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到“安史之乱”爆发,大唐从盛世一步跌落乱世,李白也因为战争的缘故,不得不颠沛流离,躲避兵灾。』
『七年后,安史之乱被终结的前夕,六十二岁的李白病逝,结束了自己好似“谪仙人”一般的灿烂人生。』
『正是因为有了李白的存在,我华夏文学才正式走上了快车道,此后千年,一众文学大家层出不穷,为后世华夏,留下了一座座文化丰碑。』
『可以试想,若是没有李白,对后世会有什么影响?』
『于国家大势而言,似乎是没有什么影响的,可对于每一个华夏人来说,从此说童年,没有了青梅竹马;说爱情,没有了刻骨铭心;说享受,没有了天伦之乐;说豪气,没有了一掷千金......』
『浮生若梦、扬眉吐气、仙风道骨......这些词语都将不复存在;蚍蜉撼树、妙笔生花、惊天动地......也全然不见了踪迹。』
『感谢李白,感谢他的才华横溢,他的豪气冲天,他的仙风道骨,他的狂放不羁......无一不通过他的诗篇,影响着后世的每一个华夏之魂。』
『综上所述,华夏十大文豪第一位,诗仙李白,当之无愧。』
“这,神榜对这李白的评价,竟然如此之高?”
诸界中知晓李白之名的当然不少,哪怕是唐太宗李世民和唐高宗李治,也早已从后世听说了“诗仙”之名。
但关注点更多放在能臣名将身上的他们,却是怎么也没想到,神榜竟然会,将一个看似对国家对朝堂完全没有贡献的诗人,捧上如此高位!
“李太白不愧是谪仙降世,真吾辈楷模也!”
“十大文豪啊!此次我大宋必然不会弱于盛唐!!”
相比起大唐,反倒是在文风鼎盛的大宋,在李白上榜之后,欢欣鼓舞者更多。
“唉,文豪啊,唐宋之后,我大明可有人能担得起‘文豪’之名吗?”
不同于一片欢腾的唐、宋,和对后世一知半解的秦汉,大明的诸多世界,此时却都是阵阵哀嚎之声。
他们根本就不相信在后世,还有人能在文学方面媲美前人。
『恭喜李白,位列华夏人杰排行榜,十大文豪第一位,奖励“造化洗髓卡”一张,“诸天令”一枚(已认主),“世界本源”一道,《星辰观想法》一部,《红尘炼心诀》一部,“九天梭”一套。』
『另外,检测到李白不止存在于一个世界,现将其余世界的李白与唐肃宗世界的李白融合,成就唯一。』
“啊!?混账!!”
唐玄宗李隆基此刻一脸恼火的怒骂出声,不只是因为眼睁睁看着李白被融合去了别的世界,更多的,其实还是神榜之前透露的,关于“安史之乱”的相关信息。
嗯,几乎可以肯定,他就是所谓的“唐玄宗”,而这场“安史之乱”,就发生在他在位之时!
“哈哈哈哈!李白拜谢神榜厚赐!!!”
唐肃宗世界,早已老迈,疾病缠身的李白,在造化洗髓卡的洗礼下,瞬间恢复了年轻。
只见他从榻上一跃而下,大笑着来到室外,发自内心的向着天空中的金榜榜拜了三拜。
......
『华夏人杰排行榜』
『十大文豪』
『第二位:坡仙,苏轼』
“坡仙!是苏东坡!是我大宋的苏东坡啊!!!”
“大宋!是我大宋之人!”
“好!子瞻豪气不输太白!!”
不同时期的大宋世界全部陷入了狂欢,尤其是跟苏轼同时代之人,更是一个个与有荣焉的赞叹出声。
甚至,比起两个月前范仲淹位列名臣榜榜首之时,还要疯狂。
由此也可见,文人,尤其是优秀的文人,在大宋人们心中的地位了。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大宋首屈一指的文坛巨擘,也是全史唯一一位可以与李白比肩而立的一代文豪。』
『观苏轼的诗词,豪迈奔放,又不乏豁达乐观;超凡脱俗,更犹如天马行空。』
『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气魄;』
『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柔情;』
『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
『也有“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细腻;』
『有被贬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的豁达;』
『还有追忆亡妻时“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的悲情。』
『有……』
『太多太多的经典名篇,令得苏轼在活着的时候,便已经有了“坡仙”的雅号,更被天下百姓视作天皇巨星,无限追捧。』
『奈何,就是这样一个才华横溢的天纵之才,却因不能容于大宋官场,而三起三落,没能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与李白不同的是,苏轼早在二十一岁便高中进士,不仅名传天下,还曾被宋仁宗亲自评为有宰相之才。』
『不过,年少登科志得意满的苏轼,却不幸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不得不回乡守孝。』
『重新返京不久,苏轼的父亲竟又撒手人寰,使得他几乎是在守孝中度过了自己的青年岁月。』
『及至苏轼守孝结束,再次返回朝堂,天下却早已大变,已然到了宋神宗在位,王安石主持变法之时。』
『当时的苏轼,不懂王安石之苦心,竟上书大谈变法之弊端,导致被贬离京,出任杭州知州。』
『在此期间,接触到地方时政的苏轼,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颇有政绩,也逐渐理解了王安石变法的初衷。』
『随后,因为“乌台诗案”,苏轼被捕入狱,险些身死,还是依靠王安石的求情,才被释放,贬为黄州团练使。』
『神宗之后,哲宗继位,随着王安石的故去,新法被全面废止,名声在外的苏轼也被重新召回中枢。』
『只是早已看尽民间疾苦的苏轼,这次,却又站在了人人喊打的“新党”一方,竟公开上书支持变法。』
『这么一来,苏轼可谓是既不能容于旧党,又不能谅于新党,两头受气的他,不得不再次被贬出京,二次出任杭州知州。』
『可叹的是,此时的当权者,已经不再是一心为国的王安石,这次的苏轼,也没有了前次的运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