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白银也好不到哪里去,白银的密度比黄金低一些,但是一立方米白银也重达十点五吨。
一万箱白银二十万锭也就是两千万两白银,换算下来也就是七百四十六吨,整体也就七十一立方米的样子。
再算上做成船型银锭加箱子的空间,翻一倍也才一百四十二立方米的体积。
看着这个八十多平的左耳室已经堆了两米高的高度,和王修缘心里估算的也差不多。
不过王修缘感觉这些黄金和白银根本不像是陪葬品,因为单纯陪葬的话,往里面各放几十箱就绰绰有余了。
要知道在南唐时期白银的购买力超级强,一两白银可以购买二十石大米,折合现在的重量南唐的一石就是一百一十八斤。
换句话说南唐时期一两银子可以购买两千三百六十斤大米,按照现在的米价每斤零售价三点五元来算的话。
南唐时期一两白银的购买力相当于现在的八千二百六十元。
那么光是李璟藏起来的这两千万两白银相当于现在的一千六百五十二亿人民币。
南唐时期黄金和白银的兑换比例一直在一比九到一比十一之间浮动,我们取平均值一比十。
这两百万两黄金相当于也是两千万两白银。
那么问题来了,李璟在自己的墓中陪葬三千三百亿人民币干嘛呢?
为了死后带到下面去花吗?这显然不可能。
王修缘更倾向于他是为了自己复活后做准备。
前面看到李璟留给后来人的石碑时就说到过,李璟早就预判到自己的国家扛不住赵匡胤的赵宋攻击。
肯定会走上灭亡的道路,那么他在这里准备大量的资金为复活后的复国计划做准备就很正常了。
王修缘想到这里都忍不住给李璟鼓掌了,他真的考虑的太长远了,要是等到他在元朝的时候复活了。
说不定他凭借这笔庞大的资金,真的能再造一个南唐也说不定。
不过很可惜,他没有复活,所以这笔巨额复国基金也就便宜了王修缘。
虽然现在白银的价格跌的不成样子了,但是这是什么?这全都是极品的南唐船型官银啊。
这里面每一锭黄金和白银都是极品状态,放在市场上的话,每一锭三点七三公斤的银锭只卖金属价格都是两万三千元。
但是这是古董啊,而且状态品相完美,随便一锭拿出去都能轻轻松松卖上百万人民币。
就拿清代湖南咸丰六年三月浏阳县钱公慎五十两银锭来说,重量是1871.5克,拍卖成交价二百三十万。
清代湖南咸丰元年武冈州咸丰元年地丁银五十两银锭,重量是1860.1克,拍卖成交价两百零七万。
清代光绪二十六年九月湖北盐饷官钱局五十两银锭,重量是1863.5克,拍卖成交价一百二十六点五万。
这还只是清代的五十两精品银锭,各种磨损痕迹不少,五代十国时期流传下来的银锭数量要比清代的少很多很多。
在古董市场上一直都属于珍稀货色,而且这种一百两份量的银锭就更加稀少了。
当然这也要充分考虑到物以稀为贵的因素,要是二十万锭保大年间的官银一口气放出去的话。
即使不把这个保大年间的南唐官银价格锤成材料价,那估计也相差不太远了。
至于金锭就更不用说了,光是一锭一百两的金锭按照现在黄金每克六百五十元的价格计算的话,黄金卖材料就得二百四十三万一锭。
再算上其古董的稀缺价值,随便一锭品相完美的百两金锭,卖个八九百万甚至上千万很简单吧?
就拿正德八年镇守宁夏御马监张昭五十两金锭来说,重量1884.5克,拍卖成交价六百九十六万。
明嘉靖三十六年内户部拾两金锭,重量367克,拍卖成交价二百零七万。
南宋相五郎十分金贰拾伍两金铤,重量930.4克,拍卖成交价一百七十三万。
而王修缘手中的两万锭南唐保大年间的金锭品相只会更加完美,年代也更早,数量和规格也更加稀有。
所以在少量放出去的情况下价格只会更高,不会更低。
当然,两万锭需要慢慢的卖,不然也容易把价格打崩。
不过王修缘不缺现金,所以他也不打算把这些金锭、银锭卖出去,自己留下来做传家宝不香吗!
他把左耳室里面的箱子全部收了起来,然后慢悠悠的向右耳室走去。
右耳室中的陪葬品有很多,其中光是侍女三彩俑、仆从三彩俑以及各类动物三彩俑有数十尊。
剩余的都是一些李璟生前使用过的碗碟、家具、酒具、五谷、食物之类的东西。
总结性的来说,这个右耳室里面陪葬的是象征李璟生前生活场景物品,涉及到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
不过唯独这个衣比较简单,因为里面的衣服只是丝绸成衣,虽然在当时很贵重。
但是却没有发现皇帝该有的龙袍,按照道理来说,应该会有龙袍随葬才对啊,想必应该是放在其他位置了吧。
不过王修缘也没有浪费时间去纠结这些事情,只是把这些贵重的古董收了起来。
没错,是贵重的古董。
虽然乍一听只有三彩俑很值钱,其他的那些陪葬品都只是些碗碟、家具、酒具等生前使用过的东西,但是大家仔细想想看。
李璟是什么身份啊,他的身份会使用普通民窑生产出来的普通陶器吗?
肯定是不会的啊,这里的碗碟全部是上好的?邢窑白釉瓷器。
邢窑是唐朝的七大官窑之一,是专门负责烧制白瓷的窑厂,在宋代之前,邢窑比定窑的白瓷要更加优质。
邢窑白瓷以瓷胎色白细腻、釉色釉质温润精巧闻名天下,深受各路达官显贵们的钟爱。
只不过随着唐末以及五代十国持续百年的战乱影响,邢窑因其知名度在那里,其生产的瓷器又特别值钱。
所以在战乱中受到的影响格外的大,大量的工匠被各方争夺或者是主动外逃,这才有了定窑的崛起。
而李璟墓中的邢窑瓷器大多数都是成套的,不单是成套的白瓷碗、盘子、碟子,还包括成套的酒壶、酒杯以及成套的茶壶、茶杯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