那个奸夫,但在途中他的幕僚告诉他:“听说王上已经快不行了,我们不如先不要急着赶过去,还是先看看形势再做决定。”
康肇就此停了下来,他这边不着急,但有人却急了。听闻康肇率军直奔京王,皇甫氏急忙派遣一个太监带兵前去阻截。康肇的父亲在王城里听说此事后知道大祸即将临头,于是他派人假扮成和尚前去给康肇报信:“儿啊,王上已经被那个恶女人和奸臣给害死了,你赶快带兵进城为国锄奸平乱啊!”
因为赶路赶得太急,这个前来报信的假和尚把信送到之后直接就累死了。康肇随即率军疾行,可等他将要杀到王城时才知道自己的老爹把他给忽悠了,王诵根本没死。康肇就此骑虎难下,你带兵至此到底是来平乱还是作乱?这时候,他帐下的一个幕僚却趁机给他拱了一把火:“事已至此,我们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把生米做成熟饭!”
经过这么一番怂恿,野心勃发的康肇一咬牙率军进入了王城,然后他在城内大开杀戒把金致阳以及金致阳和皇甫氏的私生子都给杀了,随后他真的就一不做二不休地废掉了气若游丝的王诵并将其与皇甫氏一道流放海岛。接下来,康肇的所为再次出人意料,他为了获得拥立之功便派人在半路上杀掉已经被他流放且马上就要咽气的王诵,随后他再又大张旗鼓地迎接王询入城继承王位——这个王询正是历史上的高丽显宗。
当高丽国的这一系列变动传入辽国后,作为宗主国皇帝的耶律隆绪为此而大怒,但转而他又大喜,此时刚刚掌握朝政的他正急切地想要立威,这高丽的内乱无疑是他立威的绝佳机会。耶律隆绪对群臣说道:“康肇作乱擅杀其国主王诵而又私立王询为主,如今他反而倒成了高丽的宰辅重臣,这实乃大逆不道,朕决意对高丽兴兵问罪!”
辽国群臣大多皆表示赞同,但身为国舅爷的萧迪里却当场站出来表示反对:“国家连年征讨,士卒抏敝。况陛下在谅阴,年谷不登,创痍未复。高丽小国,城垒完固,胜不为武,万一失利,恐贻后悔。不如遣一介之使,告问其故,彼若伏罪则已,不然,兴师未晚。”
耶律隆绪哪里听得进这些,当年柴荣为了立威也是火急火燎地御驾亲征前往高平亲自督战,此时的耶律隆绪与之相比简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耶律隆绪一面命令各路大军在幽州集结,一面派人前往开封向宋朝告知辽国即将兴兵讨伐高丽(你们不要紧张,我们不是来攻打你们的)。
为保此次征讨必胜,耶律隆绪下令征调辽国南北两院军、皇室近卫皮室军以及乙室、奚、室韦、黑水女真等部落的军力,总兵力号称四十万。这个数字当然是有水分的,即使如此,辽国此次的兵力应该至少也是在十万人以上。
这仅仅只是一次军队的大规模集结吗?非也!这其实也是初掌帝国大权的耶律隆绪对自己威望和实力到底几何的一次检验,他选择在幽州集结兵力也是有着一层深意在里边,因为幽州正是他的弟弟耶律隆庆的治府所在地——耶律隆绪此举几乎就是在跟耶律隆庆翻牌比大小的意思。通过这次兵力的集结,耶律隆绪几乎可以说是达到和实现了他此次征讨高丽的全部目的。这场仗虽然还没开打但他已经胜利了,不是军事上的,而是政治上的胜利。可是,这并不代表高丽可以就此躲过一劫,耶律隆绪还得趁机获取更大的胜利进而为自己捞取更大的政治资本,所以这仗无论如何还是要打的。
作为东亚第一军事强国,辽国以几乎是倾国之兵的军力去攻打一个小小的高丽,这看上去是不是有点杀鸡用牛刀的意思?实则不然,这里面的因素除了有上面提到的耶律隆绪的政治需求外,这其中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高丽绝非一个可以被人随意拿捏的软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