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故事》出版社,占了整整两层楼。
石清兰给姜什挨个介绍每个部门。
“这里是美工,负责期刊的一些图案,插图之类的工作。”
“这边就是校对,负责印刷之前的核对,纠错。”
“这里是编辑部,也是我所在的部门了。”
姜什像小尾巴一样跟在清兰姐身后。
饶有兴趣的打量着来来往往的打工人们。
因为还是上班时间,大部分人都忙着工作,不过也有些注意到姜什的员工,向她这边投来了好奇的目光。
“这位就是姜什同学吧,你好!”一位穿着修身西装的男人迎面走了过来。
石清兰在一旁介绍道:“这位是我们《故事》的总编,向原。”
“向总编,你好!”姜什笑着伸出手。
总编,那就是《故事》杂志的二把手了,出版社社长之下第一人。
看姜什不卑不亢,坦然从容的样子,向原也是在心中暗道了声:果然有大家风范。
两只手握在一起,虽然在外人看来,颇有些奇怪。
“诶,这小女孩谁啊,连总编都笑脸相迎?”
两边的吃瓜群众们,见到这一幕,也是异常震惊。
“会不会是某个投资人的女儿?看样子也是十七八岁的样子。”
“不像,这么点大的一个小姑娘,除非她是社长孙女。”
“有什么好猜的,等清兰姐回来了,问一嘴不就知道了。”
“散了散了,该干嘛干嘛去……”
姜什跟着向总编走进了会客室,身影消失在了众人的视野中。
办公室里的吃瓜群众们也是一哄而散。
会客室里的沙发很软,让姜什想起了冉冉家的那个。
石清兰从旁边拿出茶壶,泡上茶水。
向原笑着问:“姜什同学喝的惯茶叶吗,这边也有牛奶饮料之类的。”
虽然知道对方就是“姜来”,但从外貌上来看,他总是会把对方当成是年纪不大的小朋友。
“没关系,我都能喝。”姜什拿起茶杯,轻轻的喝了一口。
茶水很烫,但就是这股热气,让姜什感觉身体里的寒气都被驱散一空。
而且这茶叶肯定是不便宜,回口还带着微微的甜味,也不酸涩。
“那就好,姜什同学这次来燕京,是来旅游的吗?”
向原并没有一上来就聊些公事,反而是像拉家常似的,随意的聊起了天。
“不完全是吧,主要是来参加全国作文比赛。”
“燕京的是决赛了吧,姜什同学这是奔着全国第一来了?”
在向原眼里,这种作文比赛对姜什来说,那不是轻轻松松拿捏。
这小姑娘能写出《棋匠》这样的作品,笔力之深厚,就算是那些评委,恐怕都不一定能稳压一头。
“那还是有点难度的,毕竟要面对的都是全国各地的高手。”
姜什自谦的笑了笑,没把话说的太满,毕竟装叉容易被雷劈啊!
闲聊了一会,向原也是把话题拉向了合作方面。
“趁着姜什同学有时间到我们编辑部来,有两件事情也正好可以聊一聊。”
姜什稍稍正色了一些,听对方的口吻,接下来的事情,大概率和她的小钱包有关。
“第一件是关于《棋匠》,出版社这边准备把这篇小说放进青年文学奖的提名名单,这边也需要问一下你的意见。”
“青年文学奖?”姜什微微一愣,这她确实没想到。
文学奖这种东西,她一直觉得非常遥远,而且这种奖项,一般不仅需要作品出色。
还要看作者本人在文学界的地位和知名度。
你把奖颁给一个谁都不认识的小卡拉米,那肯定会有人不服。
自己满打满算,名字底下也没多少作品,知名度虽然有一些,但和那些真正出名的作家,没法比啊!
“青年文学奖是包括我们《故事》在内的十几家文学刊物,联合成立的奖项,专门用来表彰青年作家的。”
一旁的石清兰解释道。
姜什这时候也反应过来了,只是给个提名,也不是一定就能得奖。
不过这也说明《故事》对她这篇小说的重视,更多是带点抛橄榄枝的意思。
向原看小姑娘思索的样子,也是笑着补充道:“这个奖项,主要是面向30岁以下的青年作家,竞争要比其他的奖项小很多。”
“毕竟也得给小辈一些上台的机会。”
文学界,除开屈指可数的几位天才中的天才,名气和水平大都是和年龄挂钩的。
没有时间的沉淀,往往很难出成绩。
这也导致一些优秀的年轻作家,很难有展示自己的机会。
向原这里的言外之意就是,姜什的作品不是完全没有得奖的机会。
毕竟年龄限制,就筛掉了许多早就成名的知名作家。
“不过作品的知名度还是会有些影响的,所以我希望姜什同学能在奖项评选之前,多投些稿子给我们。”
姜什眼睛一眯,在这等着她呢,意思就是要她多发些作品,提升一下“姜来”这个笔名的知名度。
问题是好作品也不是韭菜,割了一茬还有一茬。
那也得她一个字一个字的打出来才行。
“稿费这边,我们可以直接给当期半个点的分成。”向原又抛出了一个非常有诚意的合作条件。
别看只有半个点,但《故事》的销售量在这里摆着。
按长篇特刊首月的销售额350万册来算,去除印刷厂那边的成本,也有上千万的利润。
半个点也能分到将近十万的稿费,这可比按字数来算稿费,要多多了。
听到这里,姜什也是感觉到心头火热,写一篇稿子就能净赚一大笔。
这也是她第一次体验到钱如流水的感觉,要说不心动那是不可能的。
“等作品的销量和热度起来了,我们还可以把姜同学你的小说集册,单独出版。”
向原又抛出一张大饼,但这张大饼确实在他的计划之中。
杂志要抓,实体书出版这边也不能放下,他要通过姜什,让《故事》的业务范围不再限制在杂志之内。
实体书出版这块蛋糕,他也想分一杯羹。
而这一想法的起点,还是姜什的那本《羔羊》。
姜什没有被接二连三的好处给冲晕头脑,她需要时间思考。
报酬这么优厚的前提,那自然就是更多的条件。
她转而问起了第二件事。
“向总编,那您还有说的另一件,是什么事情?”