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王朝发展历程之中,那至高无上的皇位一直都是无数人梦寐以求的目标,甚至有人为此不惜付出一切代价,哪怕是骨肉相残也在所不惜。
不过,就在这风起云涌、波谲云诡的大唐帝国里,却出现了这样一位与众不同的人物——“让皇帝”李宪。
他主动放弃了那令世人垂涎欲滴的皇位,选择以一种退让的姿态,去描绘属于自己的别样人生画卷。
这位李宪,原名李成器,乃是唐睿宗李旦的嫡亲长子。按照封建社会的礼法制度,嫡长子拥有无可争议的皇位继承权,这可是天经地义之事。
早在公元 684 年,当李旦初次登上皇位之时,李成器就顺理成章地被册封为了太子。
只可惜,那时的政治局势错综复杂,变幻莫测,武则天牢牢掌握着朝廷的实际权力,而李旦不过只是一个徒有其名的傀儡皇帝罢了。
如此一来,李成器所占据的太子宝座自然也是岌岌可危,充满了诸多难以预料的变数和致命的危机。
时光荏苒,转眼来到了公元 710 年。这一年,唐中宗李显突然驾崩,一时间朝野震动。
韦后野心勃勃,企图步武则天之后尘,彻底把控整个朝堂大局。值此危急存亡之秋,李隆基挺身而出,果断地联合太平公主一同发动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政变。
他们成功地将韦后及其一众党羽尽数诛灭,并齐心协力地拥护李旦重新登上了皇位。
然而,随着李旦的复位,一个棘手的问题摆在了眼前:究竟该由谁来担任新一任的太子呢?
按照传统惯例,身为嫡长子的李成器无疑是最佳人选。
但是,此次政变中立下赫赫战功的李隆基同样不容小觑,他不仅展现出了非凡的才能和气魄,更是凭借自身强大的实力在朝中树立起了极高的威望。
面对如此两难的局面,李旦一时之间陷入了深深的纠结与苦恼之中。
李成器对于宫廷内部那如蛇蝎般阴险狡诈、勾心斗角的激烈争斗可谓了如指掌,同时对李隆基所具备的卓越才能以及背后强大的势力也是心知肚明。
为了防止亲兄弟之间自相残杀这种令人痛心疾首的悲剧发生,更为了维系皇室家族的安定团结,李成器毅然决然地拿起笔来,亲自书写奏折并呈递上去,表示自己坚决要辞去太子这个尊贵无比的位置。
他在奏折中这样写道:“所谓的太子之位,乃是整个天下的公有之物,当国家处于太平盛世之时,则应当优先考虑由嫡长子继承;然而一旦遭遇国难当头的艰难时刻,就应该将此重任交付给那些真正立下赫赫功勋之人。
如果不能做出恰当合理的安排,必然会令四海之内的臣民大失所望,如此一来绝非是江山社稷之福啊!微臣今日在此冒死恳请圣上三思而后行。”
这番话语情真意切,字里行间透露出李成器坚定不移的决心。
李旦在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最终还是接受了李成器的诚恳建议,并顺应形势立李隆基为新一任的太子。
而后来李隆基成功登上皇位,成为了那个被称为千古半帝的唐玄宗。由于李成器主动让出太子之位的高风亮节之举,唐玄宗对他十分感激,特封其为宁王,并且给予了极高的待遇。
此后,李成器毅然决然地远离了那波谲云诡、充满明争暗斗的政治斗争中心,转而来到自己的封地,开始了一种悠然自得、闲适惬意的新生活。
他对于音乐有着近乎痴迷的热爱,不仅擅长演奏各种乐器,还精通音律之道。正因如此,他常常与当时众多才华横溢的文人雅士相互往来,彼此切磋交流。
在这一过程中,他不断汲取文化艺术的精髓,并将其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之中,从而在这个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李成器生性宽厚仁和,对待他人总是彬彬有礼、和蔼可亲。尤其是对于那些有真才实学和高尚品德之人,他更是表现得格外尊敬,以礼相待。
这种谦逊恭谨的态度使得他深得民心,无论是当地的官员还是普通百姓,都对他敬爱有加。
而唐玄宗对于李宪(即李成器)的尊崇之情,则体现在诸多至关重要的方面。首先是封王加爵,当初李宪主动让出太子之位后,便被册封为宁王。
