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师说完那句话后,便停下来再不吭声,屋子里气氛阴郁暗沉,海老和齐文轩也是第一次听这个故事,也在消化这里面的事情。
唯有邵彰谨很快平复下来,前世看多了这类的变态杀人案,她在开始就大概明白了柳明阳就是后世所说的那种反社会人格,
这种人通常都智商极高,善于伪装,不通人性,有敏锐的洞察力,但对他人缺乏同情心与道德观念。
对他人的痛苦和苦难无动于衷,甚至可能从中获得快感。
而这样的性格还是一个在青州一手遮天的人物,这才是最可怕的地方。
邵彰谨上前抱了抱老师:“无需自责,老师,对方是一个恶鬼,不能以常人论之。”
“老师能在对方眼皮子底下成为天下名师,并不受其影响,育人无数,便是大功德,便心坚意定之人,无需介怀。”
又坚定地说:“既然对方是一个恶鬼,我们就是上天派来收他的!”
这句话仿佛带着魔力,让一直紧绷的吕师松开了拳头,肩膀也逐渐放下来,只是在众人面前讲这件秘事,情绪外露,有些许的不好意思扭过脸。
海老等人都在邵彰谨的展颜一笑中感觉到放松下来,是啊,这样的恶鬼,既然摆脱不了,就不如想办法收了他!
邵彰谨则是在听到吕师的遭遇后就第一时间打算出手的,在世人眼中,她是吕师的关门弟子,在某种程度上,是比亲生子还要亲密的关系。
何况吕师妻儿已故,多年不娶,她就是吕师的幺儿!
邵彰谨抬头看向齐知府:“大人是一州之长,想怎么做?”
齐知府沉思一番开口:“坏其根基,断其后路!”
邵彰谨手握拳击掌赞道:“是极!与小子所想甚同!”
吕师听了亦是赞同:“以柳家为首的青州世家,想要连根拔起,必要断其根本,青州世家盘据此地数百年不变,依仗的不过就是垄断的产业、把持官员、强有力的姻缘关系,以及超出世家礼制人数的兵力!”
齐文轩在来之前仍有疑虑,他最稳妥的办法其实应该是等云大人带来陛下旨意,然后再动手,但是没想到柳家主如此癫狂。
邵彰谨也看了看齐文轩,想起来义父对他的评价:“盐道上的官儿,初来也有一心想当个清官的,少有能顶得住美酒佳人,金银财宝,还能稳坐四年能自保的!”
“畏威而良善之辈!”
……
几个人连带刚才听吕师秘事沉默的海老都激烈地参加了策略制定的讨论,齐知府对着几位盟友直接亮了底牌。
作为知府可以调动的精锐100人还有府兵2000人,但这些人中有多少是地方安插的,这四年中他做了筛查,大约能用的府兵不足一千。
齐知府师爷梁胜做了补充:“经过这四年的筛查和人员补充,现在共有452人可为我们所用,他们背后还有家小,现在册子上登记了约有近千人。”
还有青州府大小世家约26家,以柳家为主为祸一方的有11家,中间摇摆不定者9家,家族有子弟为官能明哲保身者约6家。
齐文轩拿出了名册递给众翻阅,这个数量对比实在有点惊人,不足总数的四分之一。
一个州府的兵力就如此被世家侵蚀的如此严重,那么放眼朝野呢?
几人都是人中龙凤,不是没见过世面的乡野村夫,但仍然被统计出来的数据吓到。他们意识到,这个问题远比想象中的更为复杂和严峻。
邵彰谨抬眼看了看这位师爷,梁胜,是个能干的,能陪着齐知府在这里上任四年还不被人收拢,不伤半分也是有几才干的,可用。
齐文轩悲凉又讽刺地再说道:“诸位可知我州府的属官十几位,我齐某人遇事时竟然无人敢用,好不好笑?”
不好笑,是朝廷之耻,是百姓之辱!
在场的人没人笑,邵彰谨原本对这个时代一直有剥离感,此时也感觉到悲愤异常,世家之祸,她这个小人物在时代的洪流中才是那个感受最深的……
饥饿、天灾、人祸、权力争斗的战乱……都是足以碾压普通人的巨大尘埃!
人活在这个时代真是太可怜了!
反击,不过是不想再任人鱼肉而已!
海老已情绪迸发:“海某还有些旧故在京城和乡野,虽是路过此地,但在此收了宝儿这样的小徒弟,某也愿意出一份力。杀杀这世家的威风!”
邵彰谨认真地看着这个新老师对他说:“我等可不是杀杀威风这么简单的事了,这是仇恨,要报仇,要死人的,怕不怕?!”
她心里很平静,无论老师做什么样的选择,她都理解,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虽千万人吾往矣,这是她邵彰谨人生第一次主动选择的天命。
敌人不来,那就打出去!
海老听到邵彰谨的话像是听到了什么令他好笑又气愤的话一样,挥着手你你你半天在老仆的服侍下喝了口水咽下去,才生气地开口:“你师傅我,人生的信条里就没有害怕二字!”
又气哼哼地叫道:“若是怕,我能游走三国?与国主做朋友?”
吕师等人听到海老的话,不由得扭头忍笑,老了也还是那么活泼。
正到此处,门外有人扬声问:“加上某,如何?”
邵彰谨听到声音,喜道:“我义父来了!”
说着忙打开门让李长风进来,
他并不是第一次与这几位见面,但仍然礼貌地向他们作揖施礼。
然后郑重地自我介绍道:“在下李长风,现任丐帮帮主,有一帮可用的手下,他们个个义薄云天,忠心耿耿,都是忠义之士!”
邵彰谨心中涌起一种奇怪的感觉,眼前的场景让她觉得异常熟悉。
这种氛围和气氛,仿佛与历史中的某个时刻重合了起来,仿佛那些起义前的义士们秘密聚会的情景。
以后有人记起这次的事,会不会就叫‘青州起义’?
后《女帝风华录》中记载这一天,确实称为“青州事变”,说是女帝亲笔起名所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