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后循循善诱,“哀家愿意帮你,成为你的倚仗,若是再遇今日之情形,哀家一句话便能为你解围,如此,你何乐而不为?”
“臣妾多谢太后娘娘赏识,只是臣妾的志向从前已与太后娘娘言明。”
这便是又一次拒绝了。
太后的脸色难看起来,“瑾昭容,哀家一而再再而三被你拂了面子,你就不怕哀家真的发落你?”
“臣妾身正不怕影子斜,太后娘娘若想发落嫔妾,轮不到臣妾说话。”
“好一个轮不到你说话,给哀家滚吧,哀家不想看见你。”
太后沉着脸看沈念溪离开,更下定决心要铲除沈念溪。
走出慈安宫,沈念溪只觉得心底恶寒。
太后帮她从来都不是发自内心的,而是要索取利益的,她可不想授予太后把柄,何况,淑慎太妃的仇,她得报。
——
四月初,西昌国使臣抵京,尉迟玄邀他们一同围猎,一众妃嫔随尉迟玄一道浩浩荡荡前往皇家苑林。
尉迟玄的马车在最前方,其余人等马车皆在后方随行,马车的次序依照着位分。
沈念溪便是这一干人中位分最高之人。
她撩开帘子往外望去,此处已是山林。
“娘娘,前面的路有些陡峭,娘娘可要坐稳一些。”外头的侍卫这般说道。
沈念溪轻轻点头,“本宫知道了。”
话音刚落,沈念溪明显更感觉到马车更摇晃了,她都得在拂冬的搀扶下才能稳住身形。
“娘娘小心。”
经过了一个时辰的颠簸,马车终于停了下来。
“娘娘,到了。”
沈念溪走下马车,望着一望无际的猎场,一眼瞧去,入目所见皆是草地,想来这儿并非是真正的围猎之处。
拂冬看穿了她心中所想,“娘娘,你与其他妃嫔便要留宿在此,真正围猎的地方还在不远处的凌霄山。”
一位小太监过来领路,“昭容娘娘请随奴才过来。”
小太监将沈念溪带到了一处屋舍,牌匾上书‘云水榭’。
“这儿便是昭容娘娘这段时日在皇家苑林的住所了,娘娘先休整片刻,日暮之时皇上会在外头举办篝火盛宴,届时娘娘再去参与也不迟。”
“好。”
拂冬照旧给了那小太监一些碎银子,随即跟在沈念溪身后进入屋子。
此处虽然古朴,但也比寻常人家的屋舍好上许多。
拂冬领着人清扫屋子,沈念溪便差人搬了张藤椅放在屋外,拿起书卷坐在藤椅上细看起来。
但没看多久,喧嚷的声音便传入沈念溪的耳朵里。
“真是晦气,我竟然要跟你住在同一间屋子。”
“你好大的胆子,你知不知道我姑母……”
“你姑母是梁德仪,这谁不知道啊,今非昔比,你就别再把你的姑母搬出来说事了。”
“我姑母再不好,那也是德仪,就是比你这个常在位分高,何况我是贵人,你只是常在,你也敢以下犯上?”
沈念溪听出了,这两道声音是梁含韵和温永鸾的。
既已被打搅,沈念溪索性合上书走了出去。
“你们二人为何在此喧哗?”
二人齐齐行礼,“见过昭容娘娘。”
温永鸾最先开口,“娘娘,嫔妾与梁贵人不过是说些闲话,不曾想叨扰了娘娘,还请娘娘见谅。”
梁含韵白了她一眼,神情不言而喻。
“只是闲话,那便犯不着让本宫再听见,再有下次扰了本宫的安宁,这屋子,你们也都不必住了。”
沈念溪走后,梁含韵和温永鸾依旧不对付,彼此都看不顺眼。
梁含韵摸了摸自己发髻间的簪子,她更担心的是此簪子被人发现,和温永鸾同住到底是有几分危险的。
温永鸾:“怎么,还在偷懒?你倒是快点把你的东西收拾好,别挡了我的路。”
梁含韵只让身边的宫女去收拾,心底仍在盘算着今夜的事。
日暮低垂时分,篝火盛宴如期举行。
尉迟玄高坐,其余大臣坐在右侧,妃嫔皆坐在左侧,西昌国的使臣同坐在朝臣之列。
一位翩翩少年举着酒樽,容貌并非大燕之人,周身装束却又不似西昌使臣,但,他却是此番领着西昌使臣来大燕送降书的西昌三皇子——完颜禹。
“我代吾王向大燕皇致意,西昌愿意降服,献上降书,以期能再修两国之好。”
尉迟玄同样举着酒樽,遥遥与完颜禹相望。
“只要西昌往后不再发兵攻燕,不再侵扰大燕边境,朕,自然愿意与西昌世代交好。”
完颜禹亲自送上了降书,又随意地看了一圈坐在席列的妃嫔。
正当众人以为他冒犯之时,他却爽朗大笑。
“素闻燕皇后宫佳丽三千,各个美得不可方物,今日一见,传闻果然不虚,只是……”
他话音一转,“大燕女子美则美矣,却多是素雅恬淡之美,而我西昌女子娇柔灵动,未必逊色于大燕女子。”
尉迟玄:“你这话是何意?”
“燕皇,我奉我父王之命来到大燕京城,还带来了我父王的一句口信,我父王言明,愿意将西昌久负盛名的六公主送与燕皇,还请燕皇笑纳。”
朝臣纷纷交头接耳。
“西昌六公主?那可是西昌最美的女子。”
“是啊,传闻中,见到西昌六公主的人无不为她的美貌所惊艳,无不为她的风姿所折服,甘拜她的裙下,想不到,西昌竟然愿意送出这六公主。”
人人皆知的事情,尉迟玄也不例外。
几乎没多想,尉迟玄便答应了。
“好,那你便让她出来,朕倒想见一见这传闻中西昌国倾城的六公主。”
“燕皇,此次我等前来,我六妹并未随行,待稍后我修书一封,西昌自有人将我六妹送来。”
“你为何此次不将她一同带来?”
完颜禹微微笑道,“若是燕皇婉拒了我父王的美意,将我六妹拒之宫外,传扬出去既不利于我六妹的声誉,更是让西昌面上蒙羞。”
“是以,还是先得了燕皇准信再差人送我六妹前来大燕最为妥当,此折中之法,还请燕皇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