待到唐玄宗正式即位之后,对李宪的尊崇非但没有丝毫减少,反而愈发深厚。唐玄宗赐予他极其崇高的地位以及丰厚优渥的待遇,只为让他能够过上无忧无虑、锦衣玉食的生活,同时也彰显出李宪尊贵无比的身份。
其次是日常中的种种恩宠之举。在平日里,玄宗与李宪之间的兄弟情谊十分笃厚,二人经常欢聚一堂,或是共同举办宴席开怀畅饮,或是结伴外出游历赏景。
据《旧唐书》所记载:“或讲论赋诗,间以饮酒,终日尽欢,友爱备至。”
每当宫中举行盛大宴会之时,李宪的座位安排往往都是最为尊崇显要的位置,由此可见玄宗对他的敬重之意已然达到了极致。
在那个辉煌灿烂的时代,李宪享受到了超乎寻常的特殊礼遇。
每当他身体有恙,生起病来的时候,唐玄宗便会心急如焚,宛如热锅上的蚂蚁一般坐立难安。
他不仅迅速派遣数量众多且医术高明的御医们前往诊治,而且还不辞辛劳地亲自过问病情的进展,并精心调配对症的药物。这份关怀备至之情,可谓是溢于言表。
而当李宪出行之时,那仪仗的规模和规格更是远远超过了其他普通的亲王。
旌旗飘扬,鼓乐喧天,浩浩荡荡的队伍犹如一条长龙蜿蜒前行,所到之处无不引起人们的瞩目和惊叹。
如此盛大的排场,无疑彰显出了李宪非同凡响的特殊地位以及唐玄宗对他的格外重视。
然而,人生无常,命运多舛。时光光荏苒,岁月如梭。公元 742 年,李成器(即李宪)最终还是因病离开了人世,享年仅六十三岁。
当这个噩耗传至唐玄宗耳中时,他不禁悲从中来,心痛欲绝。为了表达自己对李成器主动让位这一义举的深深感激以及崇高敬意,唐玄宗特意追谥他为“让皇帝”。
要知道,“让皇帝”这一谥号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之中堪称独一无二。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称号,更凝聚着人们对李成器那高尚品德和宽广胸怀的由衷赞美。
正是由于他当初毅然决然地放弃皇位继承权,才避免了一场可能爆发的兄弟阋墙之争,维护了大唐王朝的稳定与繁荣。
不仅如此,为了给李宪营造一个安息之所,唐玄宗下令按照皇帝的标准为其修建陵寝,并将之命名为惠陵。
从选址开始,就经过了反复斟酌和精心考量。最终选定的地方风水极佳,环境优美宁静,仿佛一处世外桃源。
在建造过程中,更是不惜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力求每一个细节都做到尽善尽美。无论是建筑风格还是内部装饰,无一不展现出皇家的威严和气度。
至于陪葬品方面,也是琳琅满目,珍贵无比。这些奢华的布置和丰厚的陪葬,无一不是唐玄宗对李宪尊崇至极的具体体现。
对于李宪的后代子孙们,唐玄宗可谓关怀备至。不仅对李宪本人尊崇有加,更是将这份关爱延续到了他的子嗣身上。
唐玄宗赐予这些孩子们丰厚的物质待遇,确保他们能够过上富足无忧的生活。同时,还为他们精心安排了优质的教育资源,聘请名师大儒悉心教导,使得他们得以饱读诗书、博学多才。
在这样优越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李宪后裔们,自然拥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其中不少人凭借自身出众的才华和能力,成功地在朝廷中谋取了要职。
比如李宪的儿子李琎,因其卓越的才能而被封为汝阳郡王。这位郡王深得玄宗的欢心,常常伴随在皇帝身旁,参与各类宫廷活动,并因此在宫中享有极为特殊的地位。
李宪以让位之举,不仅避免了唐朝宫廷可能发生的血腥争斗,保障了政局的稳定,更为自己赢得了一生的安宁与后世的敬重。
他的人生选择,体现出超越常人的远见卓识与豁达胸怀,在充满权谋与争斗的封建王朝历史中,如同一股清流,为后人留下了一段佳话。】
“至于有人说为何李成器明明身为嫡长子,自然而然地享有皇位继承权,但却并未与他的弟弟争夺皇位。
提出这种疑问的人难道没有好好了解过他的弟弟究竟是谁吗?要知道,那可是李隆基啊!这位皇帝在历史上前期展现出了堪称一流的心计和手段。
若与这样的人物正面交锋、硬碰硬,岂不是自寻死路?难不成是觉得自己命太长了么?
