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官家在温州的行宫里,正焦急地踱步。身旁的太监们战战兢兢,大气都不敢出。当临安陷落的消息如同一记重锤砸来,赵官家瞬间僵立在原地,脸上的血色迅速褪去,变得惨白如纸。
“这……这怎么可能!临安城固若金汤,陈楚林那厮竟然投降了?”赵官家的声音颤抖着,带着不可置信与愤怒。
赵官家一把掀翻了身旁的桌子,桌上的茶具稀里哗啦地散落一地,碎片四溅。
“陛下息怒,陛下息怒啊!”太监们纷纷跪地,声音里满是惶恐。
赵官家却充耳不闻,他的双眼布满血丝,在房间里疯狂地来回走动,嘴里不停地咒骂着:“陈楚林,你这个叛徒!朕如此信任你,你却为了一己私利,背叛朕,背叛大宋!”
突然,他像是想起了什么,猛地停下脚步,冲着身旁的一个小太监嘶吼道:“快,传朕旨意,让各地勤王兵马速速赶来温州!朕要夺回临安,将那些金人赶出大宋的土地,将陈楚林那贼子千刀万剐!”
小太监吓得浑身发抖,连滚带爬地出去传旨。
赵官家又瘫坐在椅子上,眼神空洞,喃喃自语:“大宋百年基业,难道就要毁于朕的手中?朕有何颜面去见列祖列宗……”说着,泪水夺眶而出,顺着他那憔悴的脸颊滑落。
没过多时,大臣们便神色匆匆地齐聚在行宫大殿。他们有的衣衫不整,显然是匆忙赶来,脸上皆带着焦虑与不安。
赵官家红着眼,看着下方的臣子,声音沙哑地开口:“临安已陷,如今朕等困于温州,诸位可有良策能助朕夺回临安,重振大宋?”
话音刚落,次相孙德上前一步,拱手说道:“陛下,臣有一策。听闻金国皇帝完颜康贪恋美色,咱们不妨遴选宗室女前去和亲。以美人计惑之,或许能让他停止进攻,为大宋争取喘息之机。”
此言一出,朝堂瞬间炸开了锅。武将出身的枢密使王虎满脸怒容,大声驳斥:“荒唐!堂堂大宋,竟要用女子的色相去求和,这岂不是让天下人耻笑?咱们应该整军备战,与金兵决一死战!”
孙德不紧不慢地回应:“将军莫要冲动。如今我大宋兵力疲弱,临安已失,若再贸然开战,只会让百姓生灵涂炭。
和亲只是权宜之计,待我们休养生息、重振军备,再图反击也不迟。”
一旁的礼部右侍郎李明也点头附和:“次相大人所言极是。历史上诸多朝代皆有和亲之举,这并非示弱,而是以柔克刚的策略。若能借此换来暂时的和平,也可安抚民心,稳定局势。”
赵官家眉头紧皱,内心十分纠结。一方面,他不愿向金国低头,更不想用宗室女子的幸福去换取和平;另一方面,大宋如今的局势岌岌可危,他实在没有更好的办法。
犹豫良久,赵官家长叹一声:“此事容朕再斟酌。若真要和亲,这宗室女的人选务必慎重,切不可有差池。”
大臣们纷纷领命,大殿内陷入了短暂的沉默,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忧虑 。
各地纷纷告急,湖广路,江南西路,江南东路,两浙路都在几十万金军攻击下纷纷城破。
赵官家不敢在温州待了带着大臣们继续南下前往广州。
各地将士听闻赵官家南狩广州的消息,反应不一,军中气氛凝重又复杂。
远在福建路的一支宋军精锐部队,得知消息后军营里一片哗然。
年轻的将领张峰一拳砸在营帐的桌子上,怒声吼道:“陛下这一去,岂不是让我等将士寒心?我们在前线拼死抵抗,他却只顾着南逃,这让我们的血白流了吗?”
身旁的副将李勇虽也满脸愤懑,但还是劝道:“张将军,莫要冲动。陛下此举或许也是无奈,如今局势危急,我们还得坚守职责,保卫福建路。”
张峰却不以为然,来回踱步,咬牙切齿道:“若陛下都没了坚守的决心,我们又为何而战?”
而在江南西路的军营中,老将陈刚召集众将士,面色凝重地说:“陛下南狩广州,局势愈发艰难。但我等食君之禄,忠君之事,不管陛下身在何处,守护大宋疆土都是我们的使命。”
底下的士兵们虽神色黯然,但仍齐声应和,可那声音里却透着几分迷茫与疲惫。
有士兵小声嘀咕:“陛下都跑那么远了,咱们还能守得住吗?”
在广南西路的边陲军营,士兵们得知消息后,士气低落。
有的士兵甚至开始收拾行囊,准备逃离。军官们见状,连忙出面制止,可效果甚微。
一位年轻的士兵哭诉道:“陛下都不要我们了,我们还留在这里等死吗?”
军官们无言以对,心中也是一片悲凉。
各地将士原本还抱着一丝希望,期待赵官家能坐镇指挥,鼓舞士气。
如今他南逃广州,就像抽走了支撑他们的精神支柱,让他们对这场战争的意义产生了怀疑,军心开始动摇。
与此同时,礼部右侍郎李明一路舟车劳顿,抵达建康。
李明踏入金国的营帐,只见士兵长枪如林,气氛森严。杨康高坐主位,神色冷峻,周身散发着上位者的威严。
李明强压内心的忐忑,深吸一口气,稳步上前,双膝跪地,恭恭敬敬地呈上国书。
李明的声音微微发颤,但竭力保持镇定:“大金陛下,外臣乃大宋礼部右侍郎李明,今奉大宋陛下之命,特来向陛下呈递国书,望陛下圣览。”
杨康康身旁的侍从上前接过国书,呈至杨康面前。
杨康不紧不慢地展开,目光在字里行间扫过,脸上的神情愈发高深莫测。
李明跪在地上,大气都不敢出,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心跳声在寂静的营帐内格外清晰。
片刻后,杨康将国书随意地放在一旁,抬眼看向李明,声音低沉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你们大宋,如今大半江山已入我大金囊中,这时候送来国书,所求何事,直说吧。”
李明连忙叩首,道:“陛下明鉴,大宋如今虽局势艰难,但我大宋陛下心系天下百姓,不愿生灵再遭涂炭。
听闻陛下心怀天下,仁慈宽厚,特遣外臣前来,盼能与大金化干戈为玉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