李成器可不是什么傻瓜,昔日隐太子李建成的悲惨下场就摆在眼前,那无疑是一个深刻而惨痛的教训。
再看看如今他的弟弟李隆基,简直就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翻版。其雄才大略、谋略过人,注定会成为一代英主。
面对如此强大且富有野心的对手,李成器明智地选择了退让。他深知,卷入这场权力斗争只会给自己带来灭顶之灾,重蹈当年玄武门之变的覆辙。
与其以卵击石,不如明哲保身,安安稳稳地度过一生。毕竟,皇位虽诱人,但生命更为可贵。”金榜语气中有着对提出这个问题人的鄙视。
反复被cue的李建成:你再骂?有完没完了,老是把他提出来当反面教材,他不要面子的吗?
延和元年
(唐睿宗李旦使用的最后一个年号)
太极殿
朝堂之上,众人的目光如炬,紧紧地锁定在那位年轻而意气风发的李隆基身上。
然而,他们的焦点并非仅仅集中于这位未来天子俊朗的面容或是挺拔的身姿,而是那只戴在他手腕上、散发着温润光泽的玉镯子。
当金榜盘点完毕,大唐赏赐给李隆基这样一件神秘之物后,满朝文武心中那块沉甸甸的大石头终于落了地。
原本对于李隆基可能会因年少得志而变得轻狂浮躁的担忧瞬间消散得无影无踪。
如今,有了这件能够压制住李隆基内心躁动的宝物,他们相信这位临淄王必能守住本心,不被权势冲昏头脑。
此刻,李隆基默默地凝视着手腕上的玉镯,不禁深深地叹息一声。回想起过往种种,连他自己都难以理解日后为何会发疯似地亲手毁掉眼前这一片大好河山。
然而,每当他看到这只玉镯,脑海中便会浮现出金榜上那闪耀夺目的文字——“天下常平,不知饥馑”。这简简单单的八个字,承载着无数大唐子民对美好生活的殷切期盼和浓浓信任。
李隆基深知,这份责任无比沉重,但他亦明白,唯有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才不会辜负大唐百姓对他的期望与重托。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无论遇到多少艰难险阻,他都要倾尽全力去守护这片繁荣昌盛的疆土,努力实现那个令世人瞩目的开元盛世。
李成器缓缓地走向眼中满含歉意的弟弟,每一步似乎都带着沉重与思考。当他终于站定在弟弟面前时,轻轻地抬起手,温柔地拍了拍弟弟的肩头。
他的目光充满慈爱,声音也如春日暖阳般和煦:“三郎啊,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古往今来,多少伟人豪杰亦曾犯错,但他们能够以过往的经历为镜,反思自省,从而避免再次陷入同样的困境。你也要如此,时常以历史中的自己为鉴,切莫重蹈前人的覆辙。”
言罢,李成器转过身去,面向那高高在上、端坐于御座之上的父亲——李旦。他深深地弯下腰,庄重地行了一个大礼,额头几乎触及地面。
然后,他用坚定且诚恳的语气说道:“儿臣不愿再起任何波澜,恳请父皇应允儿臣之所求。”
李旦凝视着眼前这个一向温和儒雅的大儿子,仿佛想要透过他平静的外表,窥探到其内心最隐秘的角落。
然而,无论他如何努力,最终都只能看到一片深邃的宁静,如同浩渺无垠的星空,令人难以捉摸。
沉默片刻之后,李旦终于微微颔首,从口中吐出一个字:“允。”
就在这简单的一字出口之际,大唐的未来已然在这对父子的对视之中悄然传递。从今往后,大唐的命运将交托到如今的李隆基手中。
或许,正是因为有了金榜的出现,这一次的大唐将不再重演那段惨绝人寰的历史——人吃人、易子而食的安史之乱,从此将会永远的被尘封。
————————分界线
五代十国时期
“阿娘,你说的那个人人都能吃肉的场景是真实存在的吗?”
“当然啊,阿娘从来都不会骗人的”
“可是我们会有那么一天吗?”
“会的,一定会的”
在五代十国至宋初那风云变幻的岁月里,一对身着破旧衣衫、面容憔悴的母子紧紧相依,目光投向遥远的天际。那里,仿佛浮现出盛唐时期繁华壮丽的景象,如梦如幻。
年幼懵懂的孩子眨着好奇的大眼睛,仰头望着身旁瘦弱却温柔的母亲,奶声奶气地问道:“娘,那是什么呀?”
母亲轻轻抚摸着孩子粉嫩的小脸,眼中闪烁着一丝光芒,微笑着回答道:“孩子,那是我们曾经的辉煌,而如今,新的时代就要来临啦。”
就在这时,一个消息像风一样传遍了大街小巷——官家赵匡胤登基了!这个消息让人们心中燃起了希望之火,尤其是这位母亲,她暗暗祈祷着新皇帝能给她们母子带来更好的生活。
赵匡胤的登基大典虽然因大宋初期的贫困而显得简约,但依然庄重肃穆。当他登上皇位的那一刻,整个国家都似乎感受到了一种新生的力量。
与此同时,金榜的奖励也如约而至,仿佛预示着这片土地即将迎来一番全新的变革。
然而,此时的朝堂之上却是事务繁杂,百废待兴。这天,赵匡胤微服出宫,来到市井之间了解民情。
只见他一身市井打扮,丝毫没有帝王的架子。突然,一个打扮成书生气质的人急匆匆地跑过来,定睛一看,原来是大臣赵普。
赵普看到赵匡胤这身装扮,不禁皱起眉头,略带埋怨地说道:“哎呀,官家,您怎么又出来了?如今朝中之事繁多,正等着您回去处理呢!”
赵匡胤哈哈一笑,拍了拍赵普的肩膀低声说道:“我就是要亲自看看民间的真实情况,这样才能更好地治理国家嘛。”
赵普紧紧地皱起眉头,满心疑惑。这官家究竟是如何从那深宫之中跑出来的啊!想当年,他还未登上皇位之时,便喜好四处游荡,本以为成为皇帝之后能够有所收敛,没想到如今依旧如此任性妄为。
赵匡胤环顾四周,尽管眼前所见仍是一片萧条之景,但在那荒芜之间,似乎隐隐蕴含着一股蓬勃的生机,让他不禁心生欢喜。
正在此时,听到赵普的轻声低语,赵匡胤微微侧过头,瞥了一眼身旁的赵普,同样压低声音回应道:
“休要再唤我官家,莫不是嫌我被那帮大臣们围攻得还不够惨么?我此番出宫可是历经千辛万苦才得以成行的。”
而在不远处,那张张贴于城墙上的皇榜周围,挤满了翘首以盼的百姓。他们一个个面容憔悴、身形消瘦,眼中却充满了对未来的希冀与渴望。
人群中不知是谁突然开口问道:“官家当真会尽快安排人手前去种植新粮吗?”此言一出,众人纷纷附和,目光齐刷刷地投向那位负责宣读皇榜的大宋官员。
这位大宋官员望着面前这些瘦骨嶙峋的百姓,心头涌起一阵无尽的酸楚。他深吸一口气,强忍着内心的难受,努力让自己的声音显得坚定有力:
“诸位放心,官家已然下令派人前往皇庄开垦荒地、种植新粮。相信用不了多长时间,咱们大宋便能迎来丰收,届时大家都能吃上香喷喷的新粮啦!”
“真是有希望的日子啊”
赵匡胤感叹着,他的身影隐没在了人群里,赵普想到那一大堆的国政头疼得很,至于没人保护官家?别开玩笑了,官家那武力值还需要人保护?不被他保护就不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